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象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力,对形象主体和受众都有作用。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领域竞争的加剧,形象建设成为公共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极广,必须抓住关键,解决核心问题。教师形象是公共教育形象的核心要素,抓好教师形象建设,可以带动整体,达到显著效果。公共教育形象管理策略包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师形象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责任;要重视心理契约建设,加强柔性管理;明确形象主体,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2.
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戏的思想内容、戏剧冲突、演出形象加深理解和感受,进行升华的过程,是思想与形象统一的过程。导演挖掘演出的"形象种子",是未来演出的形象化的思想立意,是概括思想立意的象征性形象。通过它可暗示出布景视觉形象的寓意,启发演员表演的自我感觉。所以说,排演一部戏之前,形象种子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就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重要性、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出挖掘形象种子的方法或者一些规律,让导演在以后的排演中寻找挖掘种子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3.
汉语形象与汉语形象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应具体表述为语言形象,它是文学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构成文学的最基本“现实”。汉语形象作为汉语的修辞性形象,是文学中汉语组织在语音、词法、句法、篇法、辞格和语体等方面呈现的富于表现力及独特个性的审美形态。它应成为汉语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而需要建立汉语形象美学,这是一种有关文学的汉语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的研究方式。当代诗学应当重视汉语形象美学  相似文献   

4.
武松形象是<水浒传>人物研究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这一形象自问世以来,论者对其看法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综合这些看法,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一是传奇式英雄,"天人"的形象;二是恩仇意识强烈,个人复仇典型.这两种带有过高赞誉和过低贬抑色彩的见解,显然是读者难以接受的.既然作为一个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形象,那么对于该形象给予大体公允的评价就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重视个体价值,讨回公道的价值观,是武松形象特征的集中体现.但是,武松讨回公道的途径为什么要强调个体作用,采用个人奋斗的方式?带着这一问题评价武松形象,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武松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5.
洪长晖 《阅江学刊》2011,3(6):81-84
2011年初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不同场合滚动播出,彰显了中国国家层面上建构国家形象的努力,隐含着转型中国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开展全球化对话过程中遭遇的形象危机。然而,以国家主导的形象建构是一种政治传播,其话语效度值得进一步考察。在中国国家形象片播出之后,中国民众呈现出不一样的声音和态度,也从另一个角度构成了这种政治传播话语的效度难题。  相似文献   

6.
韩玉珠 《唐都学刊》2004,20(5):43-46
杨玉环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形象,对其人的评价也出现了许多怜香惜玉的审美误区。从美学的角度对唐诗中杨玉环这一形象的美丑善恶进行一番缜密的考查和分析,认为其形貌媚态百出,其才能急功近利,其心性自私偏狭,其行为贻害天下,并强调这一形象对人们在实现自身全面美化中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彦冰 《创新》2011,5(3):102-106,128
国家理念是一个国家所坚持的哲学学说,它是国家所秉持的总体性观念,是历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一国的国家形象最终取决于该国所秉持的国家理念及其在此国家理念下进行的国家建设的实践。一方面,国家理念的不同决定了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内容、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选择、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策略的不同;另一方面,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会对国家理念能起到完善和矫正的作用。国家理念是区别不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创造了众多的妇女形象。按照特点,其中的妇女形象可分为弃妇、思妇、烈妇、健妇四大类。  相似文献   

9.
张昕 《唐都学刊》2006,22(4):138-141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成功地塑造了朴实、自尊,追求自由、平等的地位和敢于反抗的简·爱形象。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进行肖像描写时,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对塑造简·爱形象起了重要作用,使简·爱这一形象生动丰满,极具鲜明色彩。  相似文献   

10.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快速、高效、协同发展的实力形象──金华城市实力形象的设计与建设俞荣梁城市的实力形象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内在素质的一种形象。对其理性的评价,可采用一些经济总量、均量以及与此相关的居民生活指标。金华城实力形象的评估,较为恰当的方法是对经济、生活主要指标的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人民沿着改革开放道路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而把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代表中华民族崛起的崭新形象——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形象,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这一形象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和赞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标志,它有着极其丰富的时代含义。一、树立和塑造起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形象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需要形象是指人们心目中对某一主体的内、外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的印象、评价和信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形象属于事物的外在表现形…  相似文献   

13.
谷鹏飞 《唐都学刊》2010,26(4):105-108
西安文学作品形象与西安城市文化形象作为西安都市文化发展的两维,理应具有协调性。然而在现实发展中,二者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悖谬性特征:前者表现为一种古典、颓废的城市艺术景象,后者则呈现为一种现代、时尚的城市艺术肖像。要树立西安"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塑造"陕西文化强省"的品牌,推进西安都市文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从二者的协调性、特别是从西安城市文学的角度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农村女性形象,往往是以息事宁人、与人为善、规矩信实,以德报怨、甘居人下、煦煦无愠色一类表现给人直感的。她们这种与人世无争,绝少分甘的“超度”状态,通常会令人产生一种偏颇和诧异,认为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只是一群忍气吞声、惩忿窒欲、逆来顺受、唾面自干、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面塑像。其实不然!这是对当前中国电影女性形象人生价值方面的最大错觉和误解。在对待人生  相似文献   

15.
侯传文 《南亚研究》2003,(1):52-57,6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陀的形象存在于佛教徒的心目中 ,也广泛存在于佛教文学艺术作品中。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形象的渊源、演变、内涵及人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领导形象尤其中央领导集体形象是党和国家形象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透视邓小平对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象设计 ,从新时期领导集体的形象定位 ,如何加强领导形象建设以及领导形象建设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领导形象建设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冉耀斌 《社科纵横》2003,18(1):60-61
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以来 ,人们对魏延的形象一直持否定态度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并不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 ,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大将 ,曾为蜀国立过汗马功劳。作者在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有意抬高诸葛亮 ,贬低魏延 ,可罗贯中又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在创作时力求人物形象符合历史和艺术真实 ,所以在塑造魏延形象时 ,内心也矛盾重重 ,塑造的魏延形象也并不统一、完整 ,以致在写诸葛亮时也左右为难 ,欲益反损。本文就魏延形象的塑造来考察作者的思想矛盾 ,给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企业如何塑造一个在职工心目中所喜欢的企业形象,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关学者研究。可从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①培养企业职工对自己所在企业的认同感,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②争取职工的信任感。树立“可以依托和归属的企业”形象;③激发职工的自豪感,树立“值得骄傲的企业”形象;④引起职工的愉快感,树立“融洽的工作环境”的形象。其中由认同感产生的“自己的企业”形象,是这一受  相似文献   

19.
杜真强 《学术交流》2007,(5):162-164
张生形象在《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著。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越来越忠贞。三部作品中张生形象意义的不断推演,反映了三个时代对爱情、婚姻以及礼教的不同态度。张生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代言人。作品中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思潮,张生越来越主动自觉的爱情追求,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客体,张生也因此成为耀眼而又典型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的渔父形象,折射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渔父是一个文学形象,渔父是一种象征符号.渔父是一种人生观的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