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2.
乐府研究的"音乐视角"取决于乐府艺术、乐府文学的"音乐性"。"音乐视角"的研究目的在于从音乐的角度揭示乐府文本形态的成因。"音乐视角"既包括与曲调的产生、特点、流传相关的内部音乐要素,也包括宫廷音乐建设、音乐消费风尚、音乐观念等外部音乐文化因素。乐府音乐与文学的一般关联体现在六个方面,涵盖了从乐府文学创作机制、创作过程到流传演变等各个环节。乐府"音乐视角"的学术总结,有益于"乐府学"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3.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把音乐的"美"和"善"联系起来,其内核是"和".乐以和为美,乐和而后善."和"不仅是孔子衡量音乐的最高准则,而且还是对音乐作用的归纳,是音乐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概括孔子音乐思想的"和"之主张,主要有三个维度:乐和;人和;心和.和,作为孔子音乐思想的主旋律,提供了音乐的审美准则,凸显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化了音乐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音乐社会身份的厘定,是学术界较为缺少研究热度的一个问题.以传统音乐观念及理论为考察对象,从中抽取传统音乐本身社会角色演变的痕迹,在描画这一流变轨迹的同时挖掘深层次的哲学、美学支撑,是切入的主要思路.中国传统音乐社会身份的变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神灵音乐"向"人伦音乐"的转变,即上古神灵崇拜意识下的神性音乐到先秦、两汉儒家"礼乐"观;其二,魏晋六朝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音乐理性的建构,以及由此对原始儒家"人伦音乐"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的音乐"这一观念首先在音乐人类学中提出。本文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观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中的兴起,尤其是近几年在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作初步研究,探求"多元文化的音乐"观的在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以求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听觉是人们感受音乐的开始,只有通过听觉的辨认才能引起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认识,因此,对于初学音乐的幼儿来说,听觉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幼儿音乐能力训练的关键就在于"听音乐"及"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听音乐"是开启幼儿音乐之门的钥匙,也是激发幼儿脑突触成长的重要环节;"想象力的培养"是幼儿音乐创造力的重要培养手段.让幼儿用耳朵去听自己的音乐是否动听,才是他们接触音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庄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音乐美学观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差异所在。两人分别把"道"和"理念"作为音乐的本质和来源,但是二者产生的途径、存在的形式等都具有差异性。在论述"美"与"善"的关系时,两人都引入了"真"这一范畴,但是"真"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同时,庄子认为善在美中,而柏拉图则认为美在善中。两人都把"自然"作为音乐的标准之一,但是论及音乐的最终标准时,庄子主张最好的音乐是"无乐",而柏拉图则认为音乐应该反映"善"。两人都注重音乐对于人身心的陶冶作用,分别提出了"近道说"和"净化说"。两人的音乐美学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和善的向往对于当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思维存在和精神价值的存在,成为具有全人类定义的培养人的活动.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就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人学问题为研究视角和路径,探讨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本质和人学价值,澄清音乐审美教育本应具有的人学内涵,以期在理论上排除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着的"物化教育"、"奴化教育"的干扰和"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神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最先是一个音乐术语,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范畴。"神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灵魂。中国钢琴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源自于中国音乐强调旋律线状音响的波状流动的美学意识,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和声创新是线性思维的发展,淡景重情的美学倾向解读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核,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将在21世纪历史的发展中获得新的诠释,赋于"神韵"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相似文献   

12.
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歙县三阳村,其民俗音乐"打秋千"在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打秋千"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其音乐的文化背景、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徽州祭祀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系列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恩·卡茨(Felix gatz)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他律"、"自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做为划分音乐美学流派以来,音乐中"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从来就没有调和过.我们从中西哲学范畴以及由其决定的中西音乐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所谓"他律"、"自律"的发生逻辑.其实,"他律"也好,"自律"也罢,若简单地将其割裂而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考究,其无论如何也只不过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14.
仪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是一种学术观察的视野和思维语境,在这一语境中,需要着重考量"空间"和"时间"两种概念。对于仪式音乐空间概念的考察应该从地理空间和社会阶层等多重意义上考察,而时间概念则应当从本体层面(仪式音乐产生传承的历史时期)和研究层面(分别指向过去和未来的思维概念)上来把握。在"仪式音乐"概念中,"空间"和"时间"互相交叉,形成了"仪式音乐"研究中的一种概念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时间犹如一个横向的轴线,而空间犹如一个纵向的轴线,两者的交叉则如同是对"仪式音乐"考察和解读的坐标式存在。这种概念结构可以为仪式音乐研究提供观照条件和思维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几个要点都植根于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当时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于乐"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音乐境界;"尽善尽美"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并着重从审美体验角度去领悟音乐的绝对美;"思无邪"是一个动态的荡涤情怀、纯化情感的审美境界生成过程,道德自制的理性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众音乐即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它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与形式都随社会变革而发生着变化,但其"大众性"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始终不变的.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泛是大众音乐突出的特点.非大众音乐是指历史上的"宫廷音乐"与现当代的"学院派音乐".它们各有特点,彼此之间既各自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研究大众音乐与非大众音乐的范畴、特点、发展概况等,对促进当代大众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弹琴、击鼓、鼓瑟、咏歌。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总纲领,认为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音乐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主张用音乐育人,并且要合乎"仁"和"礼"。这些都对后世的艺术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期待作为现象,发生于每一个具体的音乐审美体验之中。"音乐审美期待"是一个整体现象,可以分解为相互勾连的三个环节:"音乐-审美-期待"。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对单一环节的分析都将带出现象整体。现象学的分析必须时刻保持这一整体眼光。对三个环节的分析从"期待"现象开始逐步回溯和扩展到"审美-期待"直至"音乐-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9.
高校音乐教学中视听审美教学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知、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艺术审美活动必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来获得。21世纪高校音乐教师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情感"和"审美"教育上,这必将成为高等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动画传媒体制的商业化转型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动画音乐的传媒发生了由"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导致了动画音乐传播由"艺术传播"到"商业传播"的功能转变,中国动画音乐不断地商业化。本文以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动画音乐的商业化的缘由和特征,并指出动画音乐的传播必须采用商业化的包装与市场运作模式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