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宗教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一鸣 《社会科学》2003,(12):99-104
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 ,殖民者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宗教。宗教在非洲殖民地国家的传播是一种在形式上不同于枪炮的殖民 ,它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统治方式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殖民主义解体以后 ,寻找民族之根 ,恢复非洲在被殖民之前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非洲人最强烈的愿望 ,表现在当代非洲后殖民文学文本中 ,这种愿望就成了一种对记忆的追溯。这些后殖民文本从文学的角度表现了非洲殖民地或后殖民地存在的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理论揭露了从殖民时期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着隐蔽的文化霸权;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重释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西方文化霸权,用“民族”、“阶级”、“性别”的三维分析轴心去透视世界的文化图景,解析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性别关系是如何跨地域地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黄晖  包细簪 《阴山学刊》2010,23(1):71-74
库切将小说《福》的写作立场置于南非的后殖民语境中,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后现代重写。库切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消解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用语言所构建的历史真实感,揭露了历史写作中的权力结构,从而形成了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颠覆的主题。从对二元对立关系模式的解构这一特定视角,库切的这种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解构,可以说是一种非殖民地化的书写行为。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文学     
国内通常将对于后殖民文学的讨论局限于殖民地文学,这样难以看清后殖民理论与文学的关系.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对于英美文学的后殖民解读,颠覆了传统的英美文学经典.比尔·阿希克洛夫特等人撰写的<逆写帝国>一书首次从后殖民理论角度解读殖民地文学,成为后殖民文学乃至后殖民理论的先导.博尔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一书同是一部综合之作,它试图将对于帝国文学与殖民地文学结合起来进行"对位"解读,从而发现两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后殖民批评认为,张艺谋电影是以东方奇观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而西方人眼中的张艺谋则是艺术创新者和政治批判者.中国后殖民批评误读了后殖民理论,误解了西方人,也抹杀了张艺谋的文化政治意义,它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崛起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既惧且傲的矛盾复杂心理.超越东方主义不是走向西方主义,而是真正吸收后殖民理论的精神和要义,把文化政治贯彻到本土文化的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形,由文化激进主义变为文化保守主义;由反本质主义变为本质主义;由消解中心变为建构新的中心。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属于后殖民理论的越界使用,必须以超越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为前提,否则会引发逻辑矛盾。后殖民理论作为有明确边界意识的西方理论并不能直接移用于中国语境,但是它的理论思路却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理论和方法上选取的女性主义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华语语系文学系后殖民理论在华语文学领域的运用是有所限制的。论者试图辨析后殖民文学( Postcolonial Literature)、少数文学( Minor literature)及“混杂”( Hybridity)等概念,在华语文学中的运用。不同地域的海外华语文学因为历史、地域、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原因,肯定会发展于与中国大陆文化不同的特征,但把两者的关系完全描绘成殖民对抗,显然是不合适的。海外华文文学写作是华文文学的一个部分,相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并非德勒兹( Gilles Deleuze)与瓜达里( Felix Guattari)所说的“少数文学”。霍米巴的“混杂”概念强调主体之间互相渗透的状态,强调混杂中的抵抗,对于海外华文文学之于华文文学的关系,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混杂中的异质性,而并非混杂中的抵抗性,由此可以解决两种主体对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理论与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利于民族文化重建的理论方法。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民族文化重建中的理论实践,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视民族文化重建,弘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其次要“关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立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12.
论诺斯洛普·弗莱对加拿大文学的后殖民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加拿大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对加拿大文学后殖民性所做的精辟论述,认为弗莱对加拿大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分析以及强调加拿大自然环境对加拿大文学的影响,实际上彰显了加拿大文学与前宗主国文学之间的张力,表现了具有加拿大特色的后殖民文学特征,从而丰富了当代后殖民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8):98-102
文化的杂糅与共生是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杂糅投射到文学上,则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文本特征与文学叙述风格。就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华语文学创作而言,则体现出西方性、本土性和中国性的文化杂糅向度,呈现出多元文化文学叙事的美学图景。尤其是其原乡叙事,在文化杂糅的视域下,更方显它的绰约多姿以及隐藏于创作者背后的身份焦虑、文化认同、族裔离散等深层次的题旨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生安锋 《学术月刊》2022,(4):155-163
后殖民主义思潮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风靡全球学界,对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殖民主义由于关注第三世界的当代文化境遇和“后殖民余续”、质疑多文化多种族社会中对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的压制、呼吁社会正义和多元共生共存,直至今日,很多国内外学者还在不断地思索或反思其为文学与文化批评所带来的新颖视角和独特见解,仍是学界不少学者所青睐的理论武器。在笔者看来,后殖民诗学至少可以包括四个维度:流亡诗学,少数族裔理论,混杂性和世界主义。在当下的“后理论时代”,后殖民诗学需要做出反思和调整:既要重新关注文学性,又要继续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也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和语境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科技优势给他们带来的话语霸权,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理论,作为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有可能使我们从"东方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多元文化共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中.  相似文献   

16.
杨乃乔 《人文杂志》2001,(5):97-104
本文从宗教背景切入,对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所依据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作了学缘谱系的追溯,厘清了赛义德之东方主义的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认为,我们的后殖民讨论及文化批判所依据的学理背景,就是以儒道释为主脉的华夏东方文化,而非赛义德之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后殖民语境中,主体性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主体性在这里主要是指一种主导性的身份和地位,即一种主导性主体,而他者则主要是作为其对立面而存在.是其存在的基础.因此,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或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后殖民理论家和所有后殖民作家谈论的主要话题.对在后殖民语境下所存在的主体性困境的关注则成为大多数后殖民小说不变的主题,它体现了后殖民小说家们对这种主体性困境的忧患意识.而当代著名南非白人流散作家库切及其小说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赛义德将福柯的权力理论,具体运用于分析西方殖民主义传统所形成的"东方学"话语体系,指出其中隐喻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实质.然而,他却刻意地与福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援引为自己的思想来源.这种思想的混杂性表明,包括后殖民理论在内的后马克思思潮,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理论变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研究是指当今西方文化学术界自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讨论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 ,就其在英国的起源来看 ,它始自上世纪 40年代。由于文化研究的范围之广 ,涉及的研究领域之庞杂 ,本文仅限于理论描述以及与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相关的一些课题。文化研究自 90年代初进入中国语境以来 ,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被一些文化批评家运用于中国当代文化现象的分析和阐释 ,但其研究现状和理论上的进展尚未达到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之境地。本文在这方面试图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译论突破了传统的纯语言转换之文本中心主义,更加关注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隐匿在译本背后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不对称的权力差异成为后殖民译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在数量、写作和文本选择等方面影响着后殖民文本的翻译。基于此,在历史与比较的分析方法上,强势文化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归化为主,弱势文化解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异化为主,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话中应采取杂合策略,汲取其他文化的长处,不断提高本族文化机体的适应性,对本族文本翻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