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日本加强了对阿拉伯现代文学的研究,先后翻译出版的阿拉伯各国文学作品有: 《苦难树》塔哈·侯赛因(埃及) 《东方来的小鸟》陶菲克·哈基姆(埃及)  相似文献   

2.
1988年4月19日,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青年教师王伟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文学院以优秀级获得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的三位埃及教授对其论文评价甚高,称此论文“观点新颖,方法科学,统计珍贵,结论严谨”,因而一致投“优秀”票. 王伟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论陶菲克·哈基姆哲理剧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特点》.他论文获通过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埃及新闻界的注意和兴趣,埃及《十月周刊》杂志在4月23日发行的第600期上率先对此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3.
陶菲克·哈基姆(1898~1987)是埃及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作家,集小说、戏剧于一身,与塔哈·侯赛因等现当代阿拉伯文学大师齐名.陶菲克出生官吏家庭,早年留学法国,攻读法律学,但更爱文学艺术.他辛勤耕耘一生,将全部智慧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与人民.自中学时期开始创作,作品以他独具的深刻精辟的哲理思想及饱满而汹涌澎湃的激情,抨击了英殖民势力控制下的黑暗现实,唤醒了成千上万个青年,鼓舞他们投身革命洪流,树立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勇气.陶菲克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作,其特色是以火一般的热情直抒他对于社会、对于人情世事的感受和看法,以无保留的真诚打动读者的心.由于出自真诚而无需掩饰,他的作品因而具有一种酣畅流利的气势.在陶菲克逝世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以如下一组文章,对陶菲克的生平及作品作简单介绍,以志纪念,愿陶菲克的作品及其文艺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尽管陶菲克·哈基姆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方面的造诣极深,在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的种种生活轶事,他的“难以近人的怪癖”,“节俭成习几近于吝啬的习性”,以及不拘言笑的工作作风,却给人留下了许多话题,也由此带来很多绰号.其中最流行的是“女人的敌人”和“吝啬鬼”.然而,这些逸事和绰号纯属误会和传说,陶菲克本人的真实情况却一直似晨雾一般,使人难以捉摸和识别.笔者假在埃及工作之便,有幸读到一些有关他生平、作品评述的专著及他逝世后他的几个好友写  相似文献   

5.
埃及的乡村小说发端于本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渐趋成熟。乡村小说主要描写乡村生活,是真实反映埃及乡村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一面明镜。本文试从埃及乡村小说的时代背景、作家、文学特点及语言特点四个方面作一浅述。 一、乡村小说的时代背景 1902年,埃及作家马哈茂德·赫伊拉目睹遭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埃及农民的现状,创作了埃及文坛第一部反映乡村生活,体现农民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小说《乡村青年》。1906年,丹沙微事件爆发之后,马哈茂德·塔希尔以这一历史事件为社会背景创作了《丹沙微的少女》。从此埃及出现了第一代乡村小说作家及其作品。 20年代,埃及社会上倡导公正,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为此创作了长篇小说《宰娜白》(1914)。三四十年代,埃及陷入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危机,为了填补挥霍殆尽的国库,统治者们对农民课以重税、盘剥无度,使农民的处境极度悲惨。这一状况使“社会小说”成为埃及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是:陶菲克·哈基姆的《乡村检察官手记》(1937)、阿伊莎·阿卜杜·拉赫曼的《庄园主》(1944)、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的《土地》(1954)。  相似文献   

6.
埃及的荣誉证章,可分为勋绶、勋章和奖章三种,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等级和授予对象。尼罗河勋绶,是埃及共和国的最高荣誉证章,曾授予埃及总统侯斯尼·穆巴拉克、原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大文豪陶菲克·哈基姆及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纳  相似文献   

