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黄昌年 《学术交流》2005,(12):189-193
自梁代钟嵘提出曹植是"建安之杰"的说法后,几乎为历代评论家所公认.但一个时代的文学应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用表现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这把尺子去衡量曹植的诗歌创作,曹植是很难称得上"建安之杰"的.而曹操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安风骨"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把曹操称为"建安之杰"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东西南北》2012,(16):32-33
曹植,字子建,史称陈思王,192年约10月15日生,安徽亳州人,历任正地市级的平原侯、临茁侯,副省部级的中郎将,少将军衔的征虏将军,副国家级的陈王。曹植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才高八斗”的成语由此而来。曹植的代表作品有《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等。  相似文献   

3.
曹操现存作品一百六十多篇。其中散文一百四十余篇,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散文虽然绝大多数是令、表、书、谱一类应用文字,似乎算不上“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所谓“以能文为本”之作,故而昭明太子的《文选》收入曹丕、曹植文多篇,对曹操的文则奔而未录。然而,我们如果稍微认真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曹操的散文并不同于一般的诏浩教令、表奏书檄之类的应用文。这些散文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曹操一生军国事业中的思想言论,是研究他的思想和当时历史的重要材料,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价值,而且在表现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前,曹操对世子曹丕的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曹丕受封为五官中郎将之前,曹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其进行经学教育,同时任用名士崔琰为其教傅,强化德行教育.在曹丕任五官将期间,曹操先后任用凉茂、邴原等名士为五官将长史,通过他们匡正曹丕,并提高其德政能力;他还通过教令的形式进行这种教育,要求儿子孝慈,不违子道.这两个阶段都呈现出明显的儒学特征.而从世子教育这一角度来看,曹操表现出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他并非“阉宦阶级”和法家思想的代表,而是一位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5.
陶贤都 《唐都学刊》2005,21(6):24-29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控制东汉的军国大权,确立霸府统治。曹丕在曹操病逝不久后能够顺利并迅速地实现汉魏王朝更替,曹操霸府早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霸府充当了汉魏易代的工具,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人才上的准备;其二,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制度上的准备;其三,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四,曹操霸府统治时期树立了权威,为汉魏王朝更替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曹氏家族中,还是在建安文学中,曹植的文学成就都是最高的。谢灵运尝云“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自然是极言曹植才高的说法。历来对曹植的“才”评价很高确实是事实。为他做传的陈寿在“评曰”中说:“陈思王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但紧接着又说“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这是认为曹植识见不高,眼光不远,不能克己忍让,以致使他和曹丕之间产生仇隙,并因此造成他一生的悲剧。郭沫若同志对曹植也有同样的责备,在《论曹植》中有“说到子建的受猜忌,固然是毫无疑问的事,但他委  相似文献   

7.
曹操所开创的曹魏政权很快就衰败了。衰败的重要原因是:自曹丕即位之后,就对宗族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兄弟相猜”,将权柄“拱手以授之他人”(王夫之《读通鉴论》),结果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当然,这种情况虽始于曹丕,但因是建国之初,魏武帝的威名和影响还在,所以当时还看不出严重的后果,到魏明帝曹睿当政时,情况就逐步严重了。曹睿  相似文献   

8.
谈曹植的思想变迁崔积宝考察曹植的思想,特别是他年轻时的思想,可以看出他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他在某一时期的思想定势,以及后来的动摇、变迁,又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环境,他的人生遭际决定的。曹植做为曹操的公子,他的地位自然使他年少时就有条件看到他想看...  相似文献   

9.
王志武 《唐都学刊》2003,19(1):115-12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喜爱有德有才的人,厌恶徒有虚名的人,忌恨爱耍小聪明而不顾及后果的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历史上那个唯才是举的有作为的曹操的真实写照,他对待人才不但不奸,而且胜过他同时代的刘备、孙权等。那种认为把曹操写成白脸奸贼的罪魁祸首是《三国演义》的看法是错误的;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反面典型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一) 曹丕人生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创作题材的丰富性。渴求建功立业、留名后世的思想使他的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人民的痛苦,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情景。追求及时行乐的思想则使他情不自禁地大量描写饮宴、游乐、狩猎等侈靡的贵族生活。因此,曹丕的诗歌创作往往在题材的选择上显示出相互矛盾的取向。他对战争题材的描写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曹丕在做皇帝前,曾多次随父出征,称帝后,又两次亲自率兵南下。因此他的诗作中有几首是歌颂征战、粉饰武功的。作于十七岁时的《黎阳作》,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曹军出征时威武雄壮的军容。作于其…  相似文献   

