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斐 《社科纵横》2011,26(7):87-89
甘肃省西和县2007年度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县"乞巧节"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对西和乡贤赵子贤先生纂辑的《西和乞巧歌》的学术成就和文化功绩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艰难岁月锻诗魂──论杜甫陇右山水纪行诗陈桥生一在陇右的深山穷谷中,"白头乱发垂过耳"①的诗人杜甫带着弱妻幼子辗转跋涉,这真是一段伤心惨目的艰难历程。可是诗人在手持长挖黄独充饥的同时并没有放下诗笔,他给我们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及《发秦州》、《发同谷...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在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若干疑惑的问题,其主要各条已由侯仁之先生写进地图集的“后记”中,问题之一就是两汉的昌平县故城,到底在今北京昌平县境,还是在今河北省蔚县境? 这个问题出自《水经注》的(氵纍)水篇和温余水篇(今诸本皆作(氵纍)余或湿余,详见本文附论)分别记了两处昌平故城,因而曾使我们对注文所叙感到难解。搞清这个问题,不但可以解决本图集中的存疑之一,又可以澄清另几个有关的学术问题。问题出自《水经注》卷十三、十四。卷十三·(氵纍)水篇,在(氵纍)水(今桑干河、永定河)支流祁夷水(今壶流河)口以西记有昌  相似文献   

4.
千古香魂何处觅--李商隐《圣女祠》诗志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大浚 《社科纵横》2002,17(3):60-62
文章考证了李商隐《圣女祠》诗的写作地点和写作意图 ,并探寻了该诗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艳庭 《唐都学刊》2006,22(2):85-88
清代三家《诗》辑佚工作分为三期: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分别代表了清初及中叶的研究成果,清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为历来搜集、研究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研究这三家的辑轶工作应尽可能联系当时的学术背景,考论诸家著述的成因、得失和承传关系,为清代三家《诗》集佚史理清脉络,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告朔"礼仪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深入探讨和考证了"告朔"礼仪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同时通过对中国《论语》等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对比日本《续日本纪》等古典文献,试图探讨中国"告朔"礼仪传入日本的方式、途径、日本"告朔"礼仪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实质和深刻内涵。并通过对日本"告朔"礼仪同中国"告朔"礼仪的不同,来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告朔"礼仪变化中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瑞玲 《社科纵横》2011,(12):82-85
"温柔敦厚"既是诗的特点,又是诗教的方式方法特点,还是诗教的结果的集中概括。《诗》的实用化始于文本意义的使用,后经历了以义理为用和移风化俗两个阶段。"温柔敦厚"内涵的变化与用《诗》的过程有关联,它们相伴相随,互为因果,厘清这种关系,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诗》从实用化趋势出现到实用化正式开始,再到完成走上了实用化的道路这一轨迹。  相似文献   

8.
张波 《唐都学刊》2010,26(4):91-94
《关学编》由明代关中著名理学家冯从吾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关学史著作。在体例安排上,该《编》立足于关中地区,以纪传体形式"独载理学诸先生",摒除朱子学、阳明学门户之见,揭示关学师承及其学风的延承性。不仅有助于挺立以张载为创始者的关中道统,而且开启了"关学有编"论及关学史撰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诗·郑风》作者选取郑国都邑东门来经营"东门"兴象,使这一处所名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由此形成了具有郑地域性文化特质的诗歌兴象。东迁后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共同形成的发达商业文化则为"东门"兴象形成的经济基础。故《诗·郑风》作者所经营的"东门"兴象表征了郑国上层贵族生殖崇拜文化意识,其文化内涵则具有商业文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辨了《汉书》中“陇西郡”是因该郡位于陇坻(今之陇山)以西而得名之说,认为该说符合实际,是正确的,而《水经注》有关“陇西郡”是因其郡治所狄道位于滥水流域的另一个“陇坻”之西而得名之说,实证不足,有失正确。  相似文献   

