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科技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致从十世纪开始,吐蕃奴隶制逐渐瓦解,西藏开始向封建农奴制过渡;到了十三世纪初叶,封建农奴制在西藏普遍确立;及至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了全中国,西藏纳入统一的元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封建农奴制社会继续得到发展;公元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中叶,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上升、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始,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从上升、发展时期,进入了迟滞衰落的时期;直至公元二十世纪中叶,西藏封建农奴制终归灭亡。  相似文献   

2.
西域藏传佛教传播的真实情景,随着国内外学人的努力正在逐渐呈现.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在伊犁地区曾一度兴盛.17~18世纪中叶,该地建有藏传佛教寺院17座;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建有13座.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在曲折中迂回前进,不断地积累文明成就,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做出贡献,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高潮"和"两个低谷"。其中,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结束了青藏高原地区邦国林立、发展相对迟缓的历史。第二个高潮出现在公元13世纪中叶,延续到19世纪中叶,元朝时期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行政管辖之下,结束了西藏地区400年混战的局面。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让西藏地方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专门召开5次西藏工作会议,研究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问题,使西藏社会数十年时间的变化超越以前数百年、上千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两个低谷中,第一个"低谷"是从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以前"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时代;第二个"低谷"出现在1840年以后,西藏地方人民既遭受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残酷统治,又遭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西藏社会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和内讧争斗之中。  相似文献   

4.
杨铭 《西藏研究》2008,108(2):5-14
7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吐蕃进入西域、河西走廊,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敦煌等地,其间在进出南疆、河西乃远至中亚地区之际,与粟特人有了密切接触,甚至鄯善、敦煌等地的粟特移民一度成为吐蕃治下的属民.此外,吐蕃与粟特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亦有广泛的交流,对两族各自的社会经济进步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黄金家族”这一概念并非产生于15世纪中叶前后,持15世纪中叶形成说者认为“黄金家族”仅指忽必烈后裔是混淆了正统与“黄金家族”两个概念。文章指出,“黄金家族”概念早在13世纪就已经形成,它不仅包括忽必烈后裔在内的所有成吉思汗系后裔,同时也包括成吉思汗兄弟的后裔。  相似文献   

6.
曾少聪 《世界民族》2006,21(5):38-42
自15世纪末以来,世界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有三次:第一次是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二次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第三次是二战后至今。①第三次大规模国际移民主要有三种类型:持续的殖民地移民、临时的劳工移民和难民。②二战后,难民在国际移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大。③东南亚是国际移民的重要区域,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吸纳了大批国际移民;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的人不断向海外迁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东南亚国际移民是在东南亚各国之间进行的,例如,印尼人移居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移居新加坡等。以往学者对国际移民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  相似文献   

7.
论裕固族形成过程中的潜民族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3世纪中叶至16世纪是裕固族形成过程的潜民族阶段。在这一阶段,裕固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诸多要素开始形成、凸现,为裕固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天地会最早活动在福建南部一带 ,清嘉庆、道光年间蔓延到长江以南各个省区。其中广西的天地会发展最为迅速 ,道光中叶以后即成为洪门活动的重点区域之一。壮族是广西天地会的主要力量 ,也是参加天地会活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这与当时广西的社会状况、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天地会的宗旨及组织形式有极大的关系。从 1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天地会在壮族地区组织了持续不断的反清起义 ,对近代中国和近代壮族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近代吉林朝鲜族中传播始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发展较快.在近代吉林朝鲜族中开展传教活动的有长老会、安息日会、监理会等几个主要派别.基督教在近代吉林朝鲜族中的传播,对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金家族”一词究竟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还是“15世纪中叶前后”,这是作者本人同特木勒等同志分歧的焦点。本文从论据虚假入手,首先分析了特木勒等同志提出的“史料”论据,指出其史料虚假,不足为据,从而否定了14世纪说;然后从蒙元时期史籍未见该词,反驳13世纪产生和“广泛使用”说。在此基础上,正面阐述自己关于“蒙金家族”一词产生于15世纪中叶前后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区的研究就一直是人类学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人类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和1979年到21世纪初.这三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代表著作问世,同时显示了中国乡村人类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民族问题肢解中国,历来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贯政策.进入20世纪后,日本人“独具只眼”,看出了中国回教民族①对于实现其东亚政策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各界不遗余力,纷纷调查研究中国回教民族,在其国内和中国建立了各种回教团体组织,利用种种借口分化、拉拢个别回教民族分裂分子,挑起民族矛盾,企图分裂中国,进而实现其征服中国的东亚政策.  相似文献   

13.
元代时,昆明已形成较大的穆斯林社群。在13世纪到19世纪的近六百年时间里,这一社群在昆明一直和平发展,最终形成"五坊"穆斯林社群的传统格局。然而,在19世纪中叶的"咸同事变"中,昆明穆斯林社群被完全摧毁。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时,昆明穆斯林又重新恢复了传统的"五坊"格局。半个世纪之后,在各种现代性因素的作用下,昆明穆斯林社群传统格局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交30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中欧均已成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政治上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持相同的立场,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尽管中欧双方还存在很多分歧和问题,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可以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21世纪,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5.
党项是一个多种族的部落集合体。七至九世纪,随着吐蕃的兴盛与衰落,吐蕃与党项之间发生了密切关系,这表现在吐蕃与被征服地区党项各部的关系、吐蕃与内迁党项部落关系等方面。九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之后,其所统治的种族部落及吐蕃本身的许多部落最后溶于党项这个多种族部落集合体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一所兼具博物馆功能、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功能、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功能为一体的世界一流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对涉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前后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主要是20世纪初由青木文教从西藏带回日本的民族志资料;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川喜田二郎等人组织的社会调查队在尼泊尔等喜玛拉雅藏系社会的调查资料;第三个时期是中日建交后通过“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购的一批民族文化资料中的涉藏部分。这些资料对今后的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19.
15世中至17世纪初,由于漠南蒙古与喀尔喀蒙古对卫拉特蒙古的多次讨伐,卫拉特势力逐渐被削弱,失去大部分游牧地。与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剩余的草场、林地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生存需求。为此,卫拉特蒙古各领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导致土尔扈特部西迁。本文通过研究卫拉特蒙古内部及外部发展势态来剖析土尔扈特西迁问题,以此更加深入阐明了土尔扈特蒙古西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柯尔克孜跨国民族地缘交通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克孜族成为跨国民族 ,起因为近代沙俄向外扩张以及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跨国后的柯尔克孜族居住于西部天山两侧 ,1170公里长的边界线将同一民族分为两半。柯尔克孜族所在地区自古以来便处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一些著名的山口就位于其中。跨国后 ,位居边界线两侧同源民族之间的关系 ,随着所在国政治、外交关系的变迁而疏密 ,同时 ,还和两个国家的政策以及国力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