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具备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式武侠商业大片在本世纪初诞生和登场。作为商业电影中的类型影片,中国式武侠商业大片借鉴和模仿美国"高概念"电影,显示出了自身优势,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了丰厚的票房回报,为振兴中国电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它还处在起步阶段,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缺憾。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商业电影的本质和特点,从而确定正确的拍片理念,才能使中国式武侠商业大片日臻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2.
贺中 《青岛画报》2012,(1):68-69
《龙门飞甲》中徐克为他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穿上了3D的"貂皮大衣",视觉效果堪称一流,但薄弱的情节却勾起的是人们对《新龙门客栈》的追忆,单薄的周迅难以与风情万种的张曼玉相提并论,"龙门"犹在,可惜物是人非;《金陵十三钗》让张艺谋终于回归"故事",回归到电影的基本诉求,一些悲怆惨烈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南京!南京!》等同类题材的影片,女  相似文献   

3.
正在今年电影暑期档,《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以奇幻瑰丽的视觉呈现,俘获众多观众,而导演就是在华语电影界内执着用技术创造震撼影像的“老怪”——徐克。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电影艺术的每一次创新背后都有着技术的支撑。作为华语电影界内重量级大导,徐克不仅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之一,推动革新了香港电影语言,创立电影工  相似文献   

4.
陈林侠 《浙江学刊》2015,(1):106-115
中国电影在经历1990年代(以国际电影节获奖为标志)与新世纪初期(以古装武侠片全球流行为标志)的两个鼎盛阶段后,2006年以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文学性是当下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在资金、技术等硬实力方面难以与好莱坞电影竞争的情况下唯一能倚重的软实力。新世纪"大片模式"形成以来,中国电影张扬影像意识到了极致,缺乏好故事、不会讲故事的缺陷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短板,此时,重提电影的文学性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奎志 《学习与探索》2004,8(5):108-112
在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这就是情结批评和情境批评。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在情结批评中,批评者不是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这往往会造成对本文的误读;而在情境批评中,批评者则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和作家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表现为批评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认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观,所产生的批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对中国当代电影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美学除“古典”概念外 ,也理应包括近现代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电影中 ,中国传统美学不应是一个被取缔的对象 ,即使是批判传统中的隋性 ,也是为了光大和发展传统。作为舶来品 ,尽管电影中的游戏、娱乐性等使中国电影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但电影中的中国伦理和民俗性审美又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在不可回避的“后现代”中 ,意象或意境论对中国当代电影保持民族的自主性仍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可硬性追求所谓“中国化” ,或为表现意境而生造“意境” ,关键是怎样将高科技、现代性同中国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才是中国当代电影所要解决的难点 ,也是我们摆脱后殖民语境中看人脸色行事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这是电影的正式诞生。而电影与青岛结缘,是在三年后的1898年,德国电影摄影师在这年冬天拍摄了胶澳租借地的风土民情。青岛,一座和中国电影同龄的城市,是世界早期电影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影视发展的亲历者。从20世纪初,青岛广西路的亨利亲王饭店音乐厅、中山路的水师饭店礼堂开始放映电影,到如今每年百余部影视作品在青拍摄,影视明星辈出,青岛与影视早已生就了一份难舍难弃的情结。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的电影文本谱系,显现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倚重。张艺谋电影的文学化想象,从相反相成的双重视域内展开:一方面,当代小说在内涵、风格和文化品格上为张艺谋电影创作奠定了根基;另一方面,影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张艺谋,又以视听造型和大众文化范式为基准对文学原著实施了种种叛逆化话语转换。于张艺谋而言,以文学作为银幕奇观建构的支点业已成为固化的创作模式。张艺谋新世纪执导的系列商业武侠巨制,其得失与毁誉,同样寓示着文学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者难以驱遣的"蛊惑"。  相似文献   