11.
三国魏镇北将军刘靖创修的戾陵堰与车箱渠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它奠定了蓟城时代水源开发的基本格局,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地物。戾陵堰与车箱渠的基本情况,以《水经注》所录"刘靖碑"及其"遏表"的记载最详。本文依据古今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和遗迹踏勘,对《水经注》的记载加以考释和辨析,为进一步确定戾陵堰、车箱渠及其相关参照物(梁山、刘靖碑、高梁水与■水等)的具体方位及相互关系,进而说明堰体与渠道的形制规格、水利价值及对后世影响等,提出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2.
赵棚鸽 《唐都学刊》2010,26(3):114-119
"孔子删《诗》"由司马迁提出,《毛诗正义》开始置疑,后世多有论说。《正义》总体赞成此说,但又认为孔子之前已有亡诗、今本《毛诗》部分篇目由太师及国史编定,古诗非皆由孔子删编。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正义》延续前代成说、根据事实立论、反对司马迁等。它在唐代仍能被普遍接受,则是因为这一说法与其时孔子地位下降的社会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万恭是明代中后期的江西籍官员,生前著述丰富.其中文集,即《洞阳子集》,收藏于日本、英国、中国的各大图书馆;奏议,即《京营奏议》《漕河奏议》《三关奏议》三种,今皆佚,然有关三关和漕河的数篇奏议被《明经世文编》等文献所辑录;此外,雍正《江西通志》《江西诗徵》等文献辑录有万恭的地方志、诗文、书信等.这些著述对于历史研究与文献考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打响。被派驻到巴格达作战的美国陆军士兵·洛贝罗无意中向—平民车辆开火,当场造成3名平民死亡,1人受伤几年来,退役的洛贝罗内心的愧疚一直难以平复。他希望找到当年那场中突中的伤者及其家属,当面说声"对不起。"很巧的是,那次让洛贝罗痛彻心扉的开火事件,被一位《纽约时报》派驻巴格达的记者完整记录下来。在这位记者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寻找受害者家属的谢罪之旅。功夫不负有心人,洛贝罗在2012年夏天找到了当年枪击事件的受害者。他流泪表达自己的忏悔,后者放下久积的伤痛原谅了他。  相似文献   

15.
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谷响集”谈起林祖藻1994年4月20日,日本龙谷大学副教授金子真也先生在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的陪同下,参观、阅览了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澜阁《四库全书》。金子真也教授正在研究《四库全书》的"谷响集"(元代诗...  相似文献   

16.
纪德君 《求是学刊》2016,(6):121-128
《水浒传》在描写长江以北的时令气候、地理方位时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的产生当与《水浒传》脱胎于民间说书有一定关系。受口头文学叙事惯例的影响,说《水浒传》的艺人习惯于采用程式化的韵文套语来描写气候风物,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至于其地理描写的错误,则与《水浒传》"聚合式"的成书方式有关。《水浒传》的集撰者为了将各地流传的宋江故事聚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有意选择了以山东梁山的水浒故事为核心来吸聚其他地区流行的好汉故事的做法,这样就难免要做一些地理方位上的腾挪或改变,而不管其是否符合实际的地理状况。因此,对于这样一部基于口头传统、累积聚合而成的英雄传奇,似乎不宜以考证的眼光审视其气候与地理描写存在的错误,也不宜以此作为实证的材料来证明其作者是一个不懂江北气候、地理状况的南方人。  相似文献   

17.
梁书民 《太平洋学报》2013,21(6):89-101
通过对《山海经》、《梁书·诸夷列传》等古籍记载的扶桑国、女国、毗骞国等古国地望的考证,以及对唐代《华夷图》、元代《东南海夷图》和《西南海夷图》、明代《内板山海舆地全图》及清代《大清统属职贡万国经纬地球式》等古地图的地图投影方式进行研究,清晰再现了中国古代发现世界和测绘世界地图的历史脉络。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发现范围广阔、领先世界,在1375—1392年期间采用先进的横轴等距方位投影绘制了精确而完整的世界地图。从古地图中不仅破解了困扰地图学1000多年的谜题,而且见证了中国地理大发现——中国发现世界——并非传说。  相似文献   

18.
马歌东 《唐都学刊》2001,17(3):87-89
日本诗话《彩岩诗则》之著者奥彩岩究系何人,自该诗话出版面世之日起,近百年来一直是日本汉文学史上的不解之谜。经研究考证,发现奥彩岩者即是江户时代著名汉学者、汉诗人桂山彩岩。  相似文献   

19.
李衍柱 《阅江学刊》2010,(4):135-142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最大的革新是精神理念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文明史观与创作理念的颠覆性和挑战性;二,文史哲交融的大文学观,将议论、历史考评文字作为小说构成要素;三,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形成和确立了"历史发展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审美判断,形象地呈现了民族文明形态演进的轨迹。作者对议论思辨、考证文字的运用,成为《大秦帝国》这一充满生命气息的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有些繁多的考证文字和图示,容易冲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予读者的审美意味;最后的"祭秦论"部分,在与整部作品的情感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性、人物事件的连贯性与加深、提高、升华作品的历史哲学意味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只能作为一篇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存在于世。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批判诗和诗人,引发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识到,被以诗为主要内容的雅典教育培养出的政客把持着雅典政府,拒绝对城邦真正有利的提议,并对真正有智慧的人实施了伤害。诗是对灵魂与国家统治的败坏。诗与哲学之争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争。诗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城邦中多数人过的宗法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密不可分;哲学则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是少数人过的追求智慧的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