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清末新军变异之成因探析仲华“练军筹饷”是晚清政府意图挽回颓势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军事方面的努力,希望通过编练新军来支撑摇摇欲坠的统治。在编练新军过程中清政府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结果却是武昌起义湖北新军揭竿而起、权臣背叛北洋重兵反戈相逼,清政...  相似文献   

2.
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第八镇炮队第八标三营左队部分士兵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为即将离营的战友饯行,遭到队官粗暴制止,引发双方剧烈冲突,后虽经弹压平息,但湖北新军内部暗潮涌动,一度成为舆论热点。南湖炮队事件的发生,既由新军内部官兵矛盾长期积累所致,也与保路运动发生后局势紧张有关,同时也受湖北革命党人长期组织动员的影响。南湖炮队事件的发生虽纯属偶然,但又与革命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件导致武昌起义消息泄露、起义计划推迟,促使湖北当局加大了对革命的防范力度,也加剧了新军的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3.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大力推行新政,在其屠财偏好下,湖北新政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湖北的财政困境。厚饷制的新军在财政危机中被降薪,助长官兵的不满,给革命情绪火上浇油,促成了湖北辛亥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彪炳史册的辛亥革命是以清末辛亥年一举成功的武昌起义命名的,因为后者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这场起义不是孙中山和同盟会直接领导的,而是在所谓“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引爆并取得胜利的,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视武昌起义为“总理第十四次起义”的国民党史家,还是新中国的一代史学工作者,人们除了对被誉为“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湖北新军工程营代表熊秉坤谈论得较多外,对发动和组织湖北新军革命士兵的有关领导者的研究显得很不重视。  相似文献   

5.
张皓 《学术研究》2003,(5):75-83
同盟会和湖北集团之争 ,即向心力和离心力之争 ,起源于起义地点之分歧。湖北集团认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并不是同盟会领导之功 ,不但竭力以首义资格争夺中央政权 ,而且同南京对抗 ,导致共进会与同盟会、湖北军政府与临时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名存实亡。这一切固然是双方之间深刻矛盾所致 ,但实际上亦是晚清时期地方对中央日益严重并继续发展的离心力所致。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清政府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经济的困境,清政府采取了推广捐例、发行纸币大钱、举借内外债务、增加各种赋税等对策以缓和财政危机.这些对策不仅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财政分权在成功地为地方财政松绑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政府治理的"事权属地化".各级政府财力事权不匹配,直接导致了我国地方财政实践中存在财力-事权倒挂现象.根据事权来源不同,事权可划分为显性(法定)事权和隐性(委托性)事权,而结合地方财力是否具有自主性,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关系理论上存在压力模式、匹配模式和自主模式三大类.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关系的理论类型划分,旨在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职能在地方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辛亥武昌起义后,万分震恐的清廷派遣陆海军主力前往镇压,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巡洋舰队和长江水师驶抵武汉江面,配合南下清方北洋新军对民军作战。经湖北军政府及都督黎元洪的争取,舰队内革命人士及张怿伯、黄钟瑛、汤芗铭等官佐的活动,加之萨镇冰对清廷冷淡,并不阻止反正活动,海军于11月初反清易帜,协助民军对清军作战。海军反正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探究武昌首义成因时,必须对湖北,尤其是武昌的学界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这不仅因为学界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湖北的武昌是当时革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汇集地之一,而且更在于:第一,辛亥革命“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只能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来领导,而这阶级的领导是由其知识分子来体现的;第二,湖北学潮的发展和革命团体的壮大,与新军首举义旗,有着有机的、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武昌为首义之区,一地发难,全国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名垂青史,湖北革命党人的首义之举自然功在全国各地之冠。然而远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当时也有一部分湖北籍革命党人为响应武昌起义而发动了伊犁起义,并取得了胜利。这一起义因新疆地僻人稀,加上时代久远,革命者的事迹现在鲜为人知。1901年(光绪27年),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缓和人民日益不满的情绪,西  相似文献   

11.
从新发现的庚戌新军起义资料谈起黄大德一最近,笔者在《时事画报》上发现了一批关于庚戌新军起义的资料,对于研究是役颇有重要价值。新军起义始于己酉年大年三十,终于庚戌正月初四。时隔仅半个月,正月二十日出版的是年第一期《时事画报》,便刊载了12幅题为《新军变...  相似文献   

12.
李琦 《兰州学刊》2013,(1):193-197
美国地方政府承载着为本地域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职能.然而,美国地方政府财政危机频现,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履职.文章总结分析了导致美国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的不可控因素及来自地方政府自身的因素.它们对于完善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国在霸府时期依靠强征来满足战时的军事财政需求。建立国家以后,为适应国家财政的需要,各政权都实行了轻徭薄赋和税制改革。由于各国统治者尚能力行节俭,因此,十国前期国家财政出现丰盈的局面。但十国后期,由于各国统治者穷兵黩武、奢侈腐化,导致十国财政危机,只能追加“横赋”。然而,这并不能解决财政危机,相反是财政危机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蒋翊武是武昌起义的总指挥,他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使反清起义成功的路子,从而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革命的主要力量问题上,孙中山主要依赖会党,蒋翊武则主要依赖新军中的革命力量;在起义地点方面,孙中山一直在华南发动武装起义,蒋翊武则盯在武汉;在起义的时间问题上,同盟会中部总会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估计不足,先是定1913年为大举时期,后黄兴又希望推迟定于1911年10月上旬发动的起义。蒋翊武则于10月9日果断下令揭竿而起,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蒋翊武在实践中,为推翻专制的清王朝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周莉 《新疆社科论坛》2002,(5):15-16,20
财政赤字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财力收支的失衡 ,也不必然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但是 ,从总量上还构不成问题 ,不等于说不会发生局部的或结构性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亟待构造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则是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的重要基础.在财政分权的制度框架下,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鉴于欠发达地区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财力,保证其提供足够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权义结构及计算标准、专项转移支付的权义结构及程序规则以及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17.
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各自开展秘密联络工作中,出现了会员交叉甚至互相拆台现象,两个革命组织的联合成为历史必然.通过双方的努力,联合最终形成,从而在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上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准备了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湖北军政府是武昌起义后建立的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府。解放后史学界曾对这一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作过研讨,而对它的财政措施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武昌起义胜利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曾一度被认作民国中央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见《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242页),对促进全国革命起了重要作用。军政府成立之初,处境是相当险恶的,随时有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的危险。军政府要巩固自己的阵地,除必须迅速扩大革命武装,打退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外,还必须在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制订出革命的方针政策,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立巩固的后方。在这众多紧迫的任务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财政措施,成为当务之急。湖北军政府领导人深知,  相似文献   

19.
探讨建立地方财政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地方财政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不一致,导致财力不平衡。按同一标准划分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发展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划分及其引起的财力财权的划分.财权是政治权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财政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与变革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多个角度、相互配套的综合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