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副词"就"的意义本文归纳为"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从这两个意义出发考察"就"在表时间、数量、条件时在句中与"了"的隐现情况。本文认为,"就"的"达成"义即"完成"义,而"了"的基本语法意义之一是表"完成",如果"就"取"趋近而未达成"义,则一般不与"了"共现;如果"就"表"趋近并达成"义,则一定与"了"共现,有强制性;如果"就"是"限制"义,则亦不能与"了"共现。  相似文献   

2.
李艳 《唐都学刊》2011,27(5):110-112
古代的蔬菜是农史、饮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说文解字.艸部》所收"藜"、"莱"、"藋"为例,单看解释,三字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而通过考察可知,"藜"是古人常食较粗劣的野菜,"莱"为藜的别称。"藋"与"藜"同类,其"灰藋"一词得名之由是因其叶背面灰白且植株高大,并非因"枝叶翘趯"而名。"灰藋"后世方言音变也称"灰涤"、"灰条"。  相似文献   

3.
戚桂锋 《社科纵横》2009,(7):108-110,133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及其思维方式的考察分析,深刻揭示了其资本主义辩护性的意识形态本质。认为其一贯秉承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及其立场是反社会主义的;它的"物化思维",似"自然化"的倾向遮蔽着人们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所谓"价值中立","客观性"的虚假性;"科学"幌子下的非科学性以及形而上学的"正义"、"公平"观念的虚伪性、欺骗性。指出了它对人们正确认识"两个必然"的极大影响。阐述了当下在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中,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中深化对"两个必然"的认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11,27(4):100-104
西安等处"了1"在把字句或阻断句里读作[liau],"了2"作"咧";泾阳等处"了1"读作[.lau],"了2"读作[.la]。大致可以从泾阳、富平、渭南等处对"了1"和"了2"读音的区别看出"了1"和"了2"在句子中的特点;西安等处的"了1"和"了2"一般无法通过读音来区分,多数情况下"了1"和"了2"都作"咧",只在把字句中表示未然等时态时,"了1"才读作[.liau]。"了2"(如西安的[.liε],泾阳的[.la],宝鸡的[.lia])可以表示假设。  相似文献   

5.
在这里,我首先要说明在此所说的"味"的内容;其次是我所认为的"上海味"和"北京味"的实质;第三,则是"上海味"和"北京味"在作家各自的表达中成功或不甚成功的原因。目的是想辟清一些以往的误会。第一个问题,只需三言两语便可解决,那便是,我所要说的"味",绝不仅仅是指将"太阳"说成"老阳儿";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以"道"作为追求和向往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之"道"为"天道"和"先王之道"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尊天明神的"神道设教"信仰;后者之"道"则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理想。但二者所崇之"道",都具有"言说"的性质和特点。"道"体现于社会,则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回归: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似无本质区别。而对于这种理想社会的治理,孔、老都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和策略。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待"礼"的态度:儒要奉礼,道要毁礼。
Abstract:
In the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Confucians and scholars of Tao all regard"Tao" as the ultimate goal,which they are seeking and longing for.However,the former’s "Tao" is a combination of "Heaven’s Way" and "Deceased Kings’ Way",which is a typical faith of respect for the God of the "religious teaching" while the latter’s "Tao" shows something beyond the reality,which is a typical metaphysical ideal.Nevertheless,the "Tao" that they both worship ha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ech".The "Tao" that is reflected in the society shows a return to an ideal society: "a small country with a few inhabitants"of Lao Tzu and "utopia" of Confucius seem to have no difference in essence.As for governance of the ideal society,Confucius and Lao Tzu both advocate the attitude and strategy of "ruling by inactivity".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is their attitude toward "ritual":Confucians respect and try to keep the ritual,while scholars of Tao prefer to destroy it.  相似文献   

7.
张军  冯伟  孙松山  王恒 《社科纵横》2012,(3):42-43,46
在军队日常管理中,树立权威是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要力求达到的一种境界。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军队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同时也使管理者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带兵人在以往进行"权威管理"的基础上,注意提升素质,塑造良好自身形象,达到"权威管理"与"形象管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王培培 《社科纵横》2011,(8):115-117
"朝贡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其最明显特征是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封贡关系"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对周边的吸引力。"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一方面源于殖民列强将原来的"朝贡国"纳入"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晚清中国的半殖民化。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面对殖民扩张,以文化和经济吸引力为基础的"朝贡体系"逐渐被殖民扩张的"条约体系"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党彩娟 《社科纵横》2011,26(6):106-108
在我们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中,"花儿"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广阔的流传范围和受人民大众喜爱的程度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内容上来说",花儿"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程式",这是一个由西方民间文学研究者提出并且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将"花儿"的研究与"口头程式理论"结合起来,可以在新的领域对"花儿"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BOYI 《东西南北》2010,(4):57-57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  相似文献   

