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式与情感/行为:性别对叙述以及叙述对性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叙事学通常注重分析性别与叙述的关系,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关于性别的假设对叙事形式的影响,不过,最近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开始关注叙事形式如何通过阅读行为影响读者本人的性别行为.这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探索性别意识展现方面进行的努力.本文将"行为"概念引入叙事文本的分析和阅读层面,揭示阅读某种具有明显性别倾向的叙事文本如何影响读者本人对于性别文化、性别身份的认同或拒绝.  相似文献   

2.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演化经历了生态危机本源论、生态本质主义、性别正义等重要阶段,不断深化。以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经验对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借鉴与检视为视角,考察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关系、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美学范式的差异,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整体性、关联性成为我国本土批评对西方生态本质主义的修正观点;第二,性别政治与社会政治的同构性,决定了我国生态女性主义的宏阔视野与批判性特质;第三,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没有满足于道家思想等传统理论的外用,而是时刻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思辨与警醒;第四,相较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实践的窄化与偏颇,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社会化批判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丰富了我国文学叙事与美学阐释的空间与路径,提供了诸多叙事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理论犯了和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同样的本质主义错误,走向了同样不平等的性别等级制的极端道路.#后现代女性主义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开始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方向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分析的转变,但同时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沼.本文在反思激进女性主义理论倾向错误的基础上,借助德勒兹微观政治学理论中的分子哲学和"生成女人"理论.拓展出躯体微观分析的新视角,这个视角是一种既能逃离激进女性主义的本质主义陷阱,也能避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相对主义错误的分析方法.躯体微观分析将打开躯体-身份-气质-角色-地位之间通过性别神话建立起来的意义链条,为性别特征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开放空间.以此形成的性别非固定性的理念将破坏男权制性别的身份分类,消解在性别问题上的本质主义和两分化的思维模式,探索和开创出一个多种性别特质的、多元的、包含着一系列问色的性别色谱体系.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作为广泛影响当前社会的主要思潮流派,以其蓬勃发展的性别议题、知识话语和运动空间,深刻影响着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格局.国际范围中女性主义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长,针对既有科研文献提炼女性主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和转化效果,探索女性主义在具体学科研究中的综合价值,为促进国内新闻与传播研究事业发展提供性别话题.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对SSCI收录的21世纪以来相关期刊论文进行科学计量,结果显示女性主义在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中的影响主要聚焦于女性形象、性别权力、赛博叙事、凝视关系等知识议题.女性主义思想资源为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知识启迪,为创新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变化契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传统家族叙事为参照,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和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姿态、主题、场景和策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家族叙事的文化内涵和主体性话语特征,从而确证其创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知识论的架构下,认知主体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征.女性主义知识论肯定了性别对认知主体的意义,指出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性别成见,影响了知识的生产.女性主义知识论认为认知主体具有情境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要确立女性主义知识论的合理性,传统知识图景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认知主体的重新认识表明了女性主义对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学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不仅以性别身份的文化构成论变革了长期以来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还作为一种跨学科领域或方法以一种全新的性别视角构成来重新审视教育管理,对现有教育管理理论进行批判、反思、重构。从而赋予教育管理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完善、中和了两性经验并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8.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小说在被埋了几十年之后重新成为文学上的经典。近年来,女性主义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本文试图结合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结构和叙述视角来探讨赫斯顿作为女性作家为表达自己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双性同体”观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通过对历史与文学史、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的思考,大胆解构传统男权社会与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超越性别对立与限制,重构女性价值观,并提出了理想的创作心态与人格:“双性同体”。本文试图揭示并评价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在女性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先锋女作家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颠覆精神与性别意识的作家群体,在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她们勇于突破传统写实的窠臼,探索神秘的精神世界和身体王国,并在文本中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非连贯的叙事时间、非理性的感觉化叙事和非逻辑的梦呓体语言等反叛性、超前性的后现代话语实验,直抵女性内在的心理真实,重塑女性主义叙事的多重表现形式,实现了女性先锋叙事与神秘意蕴的有效融合,但其极端化倾向的出现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文本价值的削弱,从而召唤着"先锋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解严之后的台湾女性主义书写,体现出鲜明的中产阶级趣味与叙事特色、自觉的女性主义以及性别政治意识,渗透了后殖民与后现代色彩,介入到台岛社会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场域之中。《岛屿边缘》是解严后的台湾性别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典型,它将女性解放议题发展成为性别政治命题,以边缘位置和战斗姿势开启了一种以性别与知识、性别与国族、性别与阶级等权力关系研究为核心的批判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超越了解严前台湾女性主义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创作实践中,通过在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上的突破性书写,大胆解构了男性价值秩序,建构了女性主义叙事的新模式.在她笔下,爱情、家庭模式的改写,女性角色对传统的突破,以及摒弃性别歧视,超越性别对立的双性同体幻想,显示出女性写作的反叛特征.通过隐含于角色与情节的反叛,伍尔夫改写了男性权威,释放出女性能量.  相似文献   

13.
