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榕里埃是法国“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之一,近年来则把“新小说”搬上了银幕,编导了一些頺废、色情的所谓“心理写实主义”的影片。这类影片,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极为荒唐。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回忆、真象、幻想和错觉,胡乱地交织在一起,连人物也是用“M”、“X”等来表示。这种电影和“新小说”一样,其目的在于歪曲现实,逃避和抹煞社会本质问题。这是资产阶级心理分析学说和存在主义哲学等反动思潮在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反映,也是西方文化越来越走向腐朽没落的一个迹象。本文作者把罗伯-格里埃的作品吹捧为“寻找高于生活的新的现实”,实在令人作嘔,由此可见作者本人的文艺观也是极其反动的。本期发表的另一篇文章《电影是看见的方式》,公然否认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反对文艺批评,这种“为电影而电影”的观点,实质上是企图抹煞电影艺术的社会职能及其阶级性,为西方各种形形色色的腐朽、反动的电影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故意歪曲和颠倒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说什么艺术“不是表现既成的实在,而是创造新的实在”;所谓“新的实在”又是什么呢?作者公然宣称这是常识和科学范围以外的“实在”,是要通过“心灵”去“构造”出来的。他甚至以抽象画的乱七八糟的“空间、颜色等关系”作为例子,妄图证明腐朽颓废的抽象画也是在“揭示新的实在”.这显然是要否定艺术必须反映社会生活的真理,宣扬艺术家可以凭主观想象任意臆造出客观“实在”来,从而为一切反动透顶的资产阶级艺术大开方便之门。作者并且搬出臭名远扬的詹姆士和柏格森之流的哲学来为他的论点张本,这只能更加表明他的理论的反动性。不仅如此,作者还玩弄“艺术洞察生活”等概念,鼓吹“通过艺术了解关于人性的经验”,强调艺术鉴赏必须“带有个人性质”,艺术批评最重要的是“批评家的个人才能”等等,这是在露骨地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掩盖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阶级性,并且妄图抗拒广大劳动群众对形形色色反动的资产阶级艺术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2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了一些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名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潮。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一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所谓“精英”,为了达到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在积极地贩卖和宣传这些反动思潮的理论观点。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反动思潮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一、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在萨特看来,以往的所有哲学,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存在着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法国的存在主义文学是西方后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与萨特齐名的加缪的代表作《鼠疫》就是对存在主义文学家“荒诞与反抗哲学”的文化阐释。本文从创作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方面展开论述。透过长篇小说《鼠疫》这一斑窥视了存在主义文学全豹的哲学意义、艺术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存在主义者标榜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使人摆脱物(自然和社会)的奴役,即消除人的异化现象的哲学。它抬高人的地位,面向现实人生,表现了对现代人的关切,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哲学。于是,关于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类社会的构成及其发展的原因、道路和前途等等伦理和社会历史问题往往成了他们议论的中心。本文拟对他们的这些议论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6.
需要一个改造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的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实质上是实用主义的一个分支。这一学派主张以学校为先锋进行所谓文化改造和社会改造,从而建立一个体现美国精神科学和物质科学新发展的“理想社会”。它比实用主义更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并提出具有“更长远打算的”教育理论。实际上妄想通过“改造”来维护和发展目前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使之更适应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要求。本文作者布拉米尔得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他认为当前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三种教育哲学——进步主义、本质主义和永恒主义,虽各有其缺点,但为了“在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对教育进行彻底的改变”,必须“重视这三种学说的渊博理论及其丰富的教育实践”。他从这些腐朽反动的学说中吸收了一些东西,提出所谓“改造的”教育哲学。一望便知,这种“改造主义”不过是东拼西凑的货色,它同实用主义一样,只能表明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破产。  相似文献   

7.
《围城》的钟摆意象与存在主义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最高文学领悟。作品描述了方鸿渐等人在法国邮轮、上海、三闾大学等地的“生存活动”。小说在人们奔走挣扎的困境中 ,在昭示着人生百态与“类”的劣根性的同时 ,将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和“荒诞”理论运用于极致 ,表现出作家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思维契合。  相似文献   

8.
评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张爱波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存在主义的前驱者基尔凯廓尔等人的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思想,以及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法,创立了一种“新”的存在主义哲学。在这种“新”哲...  相似文献   

9.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属于存在主义流派。存在主义有无神论、有神论、人道主义等分枝,各有不同的主张和特点。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属于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有它自己的特色和术语,而其实质乃是一种宣扬信仰主义的神学。本文从剖析他对生存哲学的基本概念“包容者”、“超越”、“人”的论述以及他对哲学、科学、宗教之间的关系的论点来揭示这一哲学的神学实质。  相似文献   

