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中国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当代中国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三个问题。(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认为两者存在的联系有变革、融合、制约三个方面 ,近20年来 ,这三个方面主要在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上展开。(2)如何确立评价传统文化的标准 ,认为以区分民主性和封建性、“抽象继承法”来评价传统文化和以领域划分来看待中西文化的长短都不足取 ,应以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为评价标准。(3)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认为应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文字这三个环节上作出制度上的安排。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是现代和当代中国精神的精华。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乃至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哲学层面上的创新,又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坚持和传播着为民思想。这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和内涵,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的一致性和为民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乔翔 《学术探索》2004,2(1):8-10
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与超越:从以尊圣崇古为前提的求真务实到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实事求是;从朴素直观的整体思维到科学严密的系统思维;从注重整体和谐的静态平衡观到波浪式发展的动态平衡观;从立足现实的"经世致用"到高瞻远瞩的"三个面向";从统摄事实认识的价值判断到尊重实际的主体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挥,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概括。同时它又继承了中国文化和哲学遗产的精华。长时间以来,大家在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多是把研究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前提,从而探求和体察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这无疑是基本的,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怎样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和哲学遗产的这个方面,却往往被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应该说,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要求,继承了毛泽东关于重视民族历史,以本民族文化为主,结合中国特点阐释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以及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传统文化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并创造性地从六个方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系统的战略规划。习近平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论巴金散文对中国散文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在其漫长的散文创作生涯中 ,自觉地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这突出表现在巴金在其散文创造中 ,自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散文优秀传统中的尊情尚理、情理交融 ,继承和发展了从庄子到鲁迅的浪漫寓言象征散文艺术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文创作的注重诗意意象创造 ,以及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笔法”和“鲁迅笔法”。巴金散文创作的民族特色和巨大成就 ,为继承和弘扬文学的民族传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余嘉锡先生在继承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录体制与分类、目录发展演变的因素、簿次甲乙与辨章学术的关系等方面的阐释,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国  颜珂 《理论界》2008,2(1):28-29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本文首先分析毛泽东思想对传统文化采取的科学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具体阐释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粕。我们所要继承发展的,自然是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亦即美德部分。在道德原则方面有:①强调家庭整体的和谐与统一。②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仁爱与礼让。③强调治家的勤劳与节俭。在道德规范方面有:①强调“夫妻齐体”,要求夫妻相敬相爱,白头偕老。②强调“父子有亲”,要求“父慈子孝”。③强调“兄弟互助”,要求“兄友弟恭”。  相似文献   

11.
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 ,寻求传统的支持 ,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 ,而是要突破和超越传统。只有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依托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省、梳理、批判和发掘 ,并进而实现对它的继承和超越 ,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历史经验证明,不断学习和善于学习与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新形势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善于学习是党的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保证,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尊道贵德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对这些精神进行系统地批判和改造,赋予它们能够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新含义,实现了民族精神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思想资源和民族语言,并给以丰富和发展:继承传统唯实思想,确立实践标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传统“变则通”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富国富民的政策;运用传统“小康”政治理想,构建现代小康社会等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批判与摒弃,也有发掘与继承.胡适所代表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并非单向度的西方影响的产物,而是中国传统脉络与西方进化论交汇、融合的结晶.五四斯文学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整理国故、梳理白话文学史与发掘民间文学,是新文学阵营向传统寻求支持的重要举措.鲁迅与郭沫若等作家的创作乃至人格中都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新文学作家不可能切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只会借鉴外国文化重新认识传统,进而以融会中外的个性创造来充实与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实践中的新发展。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本质和核心是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应坚持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挺纪在前,服务引领学习;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学习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应当正确认识与处理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开展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有些同志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学习型"指的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发展模式与机制.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种拥有善于学习创新的素质、能力和机制的政治组织,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状态与境界.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则是为进入这一境界而展开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因此,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限于学习的范畴,而是倡导学习与创新的结合;不限于宣传教育、思想建设,而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它只有在党委统揽、党的建设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条件下才能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学习型政党的神经末梢和基本单元,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是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逻辑遵循,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学习氛围不浓、内生动力不足、学习实效不强的问题。面对新时代和数字时代的考验,需从强化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激发组织的内生动力、形成引领效应和提高学习实效、解决群众问题等方面,不断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思想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从不同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前提,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的现实基础.传统文化对党的思想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20.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扬 ,在发扬中创新 ,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 ,使之获得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具体形态 ,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