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民作为审美主体,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基本倾向。与西方戏剧和中国现代话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对从军与应试题材的发掘和运用,传达着观众和剧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平民意识决定着戏剧的题材选择和主旨表达,促使其在民间的广泛演出与长久流传,最终形成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以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典剧论之关系为观照视角,把握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同时也对古典戏剧与剧论的一些总体特色作出文化上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是文化传通中回返影响的典型。在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戏曲点燃了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使他突破西方戏剧的写实藩篱,对戏剧进行了划时代革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又给中国以巨大反馈,推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布莱希特现象表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倍加珍惜爱护并加以弘扬发展;不同的文化体系只有在相互交流中对话,融汇吸收,扬长避短,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始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500年之间的希腊和罗马文明及其影响所及的历史,皆可纳入西方古典文化的范畴。西方古典文化的存续形态、传承方式以及伴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而产生的文化消费,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古典文化主要以自然遗迹、建筑遗迹、文本与图像资料等存续形态,通过宗教节庆、竞技赛会、戏剧演艺、著作出版、公民教育、公众演说、社交饮宴与洗浴等传承方式,经由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最终促发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还是超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平 《社会科学》2000,(10):64-68
民族主义与后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中 ,当代世界呈现着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宗教与民族的因素在国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这两大因素的重迭交叉或者相互利用 ,促使当代社会的冲突表现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 ,认识和梳理宗教与民族、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融通 ,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人类历史进入“后冷战”之后 ,随即进入了“文明的冲突”时代。代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 ,已经是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 ;至于由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结束后所形成的空白 ,则是由民族…  相似文献   

6.
陈晓伟 《中州学刊》2006,(2):241-244
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中西方古典绘画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一直专注于写实传统,这种传统成为西方古典绘画与电影的契合点,因此可以说电影与西方古典绘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长期以来形成了写意的传统,这种传统造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中,采用镜语转换、空间转换、意境表现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古典绘画在中国电影中的转换,创造出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电影视觉风格。  相似文献   

7.
文艺和宗教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它们既象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共同的渊源、共同的特点,同时又互相排斥、相互对立,各自以独特的形式掌握世界,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文艺和宗教这种既互相融合、利用又相互排斥,对立的现象,在文艺,宗教发展史上写下了奇妙的一页。 历史上的文艺宗教现象林林总总,纷繁复杂,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许多方面,要在短短几千字之内理清它们的关系,似乎不太可能。基于此,笔者拈出了文艺和宗教所共同的关键性问  相似文献   

8.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我们把中国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考察,并把它放到整个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各种宗教——原始宗教、民间宗教、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个性,表现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的特征,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与传统的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表现出了文化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刻影响。而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与中国诸多固有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则使中国宗教文化的上述特征表现得格外充分。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普遍联系中,中国宗教展现了其渊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宗教史,也就有可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许丙泉 《船山学刊》2011,(3):116-119
西方宗教文化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儒家思想给人们提供生活的信仰,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宗教。但信仰和宗教不能等同,孔子儒家思想提出"仁"的观念,是对人的全面深刻的思考,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非理性的需要导致信仰,产生宗教;理性则与宗教相对立。孔子儒家思想包含信仰,但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10.
羌族释比文化的基础是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它与发展成熟的汉族宗教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发生着横向不平衡的共生关系。在近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中,羌族释比文化亲和汉文化,对话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对话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在不平衡的对话中守护与建构、体认与再生。形成了与他者宗教文化的辩证平衡发展。这是羌族宗教文化的历史、重建、发展的特征。对于全球化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发展与共享,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共生、共享发展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文化理解为充满风潮的历史现实,那么,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与渗透常常是其主要内容。一、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相互对立导源于对人的不同看法。在宗教世界中,人的地位、本质、尊严都是神的恩施,是神创造了人。人并不存在独立于神之外的精神活动,因而人必须凭借神的启示,对神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2.
胡健生 《东岳论丛》2008,29(3):100-104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范畴的两个概念术语,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概括出的古希腊戏剧家安排情节与结构布局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尽管缺乏这两个专门术语,然而元杂剧的成功创作实践表明,"发现"与"突转"同样存在于中国古典戏曲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戏剧表演体系的形成(上)●李树凯20世纪初,话剧从西方传入中国,我国的戏剧开始从古典戏剧时代,发展到“废除歌唱而全用对话”的现代戏剧时代。在近百年中,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初创、发展和成熟的不同历史时期,并造就了一代伟大而杰出的现代戏剧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分立,承认三者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三者的对立冲突更具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应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观事实,在尊重与包容的总原则下探索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确保国家认同之于社会个体成员诸多集体认同形式中居于最高层次,进行社会个体成员的国家公民身份建构,通过权利保障及利益分配来维系少数群体对国家的忠诚,加强不同民族及信教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等等。  相似文献   

15.
汲取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跨文化戏剧研究,依然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讨论问题,在现念和方法上还未走向自觉.公共现演域这一概念蕴含的关系主义视角,可以使该研究同时关注中国戏剧中的西方和本土想象,以及西方戏剧的中国想象,并探讨其中的冲突和借重关系及其逻辑关联,从而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凸显一种"间性智慧"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省舟曲县长期存在着藏传佛教与"婆婆"两种宗教共处一隅的独特宗教现象.笔者从一个本地人的角度出发,对该地藏传佛教与"婆婆"的产生、发展、共处过程进行论述,揭示出两者的传播特点及其形成"共生共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较之西方社会不存在法律和宗教意义上的二元对立,但社会特有的另一种现实的二元对立——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却以一种引导性的信仰体系为社会所选择。在社会转型时期,初创的法治正面临着普遍存在着的法律情感薄弱和法律信仰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对法治国家语境下的宗教及其角色定位做进一步探讨,从宗教的独特作用中确认其功能性定位,以发挥宗教在教育提升、完善道德规范中的作用,推动国家在构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法治社会时与宗教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赵小琪 《社会科学战线》2022,(9):177-187+282
对于罗素、迪更生、毛姆等20世纪英国作家而言,中国是一个未知的具有差异化的世界。与喧嚣、骚乱的西方物质空间不一样,中国的物质空间是“优美”“秀丽”“原始”的;与崇利轻义、主张天人对立的西方人文空间不一样,崇义轻利、推崇中正平和的中国人文空间是和谐的;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对立、紧张的西方社会空间不一样,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人与人关系标准的中国社会空间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同时,在罗素等作家笔下的中国物质、人文、社会空间中,都共时态地包纳了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或因素。这种对中国空间二重性的呈现,与罗素等复杂的文化观念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独特个性和独异思想的"文化怪杰",其所呈现的"辜鸿铭现象"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辜鸿铭以"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为基础构建的政治、历史、思想文化观,虽不无偏颇,但其力图以中国传统思想阐释西方古典文明,批评西方现代性的见解却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不仅成为解读辜鸿铭人文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更是认知辜鸿铭历史行为的本原。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