7.
伊哈桑·阿卜杜·库杜斯是埃及和阿拉伯现代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他1919年1月1日生于开罗一个艺术、政治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1942年毕业于法学院,当过律师和新闻记者,6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担任过《鲁兹·尤素夫》杂志、《消息报》、《金字塔报》的主编或管委会主席.他出版的作品共100多部,其中50多部已经改编成电影、电视和广播连续剧,堪称一位多产作家.由于对埃及和阿拉伯文学的巨大贡献和影响,他曾荣获埃及文艺一级勋章,并于1986年得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接见,握手留影.  相似文献   

8.
1879年11月4日,祖国党改组,阿拉比任主席.1841年,阿拉比生于札加济格附近一个农村村长的家庭,有地8.5费丹维持生活.阿拉比幼时入爱资哈尔大学学习,14岁应征入伍.阿拉比以屡次考试成绩优异和忠于职守,于20岁时晋升为陆军中校,拥有土地750费丹.阿拉比刚毅正直,忠诚爱国,身材魁梧,辞锋犀利.他广交游,善于团结各族、各界人士(他曾争取塞族高级将领巴鲁迪站到祖国党一边).他的朋友中,有伊斯兰教改革派领袖穆罕默德·阿卜杜.他阅读了路易斯的《拿破仑传》后,心潮澎湃,感到只有改弦更张,富国强兵,才能振兴埃及.他目睹伊司马仪的黑暗统治和外来侵略,忧心如焚,愤慨万分.但是他不主张使用暴力,“只要求改革,建立以自由、博爱、平等为基础的公正社会;而这一目的只有建立议会,才能实现.”及至赫底威阴谋败露,英兵图穷匕见,乃决定废黜陶菲克,领导抗战,保卫祖国.  相似文献   

9.
萨尔瓦特·艾巴扎是位老作家,在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文坛享有盛名。他出生在埃及加格齐格市一个名门家庭里,父亲是前内阁部长。1950年,萨尔瓦特·艾巴扎毕业于开罗大学法学院,先后担任过律师、职员、《共和国报》、《小说杂志》编辑以及埃及最高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兼埃及作家协会主席。1956年他的代表作《遁世者》问世,轰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13日埃及《金字塔报》在网页上发表了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博士致埃及实业家们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新世纪的巨人》,就在中国进行投资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月,埃及《半边天》杂志发表了他的另一篇题为《中国印象》  相似文献   

11.
3.二战前后的埃及电影(1939~1945) 这个时期是埃及电影的复苏期.年产量由大战初期的9部发展到1945年的20部,共拍摄了106部影片,这些成就完全归功于几位杰出的导演. 被国际电影界誉为现实主义先锋的卡玛勒·萨里姆努力改变电影的社会使命,为埃及电影走向世界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代表作《意志》以及随后由卡米勒·梯勒姆萨尼导演的《黑市》在世界电影史上被视为埃及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先声. 《意志》描写30年代开岁贫民区里唯一的大学生穆罕默德·哈纳菲的经历.开理发店的父亲梦想儿子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谋得一官半职,但穆罕默德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到进出  相似文献   

12.
埃及和阿拉伯现代文坛最具艺术使命感、最有哲学头脑的人物之一——陶菲克·哈基姆逝世已经一周年了.这位文学巨人以89岁高龄告别文坛,辞世而去,应该说是寿终正寝了.但是,他的读者,无论在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异域他乡,都不会因此而减少对他离去的惋惜和怀念. 哈基姆生前说过:“每个人都在创造,都有他应完成的使命.如果他完成了这一使命,那他的有效生命也就告终了.假如他在这个时候死去,他的死就是死得其所,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13.
菲克·哈基姆图书馆埃及布海拉省省长穆罕默德·阿迪勒·哈米博士宣布,省政府决定在达曼胡尔市建一以著名文学家陶菲克·哈基姆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该馆面积1200平方米,预计耗资100万埃镑,呈现代伊斯兰风格,将收藏陶菲克·哈基姆生平的全部文学作品,及其在述曼胡尔市当检察长时期所用的全部法律书籍。  相似文献   