9.
"A Hope",据说是《长江7号》的英文片名,正如星爷电影一直传达的——生活需要激励,《长江七号》带给我们的"希望",还在明天。这是完全不同风味的另外一种美,这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另外一种国产大片。科幻显然不是《长江7号》的噱头。这部影片,最终要讲的是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弥足珍贵的感情——亲情。并非只有武侠的故事才是中国的故事,也绝对不是飘逸在林间的凌波微步才能造就银幕上无穷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5,21(3):98-102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百年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此,他们可分为人生道路的追索者、民族传统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化人格的体现者和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四个群落。结合具体影片予以阐释,这既是对百年中国电影知识分子形象画廊的一次纵向检视,也是对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所做的横向剖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匈牙利移民的美国化进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处于盛世的熔炉论在实践上作为神话的破灭过程。就其促成因素而言,其中既有美国白人的民族偏见与排斥,也有匈牙利移民对本民族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还有匈牙利政府为动员移民回国的努力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匈牙利移民和其他外来移民群体一样,在适应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征,由此奠定了美利坚民族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她不但是周星驰的爱将,还是徐克的新宠。周星驰除了安排她一起拍芬达汽水广告,更安排她在《长江七号》中担任女主角。现在,她又在电影《女人不坏》里和徐克一起玩冒险游戏。她就是身高170cm,三围35D、24、35,丰满上围的山东姑娘张雨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跳出"冲击一回应"模式、"传统一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这三种西方中心主义诠释模式的影响,论证了王船山民族观已实现由传统的文化民族观向近代政治民族观转化,说明了船山的民族观具有政治民族主义的思想萌芽,并强调这种政治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体现在"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异类间之"的民族自决论、"彼无我侵,我无彼虞"的民族关系论、"天下交相灌输"的民族发展论三个方面,从而揭示了船山民族思想的近代意义以及与同时期欧洲近代思想的同质性,以思想历史的真实性证实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藏碟     
《东西南北》2008,(11):75-75
关于信仰所谓的信仰,就是任何你相信的,并且打算一直相信,并愿意在别人不屑它的时候站出来适当维护一下的那个东西。即便它实在不够华丽让你喧之于口,也请默不作声地放在心里。毕竟,那是你的信仰。《电影人生》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主演:吉姆·凯瑞中国有主旋律,美国也不例外,这部影片就是典型的主旋律影片,只不过两者之间的旋律不一样而已。中国是和谐社会,美国是自由情结。  相似文献   

16.
青岛,一座和中国电影同龄的城市,是世界早期电影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影视发展的亲历者.从20世纪初,青岛广西路的亨利亲王饭店音乐厅、中山路的水师饭店礼堂开始放映电影,到如今每年百余部影视作品在青拍摄,影视明星辈出,青岛与影视早已生就了一份难舍难弃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18.
徐克与同时代大部分男性导演所不同的是,在他的作品里常常塑造出一个个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的女性形象,如林青霞这个曾在琼瑶电影中扮演柔情女子的台湾女星,在徐克的镜头里则呈现出男儿气概与女儿之媚的双面,包括《刀马旦》中的革命者、《东方不败》中的为情牺牲的枭雄、《新龙门客栈》中的侠客等。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15,(4)
当今欧美的"情感哲学"研究方兴未艾,从这种最新哲学视角出发来反观中国儒家哲学,特别是孟子的"四端"思想,可以获得"比较哲学"方面的诸多新启示。本文从五种情感的角度来阐发孟子哲学的"情理结构":一、"情感理性"的角度:究竟是"端",还是"心"?二、"动物情感"的角度:"四端之端"到底在哪里?三、"道德情感"的角度:"四端"顺序与"四心"程序。四、"积极情感"的角度:由"性善"推出的"情善"。五、"人类情感"的角度:孟子情论的全球价值何在?由此可见,孟子的关于"情"的思想,具有全球性的价值和意义,这意味着中国的智慧并不是地域性的智慧,而是可以跻身为世界性的智慧。从孟子"情论"出发的这种"情理结构"应是执两用中的:从现实出发上,那是"道始于情",从生存境界上,乃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才是中国儒家得以全球化的"普世智慧"!  相似文献   

20.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