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结合。在当今偏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形势下,必须强调和凸显人文教育的功能,加强人文教育。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对其“职业性”认识的偏颇,是高职人文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要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必须纠正对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偏颇认识,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文教育途径,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文教育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职教育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和发展期。人们深深体会到,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使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必须依靠人文精神的指引。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从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角度,分析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危害,探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思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呼唤创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谋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永续发展,必须认真审视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冲破传统学历教育的束缚,建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从“唯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转变;摒弃“单干”的教育模式,树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世界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情况,完善和改进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才能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深层次上切实地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建构和培养人文精神是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人文精神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价值引导,是高职教育的内在灵魂和底蕴。建构人文精神的可能性依据,包含在高职教育领导者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人文意识与素质,以及体现对技术与职业人文关怀的课程设置之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术语有“高职”、“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术语的紊乱势必影响我们对概念的科学认识。因此有必要进行术语的厘清。这些术语中关键是要分辨清楚“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这两个术语可以围绕“技术”、“职业”作扩词式的研究。从“技术”和“职业”到“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试论WTO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法律与教育直接有关的内容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加入WTO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熟知WTO有关教育服务的规定 ,加快改革步伐 ,才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大发展。为此 ,要顺应世界高教改革的潮流 ,坚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心 ,明确本科教育的类型结构改革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要树立国际意识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学上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也要与国际接轨。要加强专业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核心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各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因历史及民族文化等原因,人文教育的定位各有特色,或以“个人”、或以“职业”,或以“企业”、或以“社区”、或以“产业”为本。而中国却因仍处摸索阶段,并未真正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定位,暂且概括为以“全面发展”为特点。所以,基于基于专业与课程设置视角,对中外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定位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达到人文素质与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能够真正确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说“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风格,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回顾人类社会科学史的发展,历史呼唤“技术革命与人文革命齐飞,科技教育共人文教育一色”;以史为鉴,反观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跨世纪人才工程”应是“科技兴教”与“人文工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高等农科教育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大学生如何学会做人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文科建设,实行文理渗透;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与“两课”教育相结合是整合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学生科技活动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 生 科技 活 动,是高 校培 养 创新 人 才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是 对课 堂理 论教 学 的有 益 补充 。科 技与 人 文素 质 的错 综复 杂关系 是,科技 进 步与 人 文素 质进 步 必须 协调 发 展、才能 为人 类 带来 幸 福而 不是 灾难 。 人文 素 质教 育,有助 于 大学 生 文理 素质 的交融 ,有 助于 发 展大 学 生的 非智 力 素质 ,有 助 于培 养大 学生 牢 固的 社 会责 任感 。 加强 大学 生 科技 活动 中 的人 文素 质 教育 ,必 须要运 用人 文 精神 激发 大 学生 求 知动 力,要运 用人 文 精神 培养 大 学生 的科 学 道德 观,要运 用 教师 人格 的 力量 培养 大 学生 的科 学观念 ,要 加强 大学 生 科技 研 究方 法的 指 导。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之中,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蕴涵了人文精神的古汉语修辞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尝试是成功的,是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比较好的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素质教育的要求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及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语文是理工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课,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和创新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素质教育的立场出发,探析了理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也因理工科院校后续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的不舍理,理工科大学生入学前后的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呈累积性的延续状况。必须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的理论原则及综合性原则,构建新的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地配置学科课程体系(必选)与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板块,再通过高文化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的目的、社会的价值和文化导向,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塑造.人文学科拓宽了科学文化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更具有创造性.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精神有助于科技发展获得人道方向.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铸就了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再继续停留在开设一些人文、艺术选修课,搞些讲座、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浅显层面。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融合,才是深化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开发被忽略的数学史教育中蕴藏的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不仅可以克服数学教育改革中的工具性功利化局限,而且还可以在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意识、科学素养、实践观念等诸多人文价值层面发生深远的养成影响,从而实现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必须明晰高等教育的层次划分;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必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较高的科学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但我国高校当前仍存在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状况,尤其是非典期间所显示出的一系列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问题,再次告诫高校强化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刻不容缓.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人的灵魂塑造,并辅之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20.
中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包括五个方面: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所以体育培养目标是三堆的,即让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本文着重阐述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