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审美探索是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趋势.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美学思想以"和谐"为核心,在人生境界上强调物我交融,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依据进行德育审美探索,通过审美主体的内化和外化以实现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必须关注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和精神,关心人的境遇和发展,必须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得动态的和谐发展,帮助当代人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发现和开发自己与生活。要实现当代美学的转型,就必须恢复美学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审美与生存》一书突出地提出并论证了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拓展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视城。中国传统美学蕴藏着极为丰富而瑰丽的人生底蕴,特别富有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应当继承宏扬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它具有极为鲜明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因而,中国传统美学所具有的人生意蕴,乃是中国当代美学应该汲取的养料。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站在中国封建社会秩序解体、新的社会秩序建立的边缘,以自己敏锐的视角去寻求美、发现美。在文体中,他发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美学精神;在地理中,他发现了地域造就人的性情以及性情与美的创造之关系。最终,他找到了真与趣味,津津乐道自然、人生、文学与艺术中所蕴含的真与趣味。他希望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精深盘郁"、"雄伟博丽",充满趣味,具有冲破旧传统的恢弘气势;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这一新的美学精神能够保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雅与华丽。这种梁启超式的情结,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的一个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具有感性性、总体性、革命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新实践美学正是在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实践”概念的。新实践美学把实践概念分为多层次、多层累的解释,并不影响实践概念的总体性,把多层次和多层累与总体性对立起来,恰恰是唯物辩证法所反对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西方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从审美关系和关系本体论出发来研究美学问题的新实践美学,恰恰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这种超越性的坚持和发展。我们既不能误读马克思,也不能误读新实践美学,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明清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也是传统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其整体版面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有其固有的内在规范和美学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强调意蕴美,其版面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浓缩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出一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的自然美,在书籍内容的编排上讲求范式美,强调书籍的功能性。这三种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书籍编排体系和平面设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研究要想在本世纪创出中国的特色、实现本土化的学术建构,显然不能固守西方的传统,但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美学研究更不能固守汉族美学的传统,而应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视野,必须加紧研究少数民族的审美理论与实践,使汉族美学与少数民族美学相结合,使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多民族、多元审美文化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对于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学科,完善中国美学学科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根本指向是人生论,其哲学可谓人生论哲学,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人生美学(人生论美学),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人生美学的兴趣不像哲学美学那样探索抽象的美是什么,也不像艺术哲学那样从抽象的哲学理念出发探讨所谓艺术的本质,更不像艺术心理学或艺术符号学专门从心理学美学或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种种特征;它的根本兴趣在说明美与人的关系,美与人的生命的关系,美与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总之,美与人生的关系。人生论美学既热烈执着于人生又高逸超拔于人生的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诗性呈现。  相似文献   

10.
简单来讲服饰就是我们穿衣戴帽之物,但细思量会发现,服饰实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至今,服饰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遮羞蔽体的实际之物;二是划分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之物;三是人们生活美学的外在表现。在全球化视野下,服饰文化融会贯通,作为"衣冠王国"的中国走在时代的交叉点,国人迷失在怪乱纷繁的时尚中,一些人又开始在传统服饰中寻找民族认同,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一次次的"复兴"热潮讲述着中国人在民族服饰上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寄寓篇 兴寄比喻,乃中国传统艺术中主观情志藉客观事物来表达的一种美学体现方式。应该说,这也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体系的最重要的表征之一。 兴寄比喻,说到底,是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的一种精神联系。因为在整个宇宙生命圈中,人注定要同世界上的各种物象打交道。人一来到世上,就会张开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与认识这个世界。人对外物先从感受开始,逐步进行物与物的比照:辨别甜酸苦辣,这大约是生命的本能,然后才会启动自己的智慧,慢慢形成美丑善恶的观念,并进而寻求天人、物我之间的种种联系。初民们由物生兴,用物作比,以物寄情,借物寓意,尽管原始,但已经显示出人类对世界的启蒙性的把握和跟万事万物的广泛联系。所谓自然崇拜这种精神现象(天象崇拜、灵物崇拜),这种原始宗教中的物我关系,既包括着畏惧感,神秘感,又包含着亲合感,祈求感,既具有宗教性质,又具有审美性质。也可以说,自然崇拜,已经意味着人类对于生命之美的最初的选择、评价与追求。人类对自然外物的宗教观照与审美观照同时发生。宗教观念.亦包含着审美倾向与美学内容。兴寄比喻,从人的意识形成时期起,就在人和物、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向艺术、通向美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美学意义上“畅神”说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 ,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 ,经历了“实用”、“比德”到“畅神”的历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 ,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畅神”自然审美观 ,强调心与自然相接 ,人与自然和谐 ,影响到中国美学 ,是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物我合一这些富有中国民族特征美学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4.
传统西方美学讲究"心———物"两分法,各历史时期的各派美学都重在探求"心———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心"如何观照、反映"物",直至20世纪,西方美学界才形成对"心———物"交融美学问题普遍关注的倾向。朱光潜一直在进行着消解"心"与"物"对峙,在"心"与"物"交融的契合点上寻找美学真谛的努力,尽管,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努力———他美学思想阶段性的呈现:先是推崇"形象直觉";后又从"意识形态论"入手,探究美与美感问题;最后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基础上确立"主客观相统一"的美学命题———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追求。在现代西方美学家殚精竭虑欲探询的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显现、意义与理解等美学问题的今天,重读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会有很多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研究比较美学的人,对于中西方古典美学的特点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西方美学偏重于哲学认识论,强调美与真的统一;东方美学偏重于伦理学,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但是,揆诸中外美学史,这些说法有些不合事实,尤其是把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仅仅简单地归结为美与善的结合,则更显得片面。因为在儒道两家思潮的侵淫下,中国古典美学形成了对立共处的两大体系,即儒家的影响造成了偏重于美善结合的审美传统,道家的影响造成了侧重于美真统一的审美传统,从而决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既具有偏重于美善结合的一面,又具有侧重于美真统一的一面的双重特征。总之,儒道的对立互补,构成了我国整个古典美学史的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17.
日本古老而神圣的木质建筑表明,古代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普通而又复杂的环境美学语言,他们深刻意识到改造环境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溢着神话、信仰和精神的艺术行为。传统的建筑表现木和树的美学品质,传统文化也以一种质朴的方式去关注平常物本身,通过对平常物的阐释和理解,传统文化实现了和自然的交融贯通。  相似文献   

18.
民主作为一种主体化的观念和意识,如同经济发展一样,是一个连续的、逐步积聚的自然历史过程,不能超越或抽去、省略其中的必然阶段。因此,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时,我们始终不能忽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中国人没经历过物化社会和物的依赖关系充分发展的阶段,中国人不能一下子摆脱积淀过多的群体社会和人的依赖关系的传统重负。探讨中国传统民主观的成型、演变及其对于中国厉史进程的两极性影响,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9.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贝尔、朗格是现代西方美学史上两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家。贝尔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符号形式。前者看起来是强调“形式”,而实在突出情感意味;后者看起来是强调情感,而实在突出符号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在情感这一点上达到了基本一致。然而,在创造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创造艺术形式的审美心理动力方面,两个美学家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但在美学观的错误根源上,两个美学家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