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主体能动作用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究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与充分调动主体的能动作用,在我国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并未得到全面论述,而仅仅是从主体能动作用要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并需要具备该时代或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技术设备条件等三个方面,论证正确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基本理论前提。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讲清楚这一问题固然十分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出发点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人”,其自然性质具有从属性。而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主体是人,简言之即“经济人”。经济人理论不仅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公理之一:人在经济领域中其行为是功利性行为,按最小——最大原则行事。本文结合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从两者内涵的界定、社会关系、主体、动机、需要、行为、效果等方面论述了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批判了对经济人的无端指贡,认为经济人理论不仅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相反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社会人的具体研究,从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李曼 《南方论刊》2021,(2):4-6,14
2020年正值《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100周年,伴随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方块字,《宣言》在指导中国发展之路中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探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聚焦《宣言》中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现实论证和接续发展,在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三方面展开论述,最终指向《宣言》中人的本质复归.在新的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通过“实践”的概念完成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既看成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体”(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看成是检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否“统一”的标准(具有认识论意义),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变革.从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人自身的异化物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从网络空间的基础、主体和内容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网络空间的本质提供了三个维度:网络空间植根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始终是网络空间繁荣的源头;网络空间的主体是受现实社会中的人操控的,现实社会中的人才是网络空间的真正主体;网络空间的内容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网络空间的治理必须立足于改变和调整现实社会关系及人的行为。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观的认识维度和思想精髓,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认识网络空间的存在基础和发展趋势,消解人们面临的主体性危机和困境,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古小明 《江淮论坛》2004,20(4):65-6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一般理论和学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一般理论形态的把握。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为人的哲学,它以实践为基本范畴,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活动方式和历史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意识、人的活动与人的异化,人的自觉与人的解放等之间的现实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萨特"批判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人"交互关系"的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的辩证法"是萨特在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关于实践集合体的理论>中对他所主张的辩证法理论的称呼.关于总体化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交互关系问题的理论,是"批判的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化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交互关系"规律的形式描述和对于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交互关系的可能性和可知性基础的论述.这些描述和论述,一方面包含着一定积极的辩证思维的合理探索,表现出后期萨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其明显的理论局限性.而其中在有关问题上提出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错误批评,则彰显出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8.
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与此相对立,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把经济分析建立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之上,其核心只是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一旦触及由现实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各种经济总量,则必然导致其新古典理论体系的逻辑矛盾.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9.
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之间的交往实践形态.作为构成网络社会基础性关系的范畴与概念,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网民之间网络社会关系的表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现实的人、多维社会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世界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苏联教科书用本体论模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未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梳理重构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命题的原则;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框架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体系主体的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原则;以历史主体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为主线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一切社会关系与社会现象根源和本质的原则;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统领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人学,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就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的学说(此处应是完整的个人)。而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则恰恰是由实践决定的。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即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不断地改造和征服自然。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关系是人与自然的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实践同样也决定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产物,“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质上,在其前提和基础上,就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2.
“法治社会”辨析——以“社会”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学界主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平面特质,决定了对法治社会内涵理解的单一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社会与实践属性,以及人的国家、社会与共同体身份之存在方式的理论,法治社会应包含法治"人民"社会、法治"臣民"社会与法治"公民"社会三个层次。法治"人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政治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规范与限制权力;法治"臣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保障权利与依法行政;法治"公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法律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意识与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如果我们承认理论世界根源于实践世界而又与之有根本的区别,那么在理论世界中,我们便只能合理地谈论历史规律问题,而不能合理地谈论人的能动作用问题;在实践世界中,我们可以合理地谈论人的能动作用问题,只能合理地谈论历史趋势以及历史趋势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问题,但不能合理地谈论历史规律问题;而无论在何种意义上,我们都不能合理地谈论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东方社会问题时,深刻地阐述了水利思想,即强调气候条件与水利的关系;水利与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关系;东方举办公共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在国家机器中的作用;等等.构建和谐水利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水利与社会、水利与自然,以及正确处理农业与水利关系的理论,是构建和谐水利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反思当代水危机,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惟一规定。事实上,马克思从来都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去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一思想蕴涵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思想中的资本运动逻辑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破坏的根源,及解决这根源的社会关系变革的必然性等观点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以工业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历史性的实践关系视阈,从主体的能动实践活动过程的角度,及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思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7.
调整利益关系,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实质问题,利益又是国有企业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下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为了从理论上正确说明我国国有企业的需要层次与利益整合的有机联系,本文作以下探讨。一、分析国有企业利益矛盾的理论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需要是指社会主体为维持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和客体对象的各种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体的不同需要,作了科学地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光辉的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论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人的能动创造性作用日益增强,其主体地位与日俱增。不少学者对此发表了有创见、有现实意义的见解;但还有一些论者提出的理论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有些论点甚至有向唯心主义的主观能动论倒退的端倪。有感于此,特撰此文。1.主体与客体的科学含义主体不等于主观,客体也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主观与客观属于认识论范畴。而主体与客体,虽然也可以作为认识论范畴来研究,但它们首先是  相似文献   

20.
与以往社会理论不同,面对现代性危机,马克思转向社会生活的分析从而发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在经济、社会和历史三个向度中,马克思对现实关系的批判正是基于社会关系的本质,社会关系构成了马克思革命科学的基础。社会转向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分析,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与时俱进的革命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