14.
埃及现代文学巨匠纳吉布·马哈福兹在埃及家喻户晓,只要你步入埃及社会,特别是走到稍具文化水平的人们中间,便会发现无人不以纳吉布·马福哈兹为荣.你同他们谈起他的作品时,便会发现,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谈的是银幕上的故事:电影《始与末》、《新开罗》、《海利利市场》……于是,你会得出一个印象:在最广大的埃及人民中间,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名字首先是和电  相似文献   

15.
据埃及《消息报》报道,阿拉伯著名大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名作《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三部曲已被译成波斯文.在德黑兰举办的1992年国际书展上展出了《三部曲》的波斯文译本.这是埃及长篇小说首次译成波斯文出版.  相似文献   

16.
穆罕默德·古奈尼·希拉勒是埃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他于195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以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体系为基础,结合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欧洲各国文学,介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对象、方法乃至工具的运用等.介绍了自滥觞至20世纪西方比较文学的发展史,特别介绍了比较文学在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情况.《比较文学》是迄今阿拉伯比较文学的最重要著作,已成为阿拉伯国家比较文学课程的教材.  相似文献   

17.
中篇小说《来自上苍的敲门人》(下简称《敲门人》)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出自萨尔瓦特·阿巴查之笔,于1987年1月4日~2月22日连载于埃及《金字塔报》。 小说选择了上埃及偏僻的村落和繁华发达的都市为背景,展现了以村长为首的反动势力和以其螟蛉子为代表的进步势力间复杂而激烈的斗争,鞭答了埃及落后农村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的黑暗、野蛮和腐朽,歌颂了觉醒的或正在觉醒的为正义、民主和自由而奋斗的广大民众。 萨尔瓦特是埃及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7年生于扎加济格,现为埃及作协主席。他的创作态度严谨,文学功底深厚,其小说、广播连续剧、译作颇丰,数次获得小说鼓励奖和国家文学奖。  相似文献   

18.
今年9月底,应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埃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尤素福·沙鲁尼对北京等地进行了友好的学术访问。国庆前夕,他抵达上海,下榻于锦江饭店。欣闻此讯,笔者与《阿拉伯世界》编辑部的同志怀着仰慕之情拜会了这位遐迩闻名的阿拉伯作家。 尤素福·沙鲁尼,1924年出生于埃及的穆奴菲省,4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诗见长。他勤于笔耕,著作颇丰,以现实主义和深刻的人物心理剖析相结合这一文学风格在埃及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现在,他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谈吐诙谐,创作热情高涨。当我们走进他的房间时,他热情地邀我们入座,请我们用茶,然后亲切友好地与我们交谈,领着我们步入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1954年,尤素福·沙鲁尼发表了短篇小说集《五个恋人》,之后又陆续创作了小说《致女性的一封信》(1960),《拥挤》(1969)、《精神的甜蜜》(1971)、《夜半追踪》(1973)、《最后一颗葡萄》(1976)等。在这些小说中,他的得意之作莫过于《拥挤》,因为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有效地体现了主题。在内容上,它以低矮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为背景,刻划了人物内心由此而产生的郁闷,反映了埃及因人口众多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在形式上,则摒弃了阿拉伯语中最常用的连接虚词,采用了较长的句  相似文献   

19.
信息量的增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从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新闻媒介的发展程度就可以判断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近代以来,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阿拉伯世界的新闻媒介获得了极大发展,在民族斗争、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拉伯新闻媒介的特点阿拉伯新闻媒介的诞生是同西方文化的输入联系在一起的.1798年8月,拿破仑在埃及出版了埃及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埃及信使报》,该报4版,每4天出1期,主要刊载政治新闻.两个月后,他又为有志于考古研究和埃及文学史的学者和官员创办了《埃及年代》杂志.  相似文献   

20.
艾尼斯·曼素尔新作问世埃及著名作家艾尼斯·曼素尔曾辍笔数年,最近带着他的又一力作《没有十月战争就没有和平》返回了文坛。这部新作取材十月中东战争,以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为轴心人物,透露了阿拉伯兄弟国家之间至今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