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的比例名列前茅。长期以来素有“科研在英国,开发在美国”的说法。在生物、医学、信息、金融、教育等领域可谓人才济济,仅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比其他欧盟大国一个国家的获奖人数都多。  相似文献   

2.
世界两个人才密集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世界上有两个人才高密地区,一个是美国人群,一个是犹太人群;前者以国家为特征,后者则以民族为特征。这两个人才高密区与他们的富强发达有很密切的关系。探索一下这两个人才高密区产生的原因,对于认识人才成长和演化的规律,对于创造和改造我们的人才成长环境,也许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考察人才密集度,我们主要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作为衡量的参数。因为,一般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3.
王通讯简介著名人才研究专家。1945年出生于河北获鹿县。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务院科教组、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现任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在人才研究、人才资源开发方面成绩卓著,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在国际上曾获美国加州蓝带大印模奖,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大辞典。主要研究领域: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人才潜能开发、人才素质测评实用技巧、人才成长规律与生涯设计等。著有《微观人才学》、《宏观人才学》、《人才学通论》、《人才资源论》、《潜能开发论》等。系日本千穗商科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文部省批准),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教授。授课单位有: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组织部、总参谋部、空军政治部、大庆石油管理局、宝钢公司、武钢公司、中国民航、山东胜利油田等。  相似文献   

4.
美国素以“世界人才的汇集地”著称。近些年来,从尖端武器装备、软件编程,到环保专利发明,世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大多都汇集到美国。据统计,近百年来,世界4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美国人占了将近一半。而且,获奖后到国外工作的世界25个国家的44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22名选择移民到美国。相反,得奖最多的美国却只有3名诺贝尔奖得主选择移民到国外。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共有6位华裔科学家,都是在美国获奖的:他们分别是:李政道(1957)、杨振宁(1957)、丁肇中(1971)、李远哲(1986)、朱棣文(1997)和崔琦(1998)。世界各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占诺贝尔科学奖总数的比例如图(百分制):  相似文献   

5.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国人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各国都面临着人才危机。寻找、培养和留住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科技上也一直处于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这与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人才机制主要包括国内人才的培养、国外人才的吸引和人才的留用三个方面。国内人才的培养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早在1983年4月,里根政府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国家报告,拉开了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序…  相似文献   

6.
环球扫描     
《人才开发》2006,(9):62-63
欧洲:尝试改革高教体制【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题:欧洲大学在竞争和适应中挣扎瑞典和丹麦等少数欧洲国家最近进行全面改革,给予各大学更多自主权。欧洲国家正在努力使欧洲大陆的学位标准化,以方便知识和人才的流动。总体而言,从融资到研究成果和毕业率,几乎每一个方面欧洲大学都停滞不前,落后于美国大学。根据一项世界大学排名,欧洲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进入前20名,而美国有17所大学进入前20名。1901年到1950年期间,73%的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现在的欧盟国家:而1995年到2004年期间,这一数字仅为19%。欧洲国家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不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而美国达到2.6%,日本达到3.2%。  相似文献   

7.
正1960年以前,美国仅有一位移民获得诺贝尔奖,而如今,获该奖项的美国人中有1/3是新移民。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这两所排在世界前100名内的大学中,有超过50%的教师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才。全球每年约有2.3亿流动人口,这其中,真正的核心是技术移民。每个国家关心的也是这些技术移民的流向。2014年6月16日-6月17日于北京举办的人才交流与技术移民政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澳、加、新、德、俄、印等各国的专家介绍了各自的技术移民现状、做法、经验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透视美国人才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是全球优秀人才最集中的国家。有关美国人才状况及人才战略的研究与报道经常见诸我国相关的报纸杂志,中国派出的对美国人才工作的考察团组为数众多,相关的考察报告也发表了不少,这些报道与研究大多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即对美国人才状况缺乏全面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是全球优秀人才最集中的国家。有关美国人才状况及人才战略的研究与报道经常见诸我国相关的报纸杂志,中国派出的对美国人才工作的考察团组为数众多,相关的考察报告也发表了不少。这些报道与研究大多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即对美国人才状况缺乏全面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吸引IT人才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业的兴起,世界各国对IT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把他国现成的高端IT人才吸引过来,为我所用,成了各国的首选。对此,美国首当其冲,第一个利用《移民法》大规模吸纳海外高水平IT人才。仅在1998-2001年期间,美国就发放了40万个H-1B签证。据统计,目前仍逗留在美国持此类签证的人数已超过150万。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是继美国之后,另一批大规模吸引高水平IT人才的国家。这些国家是运用了哪些手段,广招天下人才的呢?请看《世界各国吸引IT人才战略》一文。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企业在人才引进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引进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人才引进战略不一样,其人才引进的效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在人才引进战略上,笔者十分赞赏美国微软公司的追随人才战略。1998年11月5日,美国微软中田研究院的成立之日,微软首席技术官奈梅·梅尔沃德说:“科学研究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些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的好奇心和专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出新的了不起的发明。因为人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决定追随人才,到人才济济的地方开设研究分院”。对此,微软  相似文献   

