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技术进步虽然在短期内不利于就业的增长,但在长期内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52-2004年我国的就业、技术进步、平均工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促进了就业,平均工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了就业。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使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率不断上升。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劳动适龄人口数的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南省1979—2016年的相关数据测算出技术进步率与就业增长率,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探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动态效应。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河南省的就业总量在短期内(1~2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后出现了短暂的负面影响,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始终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因此,应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影响我国就业规模的理论分析,利用我国2002-202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与我国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期内对就业规模具有正向影响,但长期来看存在着较为稳定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稳就业能够协同推进,但为了延长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正向影响的时间,公共政策应注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就业政策体系,打造运转效率更高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就业政策,基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滨州市和东营市1995—2012年有关数据,运用协整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对该区域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滨州市的产业结构转换系数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存在门限效应,即滨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系数变动较小(门限值小于-0.81)时,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影响并不明显;当该系数变动较大(门限值大于-0.81)时,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显著影响。而东营市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存在门限效应。因此,就业政策应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所处的区间以及调整的幅度差异等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宗族文化增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深刻影响着家族成员的行为和活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探究了宗族文化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宗族文化将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且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进一步地,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这再次印证了本文的结论。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宗族文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家庭收入水平及地区的群体中具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机制分析得出,宗族主要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和促进社会关系两个途径来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从短期看,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降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利于扩大就业;但从长期看,这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积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促进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就业.现实也证明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山东省城镇人口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山东省对外贸易与城镇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进、出口的增长能引起城镇人口就业人数的增加。据此山东省应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就业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就业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在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和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女性就业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总量较上世纪末略有回落,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轻型化调整转变,就业质量相对较低。因此,重新认识新时期女性就业问题,从政策、操作、制度层面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促进女性就业,对推动女性可持续发展和我国两性平等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OECD国家有关难以就业群体的就业政策中的主要项目措施,并分别进行分析和评价。虽然这些项目的实施具有针对性且丰富多样,但是从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有鉴于此,OECD国家的政策对我国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促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FDI、技术进步与就业:国际经验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DI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与就业是经济发展中需要理清的两个重要关系.通过结构性建模和动态面板协整估计,得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FDI能显著地促进就业,但却妨碍了技术进步;对于发达国家的影响则恰好相反.根据教育水平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依次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样本划分;比较发现,这些制度性因素的恰当改变能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对FDI技术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是人口第一大省,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比较大。因此,分析人口数量与素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教育和培训、制度和政策、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文化心理等影响河南省就业的各种因素,探讨解决河南省就业问题的出路,对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求解就业难题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形势严峻.为破解就业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扩大就业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关系;研究扩大就业与保障劳动者权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劳动者各自的责任;研究完善劳动力市场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化解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化解传统就业观念落后与新兴劳动力市场现实的矛盾;化解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呈现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非常相似的就业特征。面对经济与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以及国外需求冲击和新技术革命影响杂糅的局面,中国就业形势显得扑朔迷离。通过全面系统回顾发达国家长期就业增长和结构演变趋势,发现不仅在就业总量绝对值的趋势上,甚至在就业比例相对值上,各国都呈现出非常相似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经验规律为预测中国就业总量和结构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参照:未来新增劳动力需求就业总量增加比就业岗位的增加略低,中国劳动力供给依然比较充足。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将维持稳定,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农业就业减少主要被服务业的增加所替代;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就业比例会持续增加,制造业比例维持稳定,采掘业将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中,生产服务业比例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比例会下降。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与例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技术进步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基本表现为两种趋势:技能化和高新产业化。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例证分析来看,技术进步主要从产业结构方面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第二产业的特殊情况,使其就业结构指数的变化与该产业生产率的关系并不明显。而第一及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指数的变化与各自产业生产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进步使就业结构趋于技能化和高新产业化。因此,必须加强对技能劳动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减缓结构性失业。同时,在重视基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降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三种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简单理论框架,从劳动力成本和技能替代成本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高、技能替代成本低造成中等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导致就业极化。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技能替代成本下降使得低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下降。为应对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的冲击,政府应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供不同的公共就业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掌握不易被技术替代的新技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与劳动就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针对我国现存实际就业状况及劳动力素质状况,应对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应是解决目前科技创新与进步,进而解决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的就业弹性。对比了弧弹性与点弹性的估算结果,分别估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分析了各产业就业弹性的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技术进步在总体上表现出节约劳动倾向;产业结构对总体就业弹性的作用明显;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就业弹性差异显著。从整体上来看,第二产业还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但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将是拉动就业最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研究不同的就业制度对妇女发展的深刻影响 ,阐述就业制度的选择与男女平等观念实现的关系 ,以期能为当前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 ,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而且是拉动内需的基础。因此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放在首位。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 ,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 ,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基本目标和考核政府政绩的指标 ;在大力发展小企业的同时 ,加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要正确处理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要确保国有企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现今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仍然是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通过积极的政策促进就业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劳动力优化配置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因为劳动力优化配置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扩大就业。从辽宁省的情况看,劳动力并没有完全实现优化配置而且对公平就业还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并有效地促进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