11.
《间隔》是萨特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剧作。本文通过对《间隔》剧情的介绍和分析,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一些评述。文章认为萨特是一个激进人道主义者,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的意义,同时也有着根本的缺陷。作者还针对目前这种哲学在我国青年学生中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揭示了七八十年代的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人类学、公有制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对“社会与人”之间关系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法国文学家哲学家阿伦曾说“我们力图使哲学成为文学,另一方面使文学成为哲学。”在什么意义上哲学要成为文学呢?按照我们的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一个艺术家要创作伟大的作品“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水平”这就是说,文艺反映生活,不管作家自觉或不自觉,总是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并受一定的世界观指导。因此,作者接受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指导,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家来说,是关系能否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著称。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以沉重严肃的哲思姿态和简洁轻巧的文学话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妙的小说意境,堪称现代哲理小说的典范。小说对生命“轻与重”的哲学思考,源于作者对酒神精神和存在主义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萨特以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立论基础,建立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他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目的是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要合理评价,因为这种理论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但有其一定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诸如“主题转化说”、“反动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应当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内容中反映出来的;而作品的实际内容对于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定则更为重要。《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应当从神魔小说的特点出发。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翻版;任何光辉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阶级概念的化身。神魔小说尤其如此。神魔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时,采取了投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地反映;不是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为依据,而  相似文献   

18.
法国存在主义里的宗教爭論要明晰得多:马賽尔(Gabriel Marcel)是一个改皈天主教的人,沙特是一个不妥协的无神論者。在法国,存在主义实在是一个猛烈的神学、哲学爭論的风暴中心,連马克思主义者也参加进來,指斥存在主义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最后表現。马賽尔虽則极其欽佩雅斯柏斯,但是他的存在主义却是独立得來的,是把自己从唯心論下面解放出來的斗爭結果。这个斗爭在他的《形而上学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在评述了美国资产阶级历史研究中过去两种主要趋向:所谓“科学的”历史研究和道德评价的历史研究之后,大肆鼓吹把这两种趋向结合起来。他满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使两者相辅相成,给资产阶级历史研究重新添上活力。这只能是枉费心机。我们知道,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标榜“科学”的历史研究无非是一种假借科学的名义来欺骗人民的把戏。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由于其所处的剥削阶级地位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限制,就使得他们不可能科学地、客观地去观察历史事变,也决计找不到合乎客观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来;而且他们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还往往故意歪曲历史发展的真象。所谓“成为反映独立的外在现实的一面光滑的镜子”不过是自我吹嘘而已。至于以道德批评家自居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下道德判断时所使用的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道德标准,也就是本文作者所供认的实用主义标准。很清楚,他们依据这种标准下道德判断,目的是要为一切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的罪恶行径进行可耻辩护。总之,不论是所谓“科学的”历史研究,还是道德评价的历史研究,它们都是伪科学的、极端反动的,它们都同样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效劳,而且濒于破产。而作者认为这两者结合就能看出资产阶级历史研究的前途,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相似文献   

20.
这期我们译载了两篇有关艺术家的意图问题的文章,供批判参考。约翰·肯普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艺术家的内心意图和理解与鉴赏他的作品毫无关系”,并且举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非常烦琐的例子,妄图证明艺术创作是“无意图的”、“非意图的”,意思是说:艺术家是“为绘画而绘画”、“为作曲而作曲”、“为写剧本而写剧本”的。琼斯的文章虽然承认艺术创作有动机,但他却说“动机和审美鉴赏不相干”,并且以“艺术家的动机太复杂”为借口,要人们只管欣赏,而不要管艺术家的动机。这些谬论当然是站不住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艺作品都必然表达属于一定阶级的作者的某种主观意图,必然抒发作者的某种阶级感情,反映作者的一定世界观。所谓“为艺术而艺术”、超阶级的艺术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上,文艺创作的动机与效果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我们评价文艺作品时必须把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辩证地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不仅如此,而且动机与效果问题归根到底是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说:“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二者必居其一。”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所谓文艺创作“无意图”、“与动机不相干”等滥调。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之所以讳言创作意图,故意把动机与效果割裂开来,其目的无非是要抹煞文艺的阶级性,企图为资产阶级形形色色反动文艺作品打掩护。而《海瑞罢官》的作者也口口声声说他是“为写戏而写戏”,这种说法岂不是同上述资产阶级作者的论调如出一辙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