11.
曹魏人物的变化 从嘉靖本到毛本,变化较显著的人物形象,当属曹操。曹操形象的变化,也是在一些并不惹人注意的增、删、改写中完成的。从嘉靖本看,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时,对众说纷坛的史料。采取了慎审的、兼收并蓄的态度。他的曹操形象,呈现着亦好亦坏、毁誉参半的状态①。这种状态,当然不能令毛氏满意。毛氏在《读三国志法》中一再提醒人们说:“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曹操以强臣而专制”,“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图改革之事以俟其儿”,“是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他企望借助自己的修订工作,把曹操形…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统计,魏晋六朝时期有23位评者对曹植文才与诗文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一是兼善四言"雅润"、五言"清丽"--奠定了曹植诗批评的崇高地位;二是"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对曹植赋作的高度评价;三是章表"体赡而律调",书、论、颂与诔等也被指瑕--对曹植其他文体的批评.尤其是刘勰等人对曹植的书、论、颂与诔等文体的作品进行了优劣评判,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方面体现出曹植作品的优劣得失及对某些文体的突破与开拓;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曹植文学批评标准的一些新变与发展,既注意到了文体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又在声律与文辞优劣等方面有所关注.  相似文献   

13.
网上的调查中,《赤壁(下)》中,最令人期待的情感戏竟然是小乔与曹操的情感戏。曹操和小乔的父亲曾有旧交,按常理他应是小乔的叔父辈,但是曹操只见过小乔一面便念念不忘,得知小乔嫁给周瑜之后,曹操更是郁郁寡欢。甚至有人怀疑曹操之所以攻打东吴,有一半是为了小乔,小乔只身赴曹营是否羊入虎口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小乔眼看着丈夫为了想拖延时间的计策  相似文献   

14.
论曹植的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诗文成就都很突出。在曹植诗歌形象中那些隐括着的思想感情 ,在他的“表”中则清楚地表达出来。读他的表文 ,他那当时的处境 ,他那些应对 ,他的识见 ,他一生的悲剧都会在眼前“逸”出来。刘勰说曹植“诗丽而表逸” ,用一个“逸”字来评价曹植的表 ,无论就其文思情感的飞涌充沛 ,还是就其语言修辞的舒卷自如 ,也都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15.
曹操以自己独特的人才观,推出了唯才是举的观念,有效地招揽了大批的人才,并合理的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曹操的人才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陈寿的《三国志》写铬了。曹操并非西汉国相曹参的后人。那不过是曹操那大宦官爷爷曹腾给家族攀附的高枝。历史的谣言也可以终止了。曹操不是夏侯家的血脉,也不是路边捡来的野孩子。他是正宗的曹家后人,只不过是家族内部过继的。  相似文献   

17.
张振龙 《学术交流》2023,(1):166-175
曹植作品中对文献整理的书写,不仅表现在他创作的序文中,而且表现在书信和诗、碑、赋、赞等作品中。曹植的序文对文献整理的书写比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代序文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书信对文献整理的书写比较广泛和自由;诗、碑、赋等对文献整理的书写相对较少、零散,赞体文主要是其对前代有关历史人物、物和事等相关文献综合整理结果的概括书写,是文学作品对文献整理书写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曹植作品中的文献整理书写体现在诸种文体之中,拓展了文学书写的题材,在古代士人创作的书写文献整理题材的文学演进史上,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智者支配环境,无能者受制于环境。曹操的名声差,一大半是因为他不是皇帝。或说,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啊。不过他无其号而有其实,算得上是无冕皇帝。曹操年轻时喜欢的三件事:冒险、游戏和狎侮同侪。难怪那时的名士,多不说他好。在他们眼里,曹操既轻躁,还眼尖嘴利。年少时曹操不是好学生。从顿丘令任上罢归后,他老老实实地在家读了几年书。再出来时,已经通经书,明古学,成为"知识分子"了。  相似文献   

19.
曹操与同学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满”,“阿满”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  相似文献   

20.
鼎足相峙的三国,基本上结束了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局面。曹操、孙权、刘备各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积极推行法家路线,励精图治,在谋求统一的道路上相驱争先。但是,三国的后继者们很快葬送了他们前辈的事业。公元二四九年,继承曹操统一大志的法家人物司马懿,从已经腐朽了的曹氏集团手中夺取了政权。魏帝由此成了当年曹操手中的“汉献帝”第二。三国归晋的帷幕拉开了。二六○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帝。二六三年,西征伐蜀,不到三月,刘禅投降,蜀亡。公元二六五年,无可奈何的曹奂重演“禅让”的旧戏,把名义上的地位也让给了司马氏。司马炎建立了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