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汪舒明 《社会科学》2004,(11):119-124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亲犹主义。它是当代美国所经历的广泛的文化变迁的结果。希伯来文化曾对美国文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当代,美国犹大人已经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文化上成功地实现了“美国化”。犹大教和基督教在当代的对话则开启了两大宗教历史性和解的进程,建构起“犹大教——基督教传统”这样一个文明认同的共同基础。此外,20世纪末美国社会捍卫主流文化的保守冲动也助长了主流社会的亲犹主义。  相似文献   

2.
古代东西方两大文明一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融合,导致了至今以其独特方式影响人类文明的基督教神学文化的产生。本文以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为背景从历史文化与哲学方面尝试探讨两希文明融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与西方哲学史研究关系也十分密切。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希腊化”与“基督化”的学术争论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并对基督教作为一种亚文化及其文化创造力作了肯定,从而得出“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前者是一种乐感文化,它所彰显的是一种原欲型的世俗"人本主义"的特点,这主要与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及希腊民族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有紧密联系;而后者则蕴含的是一种理性型的宗教"神本主义"特征,是一种罪感文化,这主要因为希伯来民族是由一个流浪者群体构成的,这些无立锥之地的流浪者们在重重外部压力下确立了一个精神领袖——上帝,并以上帝的绝对权威作为本民族的牢固纽带。  相似文献   

5.
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经历了很不寻常的历程,现在人们普遍承认,人类文明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享廷顿《文明的冲突》)这一看法是否成立,是另一个问题;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儒家文化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决不像某些思想史家所说的那样,已经永远成为过去,进入历史的陈列馆。它不仅在东方世界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不是什么“基础主义”或“无穷后退”,也不是过分抬高哲学的地位,而是文明…  相似文献   

6.
两希文明思维方式的比较与当代美学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模式作为一种预设的思想范式,对于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和希伯来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是时间空间化的思维模式,一个是感受式的时间的思维模式,它们对于后代的美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希腊的时间空间化的思维模式,影响了近代美学的基本思路。然而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是存在问题的,本文主要是从两希文明的思维模式出发,着眼于时间空间化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它所导致的当代美学的误区,以希伯来的感受式的时间的思维模式为引导,以期对当代美学建设的思维模式的重新建立和调整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阿诺德在其《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对影响西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作过至今看来仍然贴切的区别。他认为,这两大文明的分野起于行与知之间的差异。希伯来看实践,希腊重知识。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的终极目标,正确的思想则是希腊人的。责任和一丝不苛的良心是希伯来人生活中的大事;对希腊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够自然而清楚地展露智能。因此希伯来人高举各种道德优点为生命的内容和意义;希腊人却把它们附属于理智优点之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道德优点不过是追求理智的门径,只有后者才是幸福。一切都很浅明:差异在实际与理论之间,在道德人和理论人或理智人之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天伦”与“人伦”概念来分析希伯来传统。先从具体的继承制度入手 ,通过分析希伯来传统中长子继承制的缺失 ,认为希伯来文化一步步地消解自然血缘人伦 ,而其终极依据则在于人与上帝的关系 ,即用“天伦”来消解“人伦”。希伯来文化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结构 ,是因为特殊的上帝概念 ,即独一的、超越的、创造论的上帝。但在消解自然人伦之后 ,希伯来文化又在天伦之上重建整体 ,即民族。上帝、律法、民族是构成新整体的三位一体。这一传统发展到基督教 ,最具普遍性的人类成为新的整体。本文认为 ,希伯来文化的这个内在特征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积极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明互鉴论最鲜明的特色是赋予“文明”以“实践性”,将历史进程引入文明交往研究,为解读罗马与希腊的文化交融成因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其一,罗马与希腊长期而复杂的交往历程为文化融合提供了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持续的文化交融创造了关键契机,二者不断调适文化冲突,提升了对以往历史的认知,增强了彼此的文化认同;其二,历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实用主义”史学的产生,既是二者文化融合的成果,也是其进一步融合的动因,希腊的理论理性与罗马的实践理性在历史进程和历史学发展中有机结合,推动了罗马与希腊的深度文化交融,使二者以希腊—罗马文化为依托,逐渐走向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三,罗马与希腊文化交融的历程证明了文明交往与历史进程之间的紧密关系,归根结蒂,文明发展和文化交融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于竞游 《理论界》2010,(3):91-95
关于保罗思想的来源问题一直是新约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一些人通过分析发现,在保罗书信中有着明显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子,故此推论保罗思想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相反有些人坚信保罗所信仰和宣传的思想与犹太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保罗的思想是对希伯来文化发展的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保罗身体观来透视保罗思想中的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这种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基督教文化的研究有相当大的进展,究其动因,一是得益于国人对基督教认识的深化,二是得益于东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展开。最近读到王晓朝教授在英国留学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基督教与帝国文化:关于希腊罗马护教论与中国护教论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7年9月版),总的印象是,该书的理论架构有创新建树,方法论值得学问中人借鉴。基督教是一个传教性极强的世界性宗教,它几乎从一开始就越出民族的范围进行传教活动,想把其福音信仰传给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基督教福音传播的历程充满着这种宗教与各种民族…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吸引、渗透、野蛮分散的状态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古老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欧洲文明 ,就是在古希腊哲学、古罗马的律法和希伯来宗教神学的基础上经过整合、改进 ,并罩上一层神圣的灵光形成的基督教文化。这一宗教文化体系统治了欧洲两千多年 ,影响了西方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两希文明的融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至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深广和久远的影响 ,其中基督教的诞生 ,是这一过程最丰硕的成果。然而 ,这一融合过程发生的原因是多元的。一、战争是促使文化融合加剧的直接原因  公元 70…  相似文献   

