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刘进 《殷都学刊》2006,(1):94-96
语法化理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的语音表现形式,语法化的判别,语法化引起的语法系统的调整,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法化研究的动向,语法化和重新分析的关系以及其与类推的协同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化及其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慧 《南方论刊》2007,(5):102-103
语法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试描述汉语语法化的现象,并对其动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一定的语境下,说话人为了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而临时赋予一定语义结构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临时赋予的含义,称作语义突变。语义突变有可能随着使用成员数目和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语义结构,从而形成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肖科见 《南方论刊》2007,(1):109-110
连动式是句法化程度较低的一种句法结构,在汉语发展史上,使成式、处置式、体助词“着”和“了”以及比较标记“比”等的产生,可以说都是在连动式结构中进行的。以连动式为参照点来考察汉语语法化现象,使我们更深刻了解句法位置、结构形式对语法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Hopper&Traught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化"斜坡"。其中屈折词缀阶段很多人认为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但随着方言调查的深入进行,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屈折词缀阶段,但表现与英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及其语用动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明确语法化定义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法化的三个语用动因 :明晰性和经济性原则、主观化、语用推理。语法化语用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语法本质 ,而且有助于改进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思维的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为常见,一些词义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并最终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本文以现代汉语方位后缀中的边、面、头为例,分析它们从实词义虚化为词缀的过程中,认知隐喻所起的层级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法教学引入语法象似性理论,有助于解决汉语语法教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它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引入的基本途径为:引入距离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相互间距离的远近问题;引入数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数量与信息量的关系问题;引入顺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0.
“到”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上也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成为了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的附着形式了。  相似文献   

11.
黄斐 《学术论坛》2006,(10):170-173
宋代新兴副词更替频繁、来源不一、分布广泛,是汉语副词重要的调整时期。文章从语义相似性的角度解释副词词义的生成模式、关联模式和语义特征,揭示新兴副词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英语中的边缘介词 ,由于其边缘性 ,未引起语言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但却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拟从语法化理论的角度解释边缘介词的成因、特点 ,并揭示语法化研究对边缘介词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高秀雪 《阴山学刊》2010,23(2):60-65
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汉语语法研究就走上了与西方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梳理和总结汉语结构语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和认知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关系,更好地把握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被动标记由于历时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貌,而且,来源不同,语法化机制等也就不同。历时上,被动标记消长更迭,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于""为"由于使用频率高而成为被动标记;"见""被""吃(喫)""蒙"源于"遭受""蒙受"义而虚化为被动标记;"使役"义动词"叫(教)""让",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可虚化为被动标记;而"给予"义动词"给"经"容任""容让"义发展为使役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转表被动。  相似文献   

15.
英语名词词义语法化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英语名词逐渐虚化为表语法意义或功能的名词或语素的过程。隐喻、转喻和主观化在英语名词词义语法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其语法化的主要方式。另外,英语名词词义语法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产生新义、发生转义以及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相似文献   

16.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4):107-111
上古时期,"千"、"万"常作数词用,二者还可并用作位数词,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众多,许多"义。唐代时,"千万"虚化为程度副词,稍后就产生了语气副词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的产生是"千万"进一步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其同素逆序词"万千"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胡伟 《北方论丛》2011,(6):58-63
上、下的语法化经历了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由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上、下语法化的动因包括:人类认知方式及规律;语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语用推理;汉语双音化趋势与表意精确性的影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机制;泛化机制;转喻和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庸 《北方论丛》2010,(3):52-55
在词汇的历时语法化过程中,语篇语用是重要的促变因素。语篇凝固主要包括语篇义的定型化和语篇组织的句法结构化,前者指语篇的意义凝固到语篇中的某一语言项上,使之成为具有常数性质的语言单位,后者指一个语篇组织凝固为一个句法结构。在汉语语法史上,很多虚词和短语的形成都经过了语篇凝固的语法化机制,是语篇整合的强制性结果。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作为连词和助词的"再说"是由近代汉语中的状中短语"再说"经由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而来的。在元明清时期,短语"再说"经常分布在句首和句末两个位置,不同位置的"再说"分别发展出连词和助词的用法。这一语法化过程是由认知域投射、语用推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早期的连词"再说"在使用频率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成进 《江淮论坛》2009,(6):168-174
汉语中表方向的介词“向”由动词“向”语法化而来,介词“向”来源于连动结构中的动词“向”。“向”语法化的句法动因是进入连动式结构,实现了词性降类;“向”语法化的语义动因是语义的非终结性,在与连动结构里其它动词主次要地位竞争中处于次要地位,提供空间信息。“向”词性降类后形成的介词短语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具有处所状语的特点,不论其处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