从近年电视剧《潜伏》的白日梦情结,反顾上世纪70年代麦克罗比的少女杂志《杰姬》分析,由此来切入后现代女性主义,可以发现它的立场是,以往女性主义的全部策略,都是建立在“女人”这个一成不变的范畴之上,故而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以颠覆传统性别、性向中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社会等级秩序,引为己任.诚如朱迪斯·巴特勒所言,今天对妇女的歧视仍在继续,但是性别研究也关注性别身份等一系列新问题.这可见,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性别歧视的对象,已经从笼统的妇女,转移到形形色色的“第三者话语”了.由此关注这些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事实上也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性主义在发展的历史谱系中,在对传统男权中心的主流社会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以女性视角作为分析工具,建立了解释女性世界和经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糅合性别、分层、地位、两性和谐等多元视角.在探讨其研究核心、知识基础并梳理相关流派的基础上,结合操作化的实践,本文提出女性主义方法论经验的普适性,以及实践维度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体系,以此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验进行反思,提出在中国场域中,对于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本土化建构,不仅审视和反思研究者和研究主题,而且还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跨文化解释视角和文化相对论,并强调男权情境中的女性话语权和研究观点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遇,围绕着解构主义、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等方法论难题而发生了无休止的争论,在两者的争论交锋中,早就有一种走出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动向。解构主义的策略尽管是必需的,但是随着这一语境的隐退,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必须重构它自己的方法论。与斯皮瓦克的"策略本质主义"、巴特勒的"女性主义双重运动"以及康奈尔的"解构主义的女性主义"不同,弗雷泽把德里达和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批判理论整合起来,从批判的维度重新审视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冲突与张力,既吸收解构主义批判中的独特见解,又坚持标志着女性主义批判伦理主张的对抗政治改革,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方法论进行了多维重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弗雷泽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方法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越性,对于女性主义朝向更完整和更多元的路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肖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0(4):25-3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教育观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性别屏蔽"现象、性别刻板印象、课堂上女性话语权的丧失、教师身份中的性别歧视、主客观对立的认识论误区、教育政策中的性别偏见等。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女性主义教育观对教育改革进行的思考,尽管也有许多争议,但这些思考本身不失为女性主义教育观挑战传统教育观和进行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介评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思潮.虽然表面上看后现代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某些相似之处,并且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进行了充分发挥.但两者的本质却相去甚远,因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一种"宏大叙事"并予以批判,它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概念都将失去效用,同时大部分后现代女性主义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女权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待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和认识是偏颇的.女性主义思潮要想取得真正进步,必须吸收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原理和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18.
声音是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伍尔夫的小说中,叙述者声音隐含在多元的人物声音之中,具有自我指称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意识.伍尔夫采用不同的声音策略巧妙地对抗意识形态、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学规约等对女性声音的制约,从而取得了话语权威,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体现了这位女权主义先驱在文化实践中的艺术特色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独到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坛,林白是一位具有特质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善于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中止情节链,采用特定物理空间的选择和跨时间叙事、叙述空白的设置与独特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载体等方式进行叙事,从而建立小说的诗性空间.林白小说通过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和推动整个叙事进程,采用别样的叙述策略,抗拒主流叙事,表现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性文学研究学科,以及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渡到"性别诗学",可谓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索的重点与取得的业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其严重的不足.这首先表现在部分学者在对西方理论嫁接上的生吞活剥.其次,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再次,研究对象的偏嗜与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单一化.放眼未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许多条路可走,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将相对封闭、狭窄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拓宽为相对开放、广阔的性别诗学,或者称为"性别批评",将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