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是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呢?下面我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论述,不仅符合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写作的自身规律。因为“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作文中儿童自由表达,既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因此,“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尽情地衷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毫不留情地丢弃八股语言的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用富有真情的个性化语言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给以心灵的放飞,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小语新大纲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说明,对学生进行想象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当前,作文教学的改革应在“改”字上做文章,对作文的批改,应从教师的批改逐步过渡到指导学生自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那么,应怎样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呢?  相似文献   

6.
说到作文。许多孩子为此头疼,不说题材不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比比皆是,学生最常写的事是“帮老大爷推车”、“送盲人回家”、“帮妈妈洗碗”、“老鹰捉小鸡”等。为了获取高分,学生不敢说真话诉真情,更严重的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就是那干巴巴的几句话也是东拼西凑,言不由衷!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哪怕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很少有喜欢作文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种习作恐惧说声“再见”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最好的作文教学当是“淡化作文痕迹、写作技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方法和思想”。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支撑点,我大胆尝试“无痕化”作文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作文教学的特色,在研究和探索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化之路。具体实施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文训练必须走出依赖教师传授技法的误区,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悟,形成“悟”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悟”性就是机智,就是对作文之道的心领神会,只有在长期的写作训练实践中仔细体悟,才能逐渐形成。古人云:“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知音。”写作亦然,只有自己动手多写,才能有切实的认识和感受,才能熟中生巧。我们必须注重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切忌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一是在材料选择中启发“悟”性。中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是选材不新,立意不深,他们不善于从日常生活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较有深度的主题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思…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修改的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不断地锤炼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秀出精美文章。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是老生常谈的头疼问题。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使学生的作文“满篇见红”。以为这样就能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自己心安理得,同时还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同,哪管最终的效果呢?叶圣陶对此颇有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长此以往,作文批改只成了一种形式,成了作文教学的一道工序,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针对孩子喜欢看漫画、卡通,尝试让孩子们写漫画作文,实现作文与漫画、美术、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正如漫画家所言:“漫画不但属于美育,还与德育、智育密切关系,并且大大有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近年来,我们在“小作文”、“大作文”的配套训练和教师角色转变的实验教学中,让孩子们用笔“漫画”记下自己最感兴趣、记忆深刻、最快乐的点点滴滴,引导其说,再指导其写,逐步融会贯通,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怎样评改作文为好?确难“一言以蔽之”。尤其是1999年高考作文新命题形式的诞生.宣告了“给材料作文”时代的终结和“话题作文”时代的到来。中学生作文或以欣赏自然、敞开胸怀、情感冲突、玩味人生、嘲讽时政为情节;或以返璞归真.追思圣贤、仰慕崇高为主题。作文中也出现了多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调侃戏谑、心灵独白、嬉笑怒骂、文白夹杂、半土不洋、字母替代、符号穿插等等。现代的中学生不愿意在封闭的象牙宝塔中循规蹈矩,不愿意“犹抱琵琶半遮面”隐约其辞,也不愿意唯师长之命是从.用自己的笔墨去演绎他人的思想观点。在过去的五年中,摒弃了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的新八股,角度多变,个性各异,题材多样,体裁多种的作文让人应接不暇,但应当怎样批改和讲评呢?确实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我注意回避作文教学中的“死胡同”,尊重学生的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有了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于是写出自己所急需要说出来的内容。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我暂且称它为“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14.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写作的要求,可以说是对长期僵化的作文教学反思的结果。作文,原本就是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痛,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地写纪实作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呢?笔者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对“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作了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作文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上。我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编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荡涤作文教学的灰色污染,鼓励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还作文教学一片纯净的天空”,已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主题曲。但是如果拿学生作文去读一读,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还是不少。为什么“改革”了,学生作文中的灰色污染还是不少?笔者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18.
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郑板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目前,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的创新,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确,无论平时习作,还是考场作文,若能写出耳目一新的作文来,的确能出奇制胜,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9.
当今,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情景作文走进了课堂。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游戏作文”、“实验作文”、“想象作文”等字眼儿屡见不鲜,作文教学情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说到情境教学,中国较早的有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相机教学”。“相机教学”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孟母教子也是成功的情境教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许多教材在作文的编排上,对情景作文进行了大量的渗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人以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尝试,谈一谈对情景作文教学的几点思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新“课标”更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发展,作文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气象。但扫描小学起步作文现象:学生普遍感觉作文难,随意抄袭他人习作,只看作文等第无视教师评语,作文讲评课等同于朗读课……现状并非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灿烂如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