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谈到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时,认为“1929年至1931年,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新批评家大师瑞恰慈(I.A、Richrads)在清华大学任教,开设了‘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如果不算鲁迅1911年给许寿裳的信中提到的《比较文章史》,那么,‘比较文学’的名目出现在中国,这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孙伊 《东南学术》2003,(1):42-43
自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至今,比较文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而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之后,很多国内的学者投身于这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渐建立、完善着这一新兴的学科体制,使其逐渐成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9月18日—2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延边大学与吉林省比较文学学会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百年回顾与展望"。围绕这一主题,大会设定14个工作议题和圆桌会议议题,具体为:(1)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2)普遍性与差异性:比较文学的学科方法与文化分野;(3)中国作家、批评家与世界文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具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要求的独立学科,一般史家认为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端及二十世纪初间,当时执其牛耳的是以致力于各国文学间的渊源、流变、媒介、文类等影响关系的论证和研究为能事的法国学派。从我国现代文学史观念说来,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即1920年,我们就通过译介日本学者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输入了这一名词,并介绍了两部主要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1886)、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1904)的内容;翌年,我国学者吴宓著文介绍了这一学派的要点,他在《论新  相似文献   

5.
李菲 《天府新论》2001,(5):92-93
川南的宜宾 ,人文荟萃 ,人杰地灵。金沙江和岷江在此汇为长江 ,滚滚东流 ,象征着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2 0 0 1年 4月 2 7日至 4月 2 9日 ,第四届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宜宾学院 (原宜宾师专 )隆重召开。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 4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大会的议题为“当代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指出 ,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正处在自主发展并开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阶段的关键时机 ,他希望四川学者以自己的实绩站在比…  相似文献   

6.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尤其是西方比较文学界围绕着世纪之末的比较文学的走向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直接起因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93年发表的一份题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的有关比较文学学科现状的报告.报告的作者们(系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比较文学应该摒弃欧洲中心主义,向全球主义方向发展;二是比较文学应该向文化研究方向发展,也即比较文学研究者要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文学文本扩大到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7.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读"与隔阂,很有必要构建起真正的"比较"学科意识和比较文学方法论.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原本学理性十分严谨的比较文学在中国当前的学术实践中却被极端简化、扭曲了,人们随便拿起两个作家、几个文本乱比一通就以为是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论述了四川比较文学自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四川比较文学经历了从自我觉醒阶段,到成长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生力军、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四大方面军"阶段,再到形成世界格局中四川比较文学这样三个历史性阶段的发展.在这三个十年时,四川比较文学建设起了以<比较文学报>、<中外文化与文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West and East为中心的言论阵地、培养了一批比较文学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发表、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在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比较诗学、译介学、流散文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并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失语症"、"异质性"、"话语重建"、"变异学"、"跨文明"等重要理论观点的提出推动了四川和全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四川比较文学三十年发展历程表明:四川比较文学对中国比较文学以及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宏大的座标图象闻一多认为,“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又说:“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那二千年前的昨天,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他还指出,“过去记录里有未来的风色”。这就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比较文学研究的宏大座标图象。闻先生十分重视“比较”,这在他丰富的学术研究论文里,表现颇为突出。对文学的价值观,对文艺理论的价值观,对诗人和作家的价值观,或者对其他方面,如考古学、文字学、宗教、民俗等的价值观,无不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来判断的。所谓比较文学,必须“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也才能作出价值判断。比较文学是以文学比较为前提条件的。虽然文学比较不一定都是比较文学,假若没有跨越国家、民族、语种和学科的界线,在严格的意义上则不是比较文学;但比较文  相似文献   

