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科学是立国治国的根本。江泽民从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高度连续三次发表讲话 ,开启了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新契机。文章认为 ,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科学 ,正是抓住了立国治国的关键 ;社会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概念范畴 ,应规范使用“社会科学”概念 ,避免混乱 ;社会科学的本质是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是人类生存条件与生存质量、社会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科学形态多种多样 ,主体是社会科学研究 ,核心是社会科学理论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是中华民族发展社会科学的优秀传统 ;重视社会科学是开创新局面的智慧选择 ;社会科学与时俱进是内在的品格、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新型国际倡议,以“四个倡导”为主要内容,从前提条件、根本遵循、内在动力与关键路径为文明间交往提供了指引,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清晰、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底蕴、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文明交往思想为理论内核,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一方面代表着中国外交在理念层面的重大突破,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的同时,推动中国外交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也从全人类高度观照人类文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不仅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范式,而且为构建和生成多元化现代化模式提供了逻辑起点,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强制性变迁模式、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各自特点如果从制度供求方面以及变迁过程角度来划分制度创新的基本模式,则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两种模式是最恰当的所得。强制性变迁属于供给推动型的变迁方式,诱致性变迁属于需求诱导型的变迁方式,这是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强...  相似文献   

4.
文明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含义,前者指开化的、与野蛮相对的人类生存状态,后者指在地理空间中平行存在的多元文化实体。仅从时间和空间任一维度去看待文明,都不能为人类文明找到共同的价值和通往共同未来的路径。马克思主义深刻阐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辩证逻辑,从理论上揭示了一种具有时空双重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既承载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又发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人类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了会通。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渐进式实践创造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积极成果,呈跃进式前进趋势。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人类文明从自为期向自由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凤莲  闫文静 《东岳论丛》2022,(8):5-13+191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产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以前的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基石的社会主义文明;是超越西方工业文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要素文明;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兼容世界文明之大成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孕育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辟为标志,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凸显。新的历史时期,要实施创新驱动、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等战略,激发文明发展的活力动力,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文明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高文明程度一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观逐渐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文明发展的一般经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应当注重文明体系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具有较大解释空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选择与发展,也是对中华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也是对“两个大局”时代要求的有力回应。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及其观念创新,既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根本性突破,也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的整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政治层面,政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 家的文明水平,影响或制约着其他两个文明的发展进程。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潜在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从政治理念入手。通过分析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五个理念变迁即政权合法性理念变迁、权力归属理念变迁、权力运行理念变迁、权力控制理念变迁、权力指向理念变迁。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映照着中国特色道路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道路自信,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态优化过程,是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是历史唯物史观下的对国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观念和原则的凝练表达。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文明,以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和世界意义,不仅为全世界各国政党探寻富有自身特色和遵循历史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富有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语境的中国方案,彰显深厚的中国文明自信和中国文明创造担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领导力量,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历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寻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创造出蕴含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文化自信的基因凝定、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实现了重塑文明自信与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开创发展样式与贡献文明发展全新选择、构建共生思维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三重效益。  相似文献   

12.
科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已有自然科学中心转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发展趋势、历史作用的研究,对于科学预测人类文明的未来,尤其是对于人类自觉把握自己的命运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代表学科的遴选;(2)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量化分析;(3)各种文明中心转移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其在发展过程中一度重视制度却忽视观念,因而无法清晰阐释一些政治现象,尤其是内生性的制度变迁问题。在社会科学整体演进背景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结合自身的理论局限发生了观念转向,推动了制度分析的议题深化、理论建构及方法更新。从逻辑起点、围绕制度与观念关系的基本主张、特点与局限三个方面,可以揭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观念研究的大致样貌。从多学科分析视野与社会科学知识脉络加以审视,可以挖掘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丰富内涵及关键突破。在此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作出综合反思,可以发现各个流派在方法提炼及运用方面独具特色,同社会科学前沿与内在背景脉络关联密切,存在交流沟通、相互转化、彼此联结及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文明形态论是指从宏观上对历史进行整体解释,并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将人类历史发展视为由各种不同文明演进史构成的文明史观.西方的文明形态论具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理应予以批判.但是,它的多元文明演进的历史观点,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模式和多样性特征,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形态论是基本一致的.换言之,西方文明形态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多元文明形态的理论视界,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价值.批判地借鉴文明形态论的合理价值,对于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发展道路和多样化文明模式,特别是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概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伟大创造,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也代表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又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更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伟大变革。从生态内涵、生态思维和生态特征三个方面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意蕴,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凡是有所作为的民族和国家,凡是有所作为的执政者,无不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无不将社会科学作为民族发展、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中国成为目前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一文化不曾中断、文明连续发展的国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力于社会科学思想的力量。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特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史。文章概括了中国社会科学思想发展的六大特点:研究队伍强大、名家大家辈出、思想体系缜密、注重文献收集、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赵永帅 《浙江社会科学》2023,(2):94-101+158
马克思的共同体关系逻辑直面文明议题本身,探究人类文明序列、剖析文明发展困境、演绎未来文明前景,形成共同体关切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范式。在文明的反思与抉择、文明的建构与趋向中,这一演绎为人类文明的逻辑与叙事提供具有实证基础和整全视野的分析与判断。马克思的共同体关系逻辑内涵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实现的理论主动,在问题论域、逻辑动力、关系载体和历史张力的建构思路与构建方法中,整体呈现共同体与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变革。当下,学理性探究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返回经典视域,以马克思的共同体联结方式凝练人类文明要素与文明开创机理,进一步深化文明形态的构建方式、叙事价值与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国际文明六个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和谐、富裕、公正、民主、自由为基本价值,致力于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与文明和平共济、国家与国家和睦共赢,具有鲜明的共享特征。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使各国人民更好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学是在中国 2 0世纪 70年代末至今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这一新兴学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继承发展了人类文明进步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学说 ,总结提升了人类社会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文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经验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丰富充实了当代世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维护促进了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是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 ,必将促使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发展关于文明进步学说的理论体系 ,并必将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类社会实现美好理想产生更加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趋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了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革。论文结合科学发展分析了西方哲学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