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忠  孟红梅 《东南学术》2003,(1):124-138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平等、自由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论根源。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视界是“边缘眼光”与“类眼光”的整合 ,对“边缘态类主体”的人文关怀是后殖民主义的相对统一主题。对“文化认同—认异”的反思是后殖民主义的深刻文化寓意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共生”是后殖民主义的主导人文追求。后殖民主义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能否更新元方法 ,实现方法化与价值论的统一 ;其在中国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建构后殖民主义的中国知识  相似文献   

2.
王晴佳 《中国学术》2000,(3):255-287
像其它带有“后”的主义那样,后殖民主义对中国读者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有关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关系,研究尚不太多,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想提出一些想法,就后殖民主义这一新兴的思潮与中国学术的关系,从历史学的角度,作些讨论,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首先应该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3.
“杂交”思想是后殖民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后殖民主义把文化的“杂交性”作为反文化霸权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所热衷的“杂交”掩盖了文化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其效果是达成了与西方霸权的“共谋” ;后殖民主义力倡“杂交” ,忽视了阶级问题在探视东西方文化关系中的重要性 ,它也就找不到通过“杂交”来反殖民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理论自首次引进迄今已十年有余 ,一方面它作为一个还远未进入尾声的庞杂的话语系统 ,正越来越处于一种“多音共鸣”的状态 ;另一方面 ,中国学界也已从最初的引进介绍到评判分析 ,走向了今天的参与、言说和对话。在今天的语境中 ,当我们再来重新讨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时 ,已有可能摆脱 90年代初期时 ,人们那种赞成 /反对式的简单化的话语模式 ,而进入一种更深层的探讨。在中国这一特定语境中 ,以一种中国或曰某种“第三世界”本土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 ,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不再是作为所谓“东方”的指称物 ,在“沉默”中由别人“…  相似文献   

5.
王富仁 《东岳论丛》2011,32(4):73-79
中国本土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女权主义文化理论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女权主义文化理论应该有根本不同的内容和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早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已经经历过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就已经产生了以鲁迅文化思想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和女权主义文化研究必须与"五四"新文化、特别是鲁迅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而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汪丁丁首先提出一个论题,即:经济研究中形式主义(规范化)、本土问题意识与学术自主性三者的关系。丁丁所表述的有三层意思:譹经济学家正确的“问题意识”应是立足于本国的“本土问题意识”,放弃“本土问题”,将沦为“学术殖民地”;譺中国经济学家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在于发现和研究“具有全球意义的本土问题”,揭示“本土问题的全球意义”,此一途径方能展现中国学术的“自主性”;譻经济学这门学科既具科学性,又具社会性,“本土问题”是把握“社会性”的关键,在此前提下,无须过多质疑经济学的“科学性”。同时,应该也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法国文学史家朗松通过与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斗争确立了文学史研究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和归纳法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学史写作,也对非洲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深远的后殖民主义著作《逆写帝国》就是朗松所倡导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产物。中国的非洲文学和非洲文学史研究应该从批判朗松的历史学原则开始,否定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所谓的“主体-客体”关系,重新建立起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在法国的思想界,是萨特真正开创了非洲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他提出的“意识描述”的方法来自他对朗松实证主义的否定以及对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的批判继承,萨特的思想对于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今日中国的非洲文学史研究应该重新思考萨特“意识描述”的方法,将非洲文学史看成是主体的主观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近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传入中国之后 ,有论者以此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的方向 ,认为自此之后的诗学选择丢弃了民族的传统 ,患了“失语症”。事实上 ,通过对“五四”新的文化、文学与诗学的全面反思 ,却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后殖民的文化语境中 ,东方的文学选择不应该回到古代去 ,而应该吐纳东西 ,创造出现代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关于台湾新世代文学的研究存在着将本土诗人与外省诗人两个亚世代“群体”、在地意识与母体意识两种本土意识维度、再现与创造两种想象作用力割裂开来进行论述的问题。事实上,一方面,台湾新世代的本土诗人与外省诗人两个亚群体是不能截然分开来看待的,它们总是处于一种相互阐释、相互补充和相互建构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台湾本土”这一概念不只指涉一种与地理有关的在地意识,也指涉一种与历史、语言有关的母体意识;最后,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对中国的想象,不只可以像余光中、洛夫等前行代诗人那样通过感觉、知觉和经验等再现的方式去生成,也可以通过一种对非现实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体验与反思的方式去实现。  相似文献   

10.
“西方公民意识”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高度成熟、影响广泛的体系,而得以在中国展现与引介.但公民意识的“异土”外显式浅表研究造成了中国本土研究的偏离.中国公民意识问题的求解需要回应本土吁求,进行一种“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双向维度的本土化钩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