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文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经济主体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为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主体提供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为尽快摆脱文化贸易竞争力弱的局面,中国有必要挖掘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推进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商品贸易优势,构建对外文化贸易战略;以体制创新积累竞争优势,加强政府在鼓励、支持、推动文化产品及文化企业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整合,从而使文化贸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
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以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理论 ,为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理论和实践上既相互分离 ,又相互联系 ,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变。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强化现有比较优势 ,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 ,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加快实现新的战略调整 ,即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相似文献   

3.
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深化。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拥有的比较优势不同 ,不同时代的比较优势也有着不同的特征。现实经济中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制定经济政策 ,不仅要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 ,而且要利用适合于本国的先进技术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实现比较优势的转换 ,由此产生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国际经济中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郑洲 《兰州学刊》2007,(4):62-64
从17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体现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地位的确立、丧失及重建过程.现阶段中国茶叶生产虽然只有继续依靠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更好地推进我国茶叶生产与出口的发展,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竞争优势,生产并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茶叶产品.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的赶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的要义是贸易可能性,而不是贸易效益。比较优势战略作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战略上的具体运用,并不能保证一国获得持续、较高的贸易效益。追求贸易效益的最大化是理性国家对外贸易长期追求的目标,只有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获得贸易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发展的赶超。中国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对贸易水平的提高和贸易结构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应在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 ,我国凭借丰富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 ,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就 ,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变比较优势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再聚集成产业竞争优势 ,是迅速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提升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种区域要素禀赋相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在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欠发达区域要素禀赋"逆嵌入性"流动以及集聚经济圈在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压制较久得以释放的以"异质性"要素禀赋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重分工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8.
有的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的理论,难以适应现代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需要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非是对立的理论,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和研究,两者既具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应充分发挥两种优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外部性是城市集聚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文使用微观企业数据评估城市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强度,重点从交流频率视角检验了人力资本外部性的产生机制,并量化了其有效辐射距离。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同时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在创意型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等)中溢出效应占据主导,在非创意型服务业(零售、餐饮、运输等)中竞争效应占据主导,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这两种效应叠加后的结果。(2)大城市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人力资本外部性产生的重要机制。(3)人力资本外部性的有效溢出距离十分有限,即使对于创意型服务业来说,人力资本外部性的有效溢出距离也仅为3km左右。  相似文献   

10.
优势哲学即优势之道,终极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根源,优势即差异,优势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优势和精神优势的关系问题,创造优势中的优势是持续优势之源,和谐优势是优势哲学的核心范畴,需要建立完整的中国优势哲学。  相似文献   

11.
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分析了一种建立竞争优势的途径.通过模型分析和实例解割,揭示出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战略联盟组合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可以获得利益的竞争优势.阐明了核心竞争力是联盟的基础,通过联盟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战略联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从一般理论层面,提出了一个区域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决定的假说。作者认为,区域竞争力既决定于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即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又决定于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优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由此形成了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把区域发展战略分为4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现实问题,通过研究技术进步影响比较优势变动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干中学与技术外溢、技术创新与模仿或技术传递、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推动比较优势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上述机制内在的政策含义。结合当前实际探讨中国如何应用有关的政策工具形成有利于这些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以通过技术进步加快中国比较优势向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对外贸易战略选择这一角度出发,指出了竞争优势更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我国情况,论述了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适应性以及从比较优势理论导向转为竞争优势理论导向的历史必然性,并就这种转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重构区域竞争优势,在我国发达地区发展约束力不断加大的现实条件下,必须以创新为动力,驱动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创新驱动推动区域竞争优势重构的路径是培育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将创新能力和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政策重点是培育社会对创新价值普遍认同的创新文化;加强制度创新,重构创新政策新优势;推动产业创新,为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提供动力源;实施人才战略,为创新驱动重构区域竞争优势提供智力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纺织工业的特点与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明显 ,在国内的比较优势不明显、甚至较弱。该产业近几年取得的业绩可以归功于其产业特点与竞争优势。适合纺织工业特点的中小企业 ,竞争意识强 ,技术装备水平高 ,因而劳动生产率高、竞争优势明显。同时 ,较高的市场组织程度和产业集聚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出口经营实体多元化带来了出口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促使出口的扩大与提高  相似文献   

17.
广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好的区位条件等比较优势,但对于如何组织各种优势资源来发展成为广西的竞争优势,尚处于摸索阶段。本文通过对广西旅游业拥有的比较优势和在资源优势组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如何把广西旅游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竞争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指企业获取市场份额和夺取利润的商务能力,其本质在于内部经营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日显重要。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它能够创造新的劳动手段,引起产业结构、生产劳动方式的变化,带来生产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安徽工业外贸产品出口呈现较快增长的局面,但在经济规模、产业组织、产品品牌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制约其竞争优势的因素.强化特色、铸造品牌、拓展市场才能巩固传统产品的竞争优势;引导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技术外溢等效应,才能培育区域工业竞争优势;引导大型生产、贸易企业联合、改组、兼并,才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性企业集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业品出口的技术含量,才能强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前提和特点,研究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阶段特征和条件,并对中国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