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巧蓉 《东岳论丛》2006,27(4):38-42
“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观点,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主旨。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了人的实践与社会本质,较为充分地说明了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的必然性。历史的产物终究不会是永恒的,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辩证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劳动的深层次根源,认为异化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状态必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被扬弃,人类由此进入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依赖于实践不断生成的运动,它是人类获得解放的最切近形式。  相似文献   

2.
异化缘起的实践总体性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历史实际进程具体化为生产与交往。新的需要产生为劳动分化提供了必要性,而劳动的社会性为劳动的分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异化是在从自然的分工向自发的分工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交往不仅是异化产生的因由之一,而且还是异化得以普遍化的因素。在私有制与异化的关系上,异化是原因,私有制是结果,私有制与异化产生以后,二者相互强化着对方。  相似文献   

3.
异化理论贯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著作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异化的论述,马克思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讲异化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因此不能对异化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把异化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使异化理论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劳动异化,劳动异化的结果又产生私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异化了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最发达,私有制最完备,异化达到了顶点,所以,它是高度异化的社会。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手段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异化,从异己的力量奴役下解放出来。无产阶级只有在全世界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消除异化。  相似文献   

4.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是为解放劳动者而作的社会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世界范围内劳动者的解放提出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这已经为某些文章充分地论列了,在此无须赘述。但是,怎样认识这种异化呢?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社会主义异化与资本主义异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异化的根源、趋势不同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根源时,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私有制,二是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虽然不应看作是异化产生的根源,但是,不可否认,私有制一经产生出来以后,它就以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前提,加剧了劳动的异化。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这样,劳动本身就越来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不仅深刻变革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且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消费模式。迈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基于私有制的“资本的逻辑”和“技术的逻辑”交相渗透、彼此强化,在消费领域疯狂榨取超额利润,导致数字化消费不断发生异化。新型的消费异化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不可控性、交叉性等时代性和技术性特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正在将人与社会导向片面甚至畸形发展的歧途。扬弃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消费异化,必须拆解“资本—技术”的联合机制,这既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构建新型的所有制形式,限制数字资本的无序扩张;也需要合理规制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要素。  相似文献   

7.
面向人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观的价值追求,它是建立在人的对象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性、历史性产物。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生成具有一致性,因此人的需要最终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异化最终导致了需要异化以及人的本质异化。而共产主义则为人的需要和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是否能创造美呢?部分同志是持否定态度的。有些人认为,人类社会开始到现在,还没有产生人的对象化劳动创造美的条件。马克思是在“私有制的扬弃是一切人的感觉和属性的完全解放”的前提下,谈到“人化了的自然界”和“对象化了的人”这种话的。人的对象化,“就是按马克思当时的想法,说明人的生活和精神完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私有制扬弃之后,共产主义实现”时才能实现的。马克思到底怎样看待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这一问题呢?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了畸  相似文献   

9.
生态危机的根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欢 《晋阳学刊》2009,(1):75-78
当下生态危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危机是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了,处于异化状态。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社会)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前者是后者的突出表现。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归根到底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异化劳动带来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使人类与自然重新恢复到友好和谐状态,就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异化劳动。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3-2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早期文本,其中关于人的自由思想的阐释沿着哲学与经济学两条逻辑并行。在哲学视角下,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根基,形成了劳动自由的逻辑体系;在经济学视角下,马克思发现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是自由的局限所在。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不仅使人与人的对象相异化,同时使人与人的感觉相异化;不仅使人与自然相异化,同时使人与人相异化。人在异化中失去了本质,自由应是人本质的全面复归,而实现自由的途径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1.
王国富 《理论界》2013,(7):102-103
马克思从哲学层面探讨共产主义思想,论述私有制和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状态,进而提出共产主义作为消灭现存异化的现实活动,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消极影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为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弗洛姆企图用弗洛伊德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用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去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作者认为,马克思虽然提出过有关异化与人的本质复归的思想,但他并不承认异化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不承认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异化又不断克服异化的历史。人道主义思潮主张用一种虚构的矛盾去代替私有制社会现实存在的矛盾,与马克思主张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而去克服这一矛盾,争取全人类的解放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人的解放展现为精神外化运动过程中劳动基础上人的内在必然性(自然现实)与外在必然性(伦理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针对卢梭等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忽视劳动及劳动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对人的解放作用,黑格尔指出劳动与市民社会是人的解放的必要环节,它形成了自然必然性与自由普遍性相统一的伦理性的整体事业;政治国家是人的解放的充分条件,它构成了个体主观自由与共同体客观自由相统一的活的伦理实体。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的合理性的同时,对黑格尔解放伦理思想在实际中具体展现的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性质与政治国家的虚幻性进行了现实批判,指出黑格尔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一种矛盾,但是他只是囿于作为抽象劳动体征的私有制,企图以伦理国家来统摄市民社会以实现普遍自由,而要彻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雇佣劳动以及资产阶级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基础是“实践”。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一 在早年,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实践”的概念,“生产实践”所包含的内容是在“异化劳动”的概念下透露出来的。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罪恶,亦即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劳动异化就是人的生命力的对象化,人的力量、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虽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人权观以生存实践为现实基础,以对劳动本质的异化的揭示为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观的现实,颠覆了西方近代人权观以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异化及其人的丧失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即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只有把劳动者的生存实践由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变成人的自由自觉的追求个性的活动,真正的人权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进入到经济领域分析市民社会,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探索人类解放的路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解放思想,不但把异化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动因,而且指出扬弃异化劳动是劳动解放的途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依然是人谋生的手段,促进劳动解放,推动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扬 《江汉论坛》2022,(8):34-38
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劳动形态出现自“同质性劳动”向“异质性劳动”的转变,异质性劳动在劳动本性上具有消解同质性劳动机械式分工带来的劳动异化的可能。信息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资源的私人占有,为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没有否定或消灭私有制,其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是有限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不仅要以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增加社会财富,为最终消解异化劳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以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公有制”、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为关键路径,通过系统的社会变革促进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陈京奕  刘灵 《理论界》2023,(5):16-2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实质。在数字化时代下,新的劳动形式也应运而生——数字劳动。然而,数字技术在资本的渗透下,看似自由的数字劳动仍被资本逻辑宰制,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异化转变为数字劳动异化的当代形式,其异化样态越发隐蔽和深刻。对此,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唤醒人的类主体意识、推进数字资源共享、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以此扬弃数字劳动异化,促进数字劳动解放和人的本质复归。  相似文献   

19.
在共同指向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二者在异化主体问题上存在对抗性的认识,产生了异化劳动与爱欲压抑的关于异化内涵的不同理解.马克思把异化劳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异化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下的强制分工,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才获得了最完备的表现形式,把异化劳动作为经济范畴进行研究;马尔库塞以先验的价值判断,把异化的根源归结为科技理性的意识形态化,把单向度的人作为哲学范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胡大平 《人文杂志》2005,42(6):15-20
(上接第5期)三、生产力与历史意识的客体向度现在,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这个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但同时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把工业与私有制剥离开来。这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他从异化劳动角度证明,私有财产是人的异化的本质,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①。而从“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个黑格尔辩证法原理出发,马克思说,既然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那么私有财产便是这种主体本质的对象化,即客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