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而言,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德育工作体制、思想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德育客体的素质要求关注较多,而对德育主体自身的人格特征、精神境界、知识底蕴等则关注甚少。德育主体的工作效果,主要体现在德有客体觉悟的发展和提高上。换言之,德育主体的工作努力,归根到底都必须通过德育客体的选择,才能转化为效果。德育主体可以帮助客体优化选择,但不能代替客体选择。所以,事实上,德育主体通过人格特征等内在素质对客体的潜移默化是德育实施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我们把这种潜移默化称为同化。在高校德育中,德育主体是指…  相似文献   

2.
网络认同是人在网络化的生活场域中,通过网络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反思性共识心理。网络认同的整体系统包括了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要素包括主体行为、主体思想、主体关系要素;客体要素包括客体内容、客体活动要素;载体要素包括实在载体、时空载体要素。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通过载体要素构成了网络认同的两极,三种要素及其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网络认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高校德育的内化过程的要素分析 ,研究了德育内化机制 ,提出高校德育内化的一般规律 ,即认识与理解、认同与接受、升华与形成信念。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主体的厘清与功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主体在高校德育诸要素相互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厘清高校德育主体,优化高校德育主体结构,并进而定位德育主体的功能,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是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9,(12)
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政治活动逐步扩展到虚拟空间,网络成为影响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和媒介。多数已有研究对于自媒体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持悲观态度,在展开讨论时将短时期的近一阶段默认为时间背景,并着重分析某些相对独立要素对政治认同产生的影响。本文从对政治认同基于要素互动的重新解读入手,将政治认同看作由认同主体、客体及环境三部分组成要素构成的联动体系,并提出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自媒体对政治认同的影响可能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基于主体、客体与环境的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将在自媒体场域中完成调节与配适,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将于自媒体空间中分别实现利于政治认同稳定重构的自我优化,从而促使政治互动趋于有序。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习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是:一、教学中是抓客体还是抓主体;二、“主体”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体;三、教学是从客观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四、面对潜能,是挖掘还是限制;五、提高实习生身心发展水平迫在眉睫。这些问题给师范教育乃至中学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带来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学校德育过程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近几年来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不适当地夸大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视为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二是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这就是近几年来报刊杂志上流行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三是《德育学》(陕西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提出了要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引自《德育学》第137页)一些文章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德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德育条件论     
本文从条件范畴出发,从德育的内容、方式及对象三个方面探析了影响德育的因素及规律。讨论表明:第一,德育的内容变化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迁移性及科学理性;第二,德育方式受制于一定因素的规定或影响,并不断要求多样性、科学性、有效性;第三,从个体、群体及整体看,德育对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层次性及主体性。文章对如何提高德育的效率与效果及运作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如何确定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地位问题,是德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学术界争论颇多的基本问题,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德育的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从德育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和环节上,分析了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得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经济转制,教育战线进行重大改革。高校德育也面临着新课题,要在“三个认同”、“三个进入”上狠下功夫。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校德育进入什么样的新境界 高校德育如何搞?当今并没有形成人们一致认可的规范,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的德育认同问题。所谓认同,是某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也是社会同化人、人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就某一基本社会问题取得共识的  相似文献   

11.
注重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重点,但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种种困境。文章在阐述"德育"内涵的基础上,从高校德育主体方面分析了现实社会实现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超越困境的途径,对高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是民族地区及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仅仅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并不能完全实现少数民族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政治系统对少数民族有效的政治社会化也是培育认同观念的关键。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构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政治系统与客体——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夯实客体对主体的认同观念。这是实现西部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体运动规律性质,又具有主体活动规律性质,是客体运动与主体活动的统一,因此其运行机理应从客体运动即自然史前提与主体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两大机制要素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的活动的诞生过程中扬弃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起始运行,并以自然界运动规律为本体论前提的。在实践活动中,超生命需要形成的必然性是社会规律运行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社会主体的创造性选择和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是社会规律运行的现实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德育过程的内涵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德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德育过程的优化。要实现德育过程的优化,就要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和具体化;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要优化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要建立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重大行政决策追责涉及主体、客体、程序、救济等方面的法律问题。立基于法学理论及有关重大行政决策追责的法律规范和实践,可以从追责主体、追责权限、责任主体三个方面解读重大行政决策追责的主体,从追责事由、责任形式、追责效果三个方面分析其客体,从形式程序、归责原则、责罚原则三个角度阐释其程序,从申辩机制、举证责任分配机制、申诉机制三个方面论述其救济。通过这些论析,大致可以勾勒出我国重大行政决策追责机制的基本法治要素,解决重大行政决策追责的相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高校的组织特性和高层次人才的特点,构建了基于改进的"三因素理论"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模型。该模型把激励问题放在一个完整的"组织——员工"系统中加以研究,分析了激励主体采取激励措施作用于激励客体的运行机理,揭示激励主、客体之间的反馈机制以及激励、保健、去激励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模型应用的激励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措施的实施时机、频率、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史学认识或史学研究,是一种三极思维活动,它包括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即认识主体——主要是史学研究者,认识客体——客观历史实际,认识中介质——历史资料。列宁曾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们的思想中的反映,……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史学认识或研究的全过程,是认识主体史学研究者通过认识中介质历史资料认识客体历史实际的运动过程。这一认识过程也同样处在矛盾的不断产  相似文献   

18.
刘昊 《天府新论》2020,(2):61-66
认同危机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承认哲学立足于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以求化解之道。黑格尔、霍耐特和泰勒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黑格尔从抽象的主体出发,提出精神承认哲学;霍耐特站在社会批判维度,赋予承认以伦理意义;泰勒则从文化入手,提出“承认的政治”。然而,这三种承认哲学都未能揭示认同危机的根源,本文认为经济承认才是化解认同危机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但目前受内外因素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认同客体不全面、主体不均衡,主体在知、情、行上不一致等问题。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性;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满意度;提升理论的大众化程度。如此才能更好地凝聚“中国力”,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是注重从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去理解主体的自由与客体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而忽视它们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这种思路的直接的理论结论是自由等于认识了的必然。当今,学界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重视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即不仅应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而且要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去理解主体的自由和客体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循此可见,人的自由并不单单要求有合规律的一面,更要有合目的的一面;自由表现为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自由的本质、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也获得了全新的内容。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