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华夏最古老的重要典籍中, <仪礼>是比较难读的一部书,这主要是由于它语言古奥,文辞简略:名物茫昧,无从考订;仪节烦琐,无从通贯.今天我们整理和研究历代<仪礼>文献,考察分析整个<仪礼>文献学史,除了要研究具体的个案学术问题,还要从理论层面把握文献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这其中既要考察传统<仪礼>文献学研究中的诠释方法论情况,也要讨论当代<仪礼>文献学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有关情况.只有兼顾古今各自所需遵循的原则性的研究方法论问题,才能促进当代<仪礼>文献学研究的全面开展与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评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鑫义 《学术界》2005,(3):115-121
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应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冯浩菲先生的《表解》颇有新意,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为对象的学科称“古典文献学”不能完全涵盖其研究对象,叫“历史文献学”又容易产生歧义,叫“古代古献学”比较好。古代文献学应该设置古代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和古代文献学史4个下位学科。作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表。  相似文献   

3.
王公山 《学术论坛》2004,(4):143-145
《仪礼》因其制度烦琐,名物奇多而素有绝学之称,这给研究和推广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改革已有研究方法势在必行。文章从仪礼过程影视化、名物训释实物化和民间礼仪系统化三个方面,探讨了《仪礼》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丁鼎 《文史哲》2002,(4):120-124
《仪礼·丧服》经、传的基本内容虽然大多在其他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 ,但其他先秦文献中也记载了不少与《仪礼·丧服》经、传相歧异的内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歧异 ,一方面是由于《仪礼·丧服》所记述的丧服制度已经过儒家学者的加工整理 ,其中已加入了加工整理者的一些主张和理想 ,而其他先秦文献所载则往往是当时实际实行中的丧服礼俗 ,因而二者出现一些歧异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 ,可能还与丧服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关 ,由于《仪礼·丧服》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者对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丧服礼俗加以编订整理的结果 ,其内容相对于其他先秦文献所载春秋战国时代实际实行的丧服礼俗肯定有滞后性 ,这也势必决定了二者会存在某些歧异。  相似文献   

5.
文献学是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司马迁是继孔子之后系统整理文献的第一人,司马迁编纂《史记》的过程是他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纂的过程,也是其文献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因此,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杰出的文献学家。他在文献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思想为历代许多史家所称颂,对今天的文献学工作者仍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中期礼学研究的复兴与嘉道时期考据学积弊丛生,成为俞正燮《仪礼》研究的时代背景。如何使考据继续发扬"求道"的治学旨归,并同时使得学术能在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理欲、情理等诸问题中继续发展,成为俞正燮《仪礼》研究需面对的问题。该文力图通过分析俞正燮《仪礼》研究内容,归纳其研礼特色,探析嘉道时期礼学研究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7.
《仪礼古今文疏义》是清代仪礼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但目前尚无整理本和较好的研究。本文在校理全书的基础上,介绍了《仪礼古今文疏义》的成书过程,并分类研究其引用古籍的情况,提出清代学者引用古籍的理念和现代人有差别,清代学术史研究和当代古籍整理工作应考虑到这种学术范式的差异。可为将来进一步的清代经学和礼学文献的微观研究打下基础,藉此对当代古籍整理范式作一个反思。  相似文献   

8.
邓显鹤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南著名的文献学家,他整理和刊刻了大量的湖南文献,最著名的有《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卷和《沅湘耆旧集》二百卷。前者使湮灭百余年的王夫之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后者集古代湖南文艺之大成,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湖南古代文艺的重要资料。他的文献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整理文献必须实事求是;整理文献必须求得善本且精审精校;整理文献当由近及远;整理文献当随刊随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发展和演变受社会变迁和学术衍化影响至深。先秦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脱胎于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两汉经学发达,文献学领域弥漫着崇经的思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玄学兴起,文献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向;隋唐王朝一统,文献学表现为反思和总结的特点;宋元学术文化繁荣,理学发达,文献整理和研究多有拓新,文献辨伪、考订、校勘等均打上了理学印痕;明代文献整理研究与阳明心学纠缠在一起,出现诸多矛盾现象;清代征实学风盛行,文献整理重视证据,其理论和方法开了近代以来文献整理的先河;近代西学东渐,传统文献学与西方学术接轨,逐步完成向近代的转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继承和创新并重,整理文献与经世致用并举。  相似文献   

10.
邓声国 《殷都学刊》2013,34(2):99-103
在康熙、乾隆年间出现的“张扬朱学派”《仪礼》研究学者中,姜兆锡以问学的博稽群书和独特的《仪礼》诠释方式,引起了许多礼学名家的关注和重视.姜兆锡对《仪礼》的研究,既有对《仪礼》本经及《记》文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注意通过博稽群书重构礼经文本,形成了以经补经、以传补经、以子书补经、以史补传的独到《仪礼》诠释方式.姜氏《仪礼经传内外编》通过陈述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各种文献记载和说法,总揽了三代以来有关礼制文化的精华篇章,深入探讨了礼经中蕴涵的义理要素内容,以供识礼者酌古今之宜,而并非以考证、辨析为旨趣,从本质上讲还是一部融义理与礼乐为一炉、力求经史结合的经世致用之作,体现出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的礼书中,《仪礼》一书历来号称难读。而《仪礼》中的《丧服》篇则因其内容深奥和蕴涵丰富而备受历代礼学大师们的重视,然而一般学者则把《仪礼·丧服》研究视为畏途。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的师兄于永玉曾把《仪礼·丧服》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论文答辩时,以博闻强记蜚声学界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陈连庆教授被聘为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陈连庆先生在答辩会上乃至答辩会后不止一次地说:“把《仪礼·丧服》作为研究对象很不简单,只有金老的学生敢写这样的题目。因为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深厚的功底,一般人这样的题目…  相似文献   