10.
林玮生 《学术研究》2012,(7):127-133,160
随着比较文学在"后学"时代的形态演变,传统学理已无力阐说与包纳比较文学的新现象。通过建构"三态论",即将比较文学划分为实践比较文学、学理比较文学与他化比较文学三个形态,使比较文学的传统与新生共象得到系统的阐释。三态论不仅重估了常常被忽视的实践比较文学的价值,而且接纳了他化比较文学,使比较文学界长期以"一态"去统称事实上"三态"所带来的误指与纷争得到合理化解。  相似文献   

11.
王宁 《学术月刊》2022,(4):144-154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当代传人佛朗哥前几年在一本新著中提出,当今比较文学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跨学科研究:其一是文学与科学,其二是文学与其他艺术。他在结论中呼唤一种比较美学的诞生。显然,即使是被人们认为最保守的法国学派学者也认识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并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苏源熙十多年前曾认为,比较文学学科“扮演的是为乐团的其他乐器定调的第一小提琴”的角色。但最近十年报告的主持人海斯却没有对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现状给予高度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者在致力于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跨界比较研究的同时,却在科技人文的跨界研究中反应迟钝,且著述不多。这与人文学者所受到的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这正是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新文科视域下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并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极好机遇,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已经而且将继续为国际比较文学新格局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 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e 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J.Hillis 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付飞亮:曹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本次的学术访谈,缘起于《甘肃社会科学》赵国军先生之托,对于我本人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您在古代文论、中外文论、比较文学和大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您的学生,借此次机会,我主要向您请教与比较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人认为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之后,好像发展乏力,西方比较文学界很少听见新的声音,反而是不断有人唱衰比较文学,如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1993年就说"今天,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经死亡了".  相似文献   

14.
乐黛云,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1931年生于贵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师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王瑶先生。1981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三年,并游学英、法、德、意等国,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荣誉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主编《独角兽与龙》、《世界诗学大辞典》、《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15.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多年前,美国著名比较学者韦勒克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危机”.自那以后,危机的阴影似乎一直笼罩着比较文学.当然,在比较文学的历史上,不同时期,“危机”的涵义不同.韦勒克所说的“危机”,指比较文学第一阶段过分注重文学外部的因果和事实联系,忽视文学内在性和审美本质的实证主义倾向;此后二十余年间.比较文学的危机又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倾向,过分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性”,忽视甚至无视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外部因素;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比较文学开始向漫无边际的文化领域扩展,从而混淆了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概念,使比较文学丧失了文学研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深了比较学者的危机感.英国比较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在1993年写的《比较文学批评性导论》中说“在一种意义上,比较文学已经死亡”;我国比较学者谢天振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比较文学“to be or not to be”的质询,他们的议论正是这种危机意识最典型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一) “比较文学”这个概念自一八二九年维勒曼(A.F.Villemain 1790—1870)在巴黎大学讲学采用以来,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几经波折和论争,至今还没有被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只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学传统和文学史①;有的学者认为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线”亦即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民族的文学②;还有的学者把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等都看做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③。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人认为是  相似文献   

18.
法国著名学者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教授提出"间距"的概念,试图重建自我与他者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打开中西对话可能的方式,"间距"概念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中西二元对立思维,强调对话者的独立姿态,这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探索具有启发意义。由笔者提出的"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理论,肯定了异质文明间比较的合法性。"间距观"与比较文学"变异学"有着相近的立场,"和而不同"的同时又能"和实生物",在对待差异性问题上两者皆发现了打开东西方文化对话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比较诗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歌德研究和中德文学关系研究走在国内前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颇具创新特色和优势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始于1982年。1984年建立比较文学研究室,开设比较文学课。1989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份《比较文学报》;1995年,创办了《中外文化与文论》丛刊;1998年,成立比较文学研究所;2000年,创办比较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手册等在介绍近代以来的比较学者时,都只字不提胡适。然而,胡适不仅象近代所有比较学者那样翻译过作品,或在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寥寥可数的自觉提倡比较文学的学者。因此,胡适与林纾、鲁迅、茅盾、吴宜等人一样,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但他的新诗、话剧创作却并没有多少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