12.
英国奉行全球化的实用主义人才观,甘愿花巨资吸引已有研究成果的人才或者重金购买研究成果,也不会认同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人就一定是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英国在高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了人才国际化的步伐,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在不断增多,据报载,仅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科技人才大约有60万之多,而仅在美国的就有45万,其中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有3万多名,占美国13万一流科技人才的1/4左右。在高科技领域,华侨华人专家真可谓群英荟萃,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太空科学家徐遐生、王赣骏,物理家袁家骝,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建筑家贝聿铭、林同炎,艾重病专家何大一,工程技术专家田长霖,保险专家段开龄等都是著名的华人专家。在美国著名大学当中,有1…  相似文献   

14.
人才团队创新价值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团队是新时期创新活动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在新时期多变复杂的知识社会、信息时代,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往往都是人才团队,例如近几年的诺贝尔奖多为研究团队所获。人才团队的创新活动是一项极具风险性同时又要求高回报的有组织的探索性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它追求的是组织内统的高风险活动带来的高回报,看重的是人才创新团体未来产生的价值,所追求的是对人才价值创造的预期回报,它为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位于英国中部的剑桥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剑桥大学始建于13世纪,著名科学家达尔及‘弥尔顿、牛顿等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而该校的十艾迪分实验室(物理系)曾先后产生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民两熟习的李约瑟博士(《中国古代科学史》一书作者)去世2前一直在剑桥大学生物系从事研究工作。剑桥大学是一座美丽的大学城,建于1446年的剑桥国王学院教堂被称作世民上最精致的天主教堂。闻名退还的菲兹威廉姆博物馆则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馆内收集了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剑桥大学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人才交流》2013,(11):65-65
2010年10月30日,2010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白俄罗斯等国的嘉宾围绕“共享国际智力建设人才强国”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派克:人才管理的关键,需要导向、激励机制与信息渠道的通畅人才管理,关键是要以实际需要为导向,激励人才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当途径与方法。就我们学会而言,首先要关注整个产业以及客户的需要,尤其在英国。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才交流》2013,(11):59-59
专家学者论述国际化人才管理和发展趋势来自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CEO、人力资源总裁、企业商学院院长、国内外人才中介机构负责人参加深圳论坛,就国际化人才管理和发展趋势、成因及对策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英国猎头顾问协会总裁Peter Felix,美国运营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宫Abe Eshkenazi等中外学者、专家作了精彩演讲。  相似文献   

18.
环球扫描     
子家 《人才开发》2006,(5):62-63
英国是一个人才“来去自由”的国家,不限制人才流动:一方面国家的人才往外流;一方面又大量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获得了成功。本期《环球扫描》摘编的英国首都伦敦的人才管理制度,很有特点,但愿能为读者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30日,2010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白俄罗斯等国的嘉宾围绕“共享国际智力建设人才强国”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人才管理的机制与体制问题、如何让年轻的海归人才发挥更大活力以及人才的自由流动问题,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谈到人才开发,我长在台湾,在英国剑桥受教育,然后到美国电脑公司做事,再回到祖国,我对人才开发这个问题有很深的感触。我们中国的用人,其实在很早就有一贯的制度,只是到了近代,可能由于多灾多难,对人才没有很好地重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对人才培养了之后,经考核录用后没有继续关怀他,在这方面严重脱节。考你的是一批人,用你的是一批人,训练你送你出国的又是另外一批人,根本没有连贯,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已经被埋没掉不少。台湾有位历史学家许卓云教授,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