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既有别于传统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经济状况、社会互动和心理认同三个一级维度和相应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衡量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水平,并以武汉市失地农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是否愿意在城市生活的心理偏好、土地补偿标准、社会保障政策满意度等个体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影响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水平。从经济、社会、心理多维度,从政府、社会和个体多主体出发,促进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是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在政府行政和市场趋利的主导下,成为被动型的失地农民通过对被动型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基于自我认同理论、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融入理论的分析,指出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是农民城市化、现代化的核心和本质,进而分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社会政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中村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土地的失去和村落的消失,失地农民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带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困境,需要我们探求认同的力量所在。传统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变迁,使得失地农民的文化转身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折射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透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演进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演进变迁。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与失地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产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以及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鲁东南X社区失地农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和接纳程度较低,而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影响着社区认同的形成。社区认同的提升不仅需要社区物质和社区文化的双重建设,更要注重社区核心价值观对社区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基于此背景,结合对某地区失地农民的120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失地农民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失地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3个因素最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其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杭州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民失地失业、失地农民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及他们就业不充分和不稳定的现状,认为征地安置措施单一、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和农民自身因素是三个重要制约因素,提出构建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镇范围不断地向外扩张,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导致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的出现。当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规定不完备、农民的维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社会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返贫现象日益突出。要解决失地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细化其他配套...  相似文献   

10.
以农民失去土地前后思想道德观念变化为研究基点,分别从农民失地前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影响、农民失地进入城市后融入新型人际关系带来观念变化的角度,探究了农民在失地前后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内心排斥城市文明、伦理道德的逐渐蜕化、封建愚昧的陋俗显现;分析了现实社会、政府层面的原因.提出了政府要通过健全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群体心理适应问题,社区等民间社团要以安置小区为平台,开展文化类活动,加快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步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出现的社会群体,本文从社区自治的中观层面研究失地农民在被动城市化和社会机制强制性变迁的压力下适应社区自治制度的行为和表现出的特征。失地农民在适应社区自治制度变迁中表现出制度认知模糊、制度认同摇摆、制度参与矛盾和制度归属无奈四个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区自治制度生存的畸形政治生态,次要原因是失地农民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出现的社会群体,本文从社区自治的中观层面研究失地农民在被动城市化和社会机制强制性变迁的压力下适应社区自治制度的行为和表现出的特征.失地农民在适应社区自治制度变迁中表现出制度认知模糊、制度认同摇摆、制度参与矛盾和制度归属无奈四个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区自治制度生存的畸形政治生态,次要原因是失地农民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优先的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石。然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宏大的城乡二元文化格局。在城乡一体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二元文化已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本文运用文化滞后理论,从城乡二元文化差异积淀下来的一些社会心理特质入手,分别探讨城市社会对农民、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的偏见、歧视和嫉妒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由城乡二元文化差异造成的消极社会心理特质阻碍了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相伴的经济社会现象.失地农民因城市化改变了原有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引起了生活方式的连锁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职业、生产工作、个人消费、角色心理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本文在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二元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化转型的直接手段是城市化,由此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而二元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打破二元社会结构的刚性限制,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失地农民就业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相似文献   

17.
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产生。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结构基础上的乡土关系的突然终结以及在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造成的社会剥夺。要较好地化解身份认同危机,必须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介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群体正日益庞大。本项目选取福州市城郊代表性区域为例,从失地农民具体的文化娱乐方式入手,对失地农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失地农民文化生活情况和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失地农民文化生活发展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丰富和发展失地农民文化生活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推动失地农民在文化层面上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原有的土地储备无法满足高涨的空间扩张需求,“城郊”改造成为了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土地来源。土地的征收使大量的城郊农民被动地从农村进入城市,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并由此催生了“失地农民”群体的出现。“土地的城市化”并未必然产生预期的“农民市民化”,新的“二元”结构真实地存在于城市社会之中,并衍生出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兰州市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研究,试图描述出其被城市化改变的人生,关注其生存状况,进而对当前的社会政策进行反思,引导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再造,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然而,农民市民化的速度并不与城市化速度同步,失地农民的适当生活水准权实现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边缘化叠加”,即作为农民,在城市化前边缘化;作为市民,在城市化后再度边缘化.①因此,确保失地农民适当生活水准权的实现,以便其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