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晋阳学刊》2008,(3):F0004-F0004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具有开放意识的历史人物,被誉为最早"正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的《瀛寰志略》曾在国际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值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对这位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与近代妇女启蒙思想张媛在中国近代妇女启蒙思想史上,能够开一代新风,并在其影响下使社会出现新局面新风尚的,非康有为莫属了。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最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他的男女平等思想主张及其进...  相似文献   

3.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与开民智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文化改革潮流,是改造中国近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虽然这一潮流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应忽视的,是应给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身处五四文学开放时代的郭沫若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在戏剧中所表现出一些莎士比亚化的特征,其原因既在于他者的先在和强势文化的姿态,还在于相似的历史语境唤醒他们相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表达。但我们还是从处于后在和弱势境地的郭沫若的戏剧中看到了属于他个人风格的特征,而这正是他的戏剧虽然有着诸多的缺憾却仍可将其纳入跨文化的视野中与世界对话的意义之所在。因而,关于郭沫若与莎士比亚之间的任何差异都会给予我们启迪:世界文学以及文学的研究是一个整体,无论哪里缺失都是整个世界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迎接马克思主义之前,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李大钊的影响不可小觑。李大钊于1916年发表的《青春》一文,可以说是对托尔斯泰"复活"微旨的诠释,其意无非要让垂死的中国复活,问如何以理性自觉创造新文明?破旧立新的方案何在?他终于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找到答案。李大钊因十月革命的成功而重视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庶民胜利"的秘方。他自迎接十月革命后,一直在中国领导以俄为师的革命运动,成为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促成国共合作的要角、华北工运的主导者。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其对学理的创发,而在于其革命行动,最终他虽然牺牲,却为下一阶段的革命活动开启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成功与失败向后世昭示出: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异常艰难中起步的;权威政治对落后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起过推进与阻滞的双重作用;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被动中开始,在自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中国面临深刻的农村经济危机,面对危机,一些外籍人士也试图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农经问题,其中卜凯影响最巨、成就最大.他既开展了中国农村经济的调查,也对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发表了看法.虽然他提出的解救中国农经问题的药方不一定能根治中国的农经顽症,但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展开的农村调查、提出的理论思路对于开拓中国近代农经研究的视野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其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笔者认为,对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应当给予足够的评价。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期内就取得了成功,而中国却拖延了很长一个历史的期。这使得本世纪初叶,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待李大钊踏上日本国土之际,中国的留日学生已经数以万计。按说,当时他去日本留学已不算什么奇事,但他这一段经历对其一生却产生了不平常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旭 《南方论刊》2008,(3):54-54,45
蒋廷黻是中华民国时期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学术成就斐然,史学界迄今仍受其影响。其史学思想内容主要有对史料的重视、注重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用新的研究观念及注重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史学实践主要是在南开和清华时期的教学活动等。蒋廷黻后来虽然走上从政的道路,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状况综述——以近年来硕士论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集中体现为众多以此为选题的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本文从大陆与台湾地区一些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选题的角度、征引史料的情况等方面来看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状况,并还从中国近代邮政近代化与地区性邮政史两个研究角度对相关硕士论文进行具体分析与评述.虽然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亦有众多的不足之处.总之,硕士论文在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商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社会,但"商标权"的概念却是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近代历史上,英国最早通过判例法的形式对商标加以保护。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标立法的形式对商标加以保护,并将商标权纳入了工业产权的范畴。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关于商标保护的法律规定,但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商标权"概念,根据可考的资料,"商标权"一词最早出现在1902年的《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  相似文献   

13.
鲍静静 《南方论刊》2014,(11):42-45
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道路是曲折的。博济医校作为近代在华最早的职业医学教育学校,在近代西医教育史上有着诸多的第一次,如课程结构的设置、学制的安排、教材的翻译与编写、男女同校等,本文通过对这一系列史实的梳理,希望从一个侧面加深我们对近代西医职业教育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国民禁烟会与清末禁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禁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颇为成功的禁烟运动 ,一时之间 ,困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鸦片问题大有为之荡涤一清的趋势。论其原因 ,既有官方的倡导与鼓动之功 ,亦有民间的参预和响应之力。前者主要表现为清政府种种禁烟举措的出台及执行 ,后者则体现在各种民间禁烟团体的成立与活动。早期成立的民间禁烟团体都只是一些地方性的群众组织 ,其禁烟活动也只囿于一地。但随着禁烟运动的不断深入 ,在民众中间影响的日益扩大 ,民间禁烟逐渐出现了全国联合的趋势与需要。正是在这一形势之下 ,中国近代“最早的联合性禁烟团体”1——中国国民禁烟会于…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推行维新变法运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之一。他能够面对近代史的严肃课题进行哲学思考,并糅合中西,形成一套新的理论体系——“重仁而爱人“的博爱哲学。所以他的哲学具有很大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6.
清末农村“民变”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全面瓦解,另方面,资本主义在旧有的农业土壤中潜滋暗长,结果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各种反满势力,比较成功地开始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两股潮流并行至辛亥革命前十年时期,可以看到,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虽然曾以会党为媒介建立过松散的暂时的联盟,但他们毕竟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本文重点从社会分析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民变”,旨在深化我们对农民和农民阶级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秋月 《东岳论丛》2014,(2):112-118
庄存与是中国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山者。他生活在考据学风极盛的康乾时期,但其治学眼光却没有局限在名物训诂和字词笺注之上,而是追求经文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发挥公羊学中行权的变易思想精髓,终为后世学者所继承,演变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的指导哲学。  相似文献   

18.
李金发最大的功绩是最早寻路问津,将法国象征新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移植、引入中国诗坛,虽然他在现代主义诗途上走的不远,但却为中国新诗开拓了新景,指明了方向,他的"成功"有种无心插柳的偶然,由于缺乏充分的诗的准备注定了其诗的不成熟,因而他终未成为一代显赫的大诗人.但李金发对象征新诗的艺术所做的探索与实验及其成败得失,都对中国现代新诗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左宗棠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在左宗棠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思想中,他针对传统的“抑商”观念而提出“纾商力”的主张;他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而强调“挽回利权”;他在处理兴办近代企业是采用官办还是商办这一关系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向的问题时,虽然不完全排斥官办,但更重视商办,从而使其经济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向.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对“国民性”中种种弱点的批判,是鲁迅思想启蒙工作的一个重点,是他对封建文化总体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对此既有所扬弃,又有所保留。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一种关系,鲁迅如何处理它们,很有必要作些探讨和分析。而阐明这个问题,对我们多从中国实际出发考虑社会和文化改革问题,显然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改造“国民性”与社会改革的实践与要求“国民性”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就提出的概念。当然,它的来源还是在国外,而且最早从事对中国国民性观察与研究的也是一些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不乏一些怀有种族偏见和居心不良的帝国主义分子,他们企图利用这种观察与研究的结果为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服务,其所谓的观察与研究的结论中也有许多放肆污蔑中国人民的谬论。然而,这种观察和研究却对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们主要还是站在一个受欺侮、受奴役的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