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会富 《理论界》2013,(9):116-119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道年间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的民间儒学流派。它接受了宋明理学的道统意识和道统谱系,并延续了理学的人文语境、诠释文本和核心话题,保持了理学的思想旨归和话语系统。其圣功之学也与理学功夫论一样,都是学者通过修身养性而超凡入圣的功夫,二者具有同质性。这使得太谷学派呈现出明显的理学特性,成为理学思潮民间化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理学美学是在冯友兰新理学思想的影响下诞生的,以"理"范畴为中心的共相学说是它的理论基石,方法论的转型是它具体展开的内在逻辑,本体论、艺术论和天地境界论构成了它的核心内容。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理论建构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理论上为我们考评"中国美学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提供了某种参照,揭示了美学研究的一种可能性向度。  相似文献   

3.
王敬川 《兰州学刊》2007,41(11):21-23
如果说王艮独特的个性是成就其思想的重要主观原因,那么特定的大时代,是造就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和"安身立本"等王学"异端"思想最现实的沃土.王艮的理学思想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在哲学上最直白的声音,最有力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论高攀龙的理学思想何孝荣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号景逸,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作为东林党的首领之一,高攀龙既是明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宗奉程、朱...  相似文献   

5.
黄式三、以周父子"礼学即理学"思想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学术,以经学为中坚;而经学的复兴,以礼学的兴复为先导,且以礼学成就为最著.在清初诸大儒兴复礼学的努力下,研礼者踵继而起,续有兴作.乾嘉以降,蔚为大观.凌廷堪、阮元继顾炎武"经学即理学"之后所倡"以礼代理"说的揭出,更将此前礼学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而黄式三、以周父子"礼学即理学"思想的相继张扬,遂使一代礼学思想演进得一成功总结.故而,对黄式三、以周父子的礼学主张加以梳理分析,有裨于厘清有清一代礼学思想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吕坤(1536—1618)是晚明重要思想家,但学术界对他作专门研究并不多,有涉猎者,又多认为他是一个反理学的思想家。笔者的观点与此不同,认为他是一位颇有特色的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于朱熹理学。本文试图就吕坤的理学思想及其特点,作一简单的评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 理气关系(包括道器、太极阴阳)是理学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反映了一个理学家对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自冯友兰先生在旧著《中国哲学史》中以柏拉图所谓“理念”比附程朱的“理”,以亚里士多德所谓“形式”“质料”比附程朱的“理”“气”(冯先生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仍保留了此观点),学术界多有人因袭之。我认为这种解释混淆了中西唯心主义哲学的不同特点,不足以揭示程朱理学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因此试对程朱理学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泛道德论思想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8.
王晓骊 《兰州学刊》2010,(6):162-166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理学的成熟,理学思想逐渐向宋词的创作和接受领域渗透,成为词学思想的重要哲学渊源。在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文人词学思想的核心逐渐从"合乐软媚"的本色论向醇雅中正的品格论转移。南渡之后,理学家积极参与宋词的评价和阐释,词学话语体系的建立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理学的气息。理学以道德评价为旨归的美学思想更成为南宋后期词学理论的核心,并影响了词学思想在后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新理学中的“觉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觉解”是冯友兰新理学思想体系中极为关键的范畴,它沟通了新理学的本体论和人生哲学。全面细致地分析这一范畴,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冯氏新理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也更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新理学体系中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论的内在断裂。本文拟从若干方面对“觉解”...  相似文献   

10.
杨毓团 《殷都学刊》2011,(4):132-138
黄道周认为,《孝经》对于饱受深重社会危机的晚明的儒家道德教化实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他重拾汉儒重"孝"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儒家礼学以导民化俗。为此,他着重从宇宙本体论、理学形上思辨等方面去论证"孝"的思想对于拯救晚明社会的学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何炳松是曾与梁启超齐名的史学家。他致力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形成较为系统的史学思想 ,其核心是建立在进化史观基础上的总体史观 ,主张从宏观联系的角度研究历史。因此他对通史 (指西方的综合史 )极其推崇 ,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他虽重通史著作 ,但不偏废史料 ,在史料学和编纂学上有许多具体建议。他强调史学的社会价值 ,要求史学求真与致用相统一。这些思想继承前辈 ,启发后人 ,在 2 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致力振兴中华民族,是《邓小平文选》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就象一根红线,贯穿在三卷《邓小平文选》的始终。学习《邓小平文选》,不仅要学习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他在创立这一理论过程中的巨大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科学创造精神,还应学习他在著作中处处洋溢着的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致力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文选》中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论述,蕴含十分丰富,内容全面深刻,涉及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下面拟就其中的三…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美学哲学思想丰赡深邃,宏阔玄远。其中,尤以自然美思想颇多独特之见,现略作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这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包含着内容十分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分析和研究这些思想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现为 :指导思想的求实性和开放性 ;培养目标的科学与整体性 ;实施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葛焕礼 《东岳论丛》2003,(3):131-133
石介是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 ,但此前学者对其思想所作研究多拘于其排佛老、斥时文和废传注等外显的层面 ,而从其儒学思想的内在层面分析 ,石介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 ,释儒弘儒 ,一为己任。其思想虽不够系统圆熟 ,但于传统经学营垒中启“好议论”之风 ,实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其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 ,抬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乃至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其中无论是素质教育指导方针的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的定位,还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内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王夫之通过对历代有关法制的评判以及吸收时代新的法制元素,形成了他既传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具有近代因素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环相为治”(的政治改革构想和建立一个“自天子始而天下成受裁”的法治社会理想,从制度层面对如何有效监督君主权力的进行探索:在对待严刑峻法、肉刑等问题上,王夫之的态度与正统的儒家别然有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展现的是一种轻刑化的刑法思想:提出了“严以治吏”和“刑尤详于贵”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其中包含丰富的非均衡思想。邓小平非均衡发展观强调发展必然是坚持中国基础,从而赋予这一思想鲜明的实践特征、时代特色。其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贯穿邓小平发展观的一条主线;强调非均衡发展必须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渐进的推进,是非均衡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正视过度非均衡的消极影响并积极探索其解决路径,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和实践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必须在新的条件下客观、全面解读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坚持并完善非均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中,严复的政治思想之所以一再地引发讨论,除了这一启蒙大师本身具有的思想魁魅力之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对严复政治思想表现的确定不集中,从而影响了对严复政治思想核心的反映①。我们认为,政治主要的根本的问题是国家问题,政治的各种关系是由国家政权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尤其在中国近代动荡的社会里,对社会政治制度等国家内容和形式的论争,恰恰是政治意识最高度的反映,严复政治思想的表现应该于此定位。二是就总体而言,严复的贡献主要在于政治理念方面,而于政治活动的角度来看都谈不上有什么作…  相似文献   

20.
尹俊芳 《理论界》2012,(10):8-11
毛泽东医疗卫生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卫生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和健康服务;重点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坚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重视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它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