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现象十分突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我们党抓住本世纪头 2 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对国际竞争形势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反映了我们党继承发展了邓小平人才理论 ,对人才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解读人才强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强国战略 ,是党中央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 ,依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重要思想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 ,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起构成我国的现代化战略体系 ,它的提出和实施在我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必将对我国新世纪人才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与全面启动历程  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与全面启动 ,从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重要讲话到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大体可分…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确立了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  相似文献   

4.
简析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党中央为了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两大重要战略。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实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人才工作带来的种种挑战 ,阐明了中国面对全球的人才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 ,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反馈基模分析了引进人才与本系统人才开发两种基本战略途径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影响 ,并提出了系统内人才开发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根本大计。全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领会 ,充分认识 ,坚定实施这一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7.
人才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分明的特殊文化形式,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十分重视人才文化建设工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全新中华人才文化的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8.
郭世田 《东岳论丛》2012,33(5):117-120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对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发展思想.在价值定位上,把创新型人才发展与国家富强紧密相联,根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大力开发创新型人才资源.提倡“大人才观”,坚持个体成才的平等性、广泛性、社会性、实践性,促进人人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应有使命,创新型人才应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人才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努力培养造就“六有”素质创新型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正确处理党管创新型人才与尊重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大力提高人才的质量,创新机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吸引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国际人才流入能够显著提高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对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工艺创新.影响机制方面,国际人才流入通过提高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本,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技术距离越大,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用就会被削弱.本文将国际人才流入对创新的影响拓展到微观企业层面,为国家开展引才引智工作、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与构筑人才高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 2 1世纪人才竞争加剧、我国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为背景 ,选择人才发展战略与人才高地建设这个问题 ,分别从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世纪人才高地建设与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其内容涉及到政策措施、环境建设、机制创新等许多重要方面。尤其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人才高地理论是关于人才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才理论创新成果之一,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总结各地人才高地建设经验,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内人才集聚、海外华人集聚、国际性人才集聚三个发展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人才高地,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人才高地建设目前主要处于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服务阶段,人才理论工作者应着重对此展开创新研究,并对吸引外国人才、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开展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琳琳 《阴山学刊》2006,20(1):121-122
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人才引进工作在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并且明确指出,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历史逻辑是对党的百年人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揭示;现实逻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诸方面深入分析考证人才与经济发展,人才与兴邦强国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依据及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将人才问题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从西宁地区的人才状况看,存在诸多问题,远不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使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具体的探索。西宁地区人才状况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分析西宁地区的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引入和调…  相似文献   

17.
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才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新、更强。人才测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合理使用人才,避免人才浪费的重要方法。有效地识人才能更好的用人,这就对传统的人才测评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现代人才测评的主要功能、基本方法和技术,对我国人才测评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湖南省委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人才理念的不断深入,我省的人才队伍整体状况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各类人才队伍均得到了较大发展,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和优势。然而,我省人才现状也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等方面不足。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文章对此作了全面深入分析,结合我省人才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以及目前的客观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加快湖南人才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