12.
本札记校勘、论析了《仪礼》中4处文字问题。它将武威汉简本《仪礼》与今本《仪礼》相对照,并参考唐石经等文献,考释出简本《仪礼》中一个字的本字和今本《仪礼》中的两处错误,并纠正了陈梦家(《校记》)和王念孙、王引之(《经义述闻》)的有关误说。  相似文献   

13.
姜玉琴 《文史哲》2001,1(3):52-56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两个《诗经》文本 ,一个是被“误读”了的文献学文本 ,另一个是被“遮蔽”了的文学艺术性文本。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萌芽、发展起来的先秦诗学 ,实际有两条相应的线索可供使用与承继 ,即《诗经》文献学研究与《诗经》本体论研究。但无论是“五四”以后的学者 ,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 ,大都是把研究基点建立在《诗经》文献学基础上 ,或者说是把对《诗经》“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误读”现象 ,当成了唯一合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却简单化、庸俗化了孔子那条强调文学性《诗经》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而导致了本真面目的《诗经》与研究框架中的《诗经》、真实的诗学原型与学术框架中的理论阐述相悖离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忽视《仪礼经传通解》的编者按语,导致朱子礼学思想的研究停滞不前。事实上,编者按语在数量与内容方面均证明其在《仪礼经传通解》的研究,乃至于朱子礼学思想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辨析编者按语的标准入手,通过统计获知《仪礼经传通解》的编者按语共有1013条;另一方面,从编者按语的内容入手,通过逐条归类获得了朱子编者按语有校勘文献、考辨注疏与礼仪、说明编撰体例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杜以恒 《文史哲》2023,(6):121-130+164
划分仪节是解读《仪礼》的重要方法,武威汉简《仪礼》中遍布各类符号530个,其中大部分符号的作用是划分《仪礼》仪节。汉简《服传》甲本、乙本各类符号位置几乎完全一致,说明汉简符号承载的《仪礼》分节体系是西汉《仪礼》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通行。而汉简通行分节号亦见于东汉熹平石经《仪礼》残石,进一步证明分节是两汉通行的《仪礼》读法。汉简分节与贾公彦、朱熹等后世学者多有共识,但其精细程度远超后人,且较后人更重视等级、礼成、正变等核心礼学要素,反映出西汉经师对《仪礼》用功之深、琢磨之细,从此亦可窥见汉儒重视章句的学风、独特的礼学理念及一时《仪礼》学之盛。当然,汉简分节粗疏之处亦多,其体系性、准确性仍有不及后世经解之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讲求将对文献的历史研究与思想理论研究相结合,并侧重于对文献的文本内容作出理论探讨和思想解析.《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需要借助MEGA,同时又不能过于仰赖MEGA,中国学者应该勇于对其进行文献学研究,得出属于自己的研究结论.《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主要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三个稿本”进行解读与分析,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有:《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创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三个稿本”的文本内容解读、《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重要文献之间的对比研究、《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的理论问题研究、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比较以及《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文献学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仪礼》学经历自宋至明的持续低潮之后,在清代进入极盛时期。因受社会政治剧变的刺激,清初学者就以礼经世展开热烈讨论。顾炎武捍卫《仪礼》的经典地位,率先确认了清代礼制建设的纲领;在《仪礼》考释方面归宗郑学,指明了以朴学为主的经学发展方向;在礼学应用方面弘扬朱学,开辟出融会古今的礼制建设通途。顾炎武以富有独创性的礼学思想,成为清代《仪礼》学的主要奠基者。顾炎武的礼学思想与清廷积极、明智的文化选择多有契合之处,其主要思想观点在清代学术史上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阎静 《北方论丛》2013,(3):71-75
刘向、刘歆父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文献整理成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其中,刘向所撰《别录》,以书录的形式评析史籍,开创了一种史学批评的模式。刘歆所撰《七略》,以序文的形式考察学术源流、评论是非得失,在史学批评史上显示出特定的价值。他们开启了文献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的密切关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认识这种关联,对于拓展历史文献学家和史学批评的研究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张大可教授组织 2 3所高校合作编写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于 1999年 9月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头师院历史系王炜民副教授参与了编写工作 ,并任编委。中国传统的文献工作 ,从孔子整理“六经”算起 ,已有两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文献学家在文献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具有系统理论的综合型的中国历史文献学 ,还没有建立起来。进入 80年代以来 ,先后出版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著作 ,反映了当代学者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但是 ,至今为止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学科结构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定…  相似文献   

20.
<正>《仪礼》是《十三经》之一,是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和儒家礼学的一部最重要的典籍。但此书极为难读难懂,就连唐朝的韩愈都曾慨叹“余尝苦《仪礼》难读”(《韩昌黎集》卷十一:《读仪礼》)。清人凌廷堪也曾说过,读《仪礼》若“不得其经纬途径,虽上哲亦苦其难”(《礼经释例·序》)。正因为如此,不少人明知此书之重要,却对之望而却步,因此甚渴望有一部好的白话注译本,以帮助一般人都能读懂它。然而建国以来,还从未有人做过这项工作。前不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杨天宇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