11.
刘兴超 《社科纵横》2011,(8):102-102,105
齐己诗《寄西山郑谷神》,"郑谷神"不是"郑谷的神位",当指"姓郑的一名道士"。《谢橘洲人寄橘》的"洪崖遣后名何远"",洪崖"非指"仙人",当指洪州,即今江西南昌市,句用张九龄咏橘典。《酬尚颜上人》"鲁鼎寂寥休辨口",非指"唐室衰微",当用道安辩鼎典。  相似文献   

12.
虞崇胜  张星 《创新》2010,4(1):11-14
"群众参与"模式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国家对资源的高度控制和垄断基础上。"群众参与"往往是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需要。而在社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逐步分离、市场经济唤醒了民众的利益意识和权利意识、"单位人"开始向"社区人"转化。在实行社区自治,建设基层民主的背景下,政治、社会、经济的诸多变化要求社区参与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即从"群众参与"走向"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3.
张锦文 《社科纵横》2012,(3):129-130
新闻写作中的"软"与"硬",指写作方法上的不同,前者注重情趣性,后者注重思想性。但是精彩的新闻往往在写作中"软"、"硬"穿插,硬中有软,软中带硬,以此增强作品的思想性与可读性。在新闻写作中做到"软"与"硬"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重视新闻表现形式、以情动人、通俗化、新闻标题制作、精简等等手段获得。  相似文献   

14.
刘磊 《社科纵横》2010,25(4):114-115,118
文章论述了从原始道教到魏音玄学,道家思想从"道生"到""贵无"、"独化"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告朔"礼仪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深入探讨和考证了"告朔"礼仪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同时通过对中国《论语》等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对比日本《续日本纪》等古典文献,试图探讨中国"告朔"礼仪传入日本的方式、途径、日本"告朔"礼仪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实质和深刻内涵。并通过对日本"告朔"礼仪同中国"告朔"礼仪的不同,来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告朔"礼仪变化中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博 《唐都学刊》2010,26(6):82-85
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人治"成了权大于法、无法无天、滥用职权、肆意枉为、徇私舞弊的代名词,犹如过街老鼠,早已臭名昭著了。但多数人对"人治"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误解或曲解的,使"人治"在很大程度上蒙受了不白之冤,故欲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7.
崔燕 《社科纵横》2012,(9):64-67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阿尔都塞通过其"多元决定论"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新的理论内涵。就方法论而言,在理论层面上,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视作与科学相对立的"问题式";在实践层面上,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视作与社会超结构相联系的"表象体系"。在阿尔都塞看来,法律既属于镇压性国家机器,又属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法律,将个人"呼唤"为主体,并使个人认同法律、服从法律,以形成对法律现实的"被嵌入"的"承认"。  相似文献   

18.
刘黎 《唐都学刊》2010,26(4):113-116
"不"与"弗"是上古汉语常见的一对否定副词,二者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前人对二字在语义上的区别曾有诸多阐述,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结合甲骨文、金文及传世文献的相关资料来看,"弗"并非是兼摄了代词宾语的职能或等于"不+之",无论句中谓语动词是否带宾语,"弗"都只能解释为"不"。但"不"在语义上却比"弗"有更丰富的含义,此时"不"越来越成为一个承载量最大的否定副词,这也是它最终替代"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猴”急!     
周群锋 《东西南北》2014,(18):31-33
想演活孙悟空,却不懂戏曲,对原著精髓又不了解,就体现不了美猴王的本质。面对濒临失传的"章氏猴戏",六小龄童心急如焚,打算通过电视选秀的形式,找到"新美猴王"章金莱(六小龄童)家中门厅的墙壁上有一块"猴王世家"牌匾,这是冰心老人在上世纪90年代所题。"我兄弟姐妹11人,只有我和二哥小六龄童在猴戏表演上有所成就,可是二哥16岁夭折。现在,章氏猴戏代表人物只有我一个人了。"他叹息道,"再这样下去,就慢慢地没有传人了。我感到责任更大了。  相似文献   

20.
王效峰 《唐都学刊》2014,(6):108-113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但特别的是,《淮南子》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