13.
对于鲁迅一生思想发展的脉络,似乎可以作以下大致的勾勒:鲁迅早年思想具有启蒙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双重特征,其表现一是由亲身的经历和民族危机的刺激而初步形成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二是因受太炎先生的思想和西方世纪末思潮影响而产生的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意识;三是“凡有所思常在乡村大野”的浪漫主义情怀。“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根本特点是启蒙主义,其表现一是斥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为“吃人”,斥中国国民性为人人被人吃、人人在吃人,斥中国历史的“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崇仰西方文明,推崇“科…  相似文献   

14.
论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15.
普世主义是由晚期希腊斯多亚学派所提出的,斯多亚学派提出的“universal logos”是其普世主义的存在论基础,普世主义是对经验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超越,是对经验感觉和利益的超越,在本质上是超验的理性主义,而这和追求普遍必然性的古希腊知识论传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Being、柏拉图的idea,都可以看成是其知识论的准备,它通过基督教而影响了后世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怀中 《东南学术》2006,(3):131-135
本文从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的文化建设切入,概括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即开放型、批判型和创新型。鲁迅的开放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汲取世界上属于全人类的积极文化成果,来建设中国新文化,并把中国民族文化介绍到外国。鲁迅的批判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理性思考,避免了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两极性”和“单向度性”的片面性,即拒绝外来文化的传统主义,和抛弃传统主义的“全盘西化”的两个极端。鲁迅的创新型文化品格,首先是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其次是鲁迅学术著作的创新,他把文化创新精神提升到关系时代进步、民族命运的高度,同时,他把敢不敢汲取外来的东西,加以创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弱盛衰的标志。鲁迅的文化思想深刻之处,还在于认识到培养新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纪念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E.Levinas,1906-1996)百年诞辰而作。本文试图从勒维纳斯与希腊哲学及希伯来(hebreu)圣经传统的关系出发,指出勒维纳斯的“他者”思想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厚重力量,都来自于他对传统遗产的独特思考和继承。他的最初思考,针对的是西方哲学不容置疑的“存在”理论,他希望哲学走出存在去看彼处,走一条要导引“实存到实存者、实存者到他者”的道路。也就是脱离存在发现“相异性”。而只有从相异性的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这是希伯来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其中心则是伦理学。而这正是希腊哲学往往忘记的。勒维纳斯思想中表现了一种犹太教和哲学之间的张力,目的是要展示一种追求无限的启示的思想,用对他者的绝对责任,对存在的正义的要求,与哲学和基督教多少世纪以来都未能阻止的罪恶抗衡。这就是勒维纳斯的“圣洁性”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希腊文学以其简约的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美学风格浑然一体,展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伦理文化,表现了最完整、最完美的人性。“崇高”是希伯来文学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这一方面与文学所表现出的宗教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文学的民族性有关;与注重理性和现实物质生活的希腊文学相比,希伯来文学注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双希文学是人类最具魅力的文学遗产,它们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成为影响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主要文化背景和传统。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一书,据我所见,在以下四个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第一,著者对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给予特殊重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精心研究。该书在绪论之后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明确指出,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一开始就与宗教神话有紧密联系,从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中说明它是如何为基督教的产生准备思想理论的土壤。恩格斯指出:“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而罗马的斯多葛派塞涅卡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叔父。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实际上是讽喻体的唯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荷马史诗>中"战场"意象和<圣经>中"园"意象的分析可以探究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异同,"战场"意象是古希腊人善武崇战的民族性格的必然选择;"园"意象凝结了希伯来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战场之开放性与园之封闭性、战场之二元对抗与园之一元和谐、战场之人欲呐喊与园之神域向往构成了"战场"意象和"园"意象的特性差异,这反映了双希文化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