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善恶为结果的道德评判一般都离不开动机和效果,但是,在如何认定善恶的根据上,道德评判却区分出动机论、效果论和统一论。动机论的前提预设是动机是可以认知的公共对象,但实际上,动机却具有私人性质;而如果坚持把具有私人属性的动机作为有效的道德评判根据,这可能会导致善意害人的道德悖论。动机论的这两种困境使得它难以成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效果论存在两个预设,其直接的预设是:效果是可以被公共认知的对象;其生理性的预设是:人人具有相同的感知能力。实际上,人们的感知能力并不完全一致。这就使效果论作为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统一论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作为道德评判的根据,但是,由于动机的复杂性和效果的多样性,统一论作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仍然存在某些困难。对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的质疑,并没有否定动机、效果以及二者的统一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道德评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会计准则与税法关系的讨论中,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统一论,另一种是分离论.我们既反对要求会计准则与税法完全一致的主张,也反对会计准则与税法绝对分离的观点.我们主张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协调,即适当分离,需要统一的尽量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道德评价至少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等三个维度。道德评价的不对称在主体维度方面通常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不对称,在客体维度方面通常表现为动机与效果的不对称,在标准维度方面通常表现为情感与理性的不对称。克服道德评价的诸种不对称,应以一种道德评价的相对主义去中和自我中心主义,坚持动机论与效果论的统一,并避免情感主义和唯理性主义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体系建构,同对苏联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评价等密切相关的问题。由此,它成为一个百年之争的问题,并且至今仍是一个热点问题。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差异论、对立论虽然不占主流,但影响比较突出。但是,正如可以对统一论发生怀疑一样,我们也可以对差异论、对立论表示怀疑。本文不对统一论、差异论或对立论谁是谁非作出明确结论,只提出一个关于这一研究的方法问题。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道德评价中对动机的评价占有重要地位。动机具有主观性、内隐性的特点。思想史上"无人为恶"的观念主要是基于动机基础上的个人行为选择与自我评价。对动机的善恶评价还必须有社会评价;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和统一什么是善、善的标准等问题。善是善和善的事物的统一;善的标准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科学、准确地认识善和善恶评价标准,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人生社会阅历,在实践中我们就能对动机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对行为善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在伦理学中,道德评价问题恐怕是历代哲学家、伦理学家争论最多、分歧最大、斗争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可见问题之重要和复杂。在道德评价问题上,伦理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角度:在道德活动的动机、行为和效果三个环节中,着重研究对行为的评价,并把动机或效果看作是评价行为的根据。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评价行为的根据是动机,还是效果,还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论者断  相似文献   

7.
道德评价作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社会成员及其言行进行善恶判断和善恶评价.道德评价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杠杆和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道德评价究竟是依据什么呢?一个人的言行、一个社会的举措,……判断其善恶是依据其动机,还是依据其效果呢?对动机和效果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对此,历史上的伦理学家莫衷一是.邓小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道德评价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8.
我们怎样进行道德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葛晨虹 《齐鲁学刊》2001,20(3):27-33
几乎任何一种道德规范都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由此可论定:“合于道德”同“出于道德”的行为都具有道德价值,在对这些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合于道德的效果,出于道德的动机,都是评价根据中的要素。然而自觉主动地出于道德而行动,比消极被动地合于道德而行动,更能体现出道德特有的自律性质,因而更具有道德价值。作为体现着道德特殊性质,决定着评价对象的道德价值程度的评价根据,应把是否出于道德动机视为评价根据系统中根本的、主导方面的、第一性的质,而把不自觉地、被动地仅仅客观上合于道德的行为效果视为从属的、第二性的质。用系统论的语言概括就是,动机的系统质高于效果的系统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汉代和宋明儒家学者董仲舒、扬雄、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统一思想的探析,认为强调知行统一,将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结合起来,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中国伦理学的一个优长。自先秦至宋明儒家伦理的知行统一论对当今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伦理思想是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涉及到对道家伦理思想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把握。深入研究道家伦理思想,人们会发现,道家的伦理思想并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而是一种主张“道法自然”并将自然界定为素朴率真和少私寡欲的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一种强调尊道贵德,崇尚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一种反对道德形式主义、主张纯化道德动机的深邃的实质主义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包含着不少可供我们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成积春 《齐鲁学刊》2002,(3):106-110
石介是“宋初三先生”之一,其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统论、神秘主义气运说、反对佛道以及“公于天下”的道德评价论等四个方面。石介的伦理思想启迪了程朱的伦理思想,对后世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孟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先天道德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他的全部思想脉络的一把钥匙。本文即着重探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问题。一、孟子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渊源孟子是儒家学派中“闲先圣之道”、“述仲尼之意”的大师。他非常推崇孔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他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其先天道德论思想正是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培养     
在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及修养的同时,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培养,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应有之义.在伦理学教科书中,目前只设有"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篇章,因此探讨道德培养和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论证道德培养的特有规定及职能,是为应有课题.道德培养的涵义道德培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道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评价等道德实践活动;狭义的道德培养姓指道德品质的自我铸定过程.本文所论即是对后者涵义加以界说.《礼记·中庸》说:"培,犹治也","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培养,即是使之成长、繁育之意.道德培养就是把从道德  相似文献   

14.
从宗教学视角看,伪善是法利赛式,是一种根本恶;从心理学视角看,人具有道德伪善动机,伪善是道德做秀;从社会学视角看,伪善是自我欺骗的社会生存策略,道德脱离产生伪善;从伦理学视角看,伪善是对道德法则的颠倒,是只顾动机、不切生活实际的德行意识,是平庸之恶,是为善而善。总而言之,伪善是恶的一种隐存样态,是道德做假与道德欺骗,是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冲突的结果,是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背离所致。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德福统一论源于对传统德性论的继承和对幸福论伦理思想的批判,有着充分的抽象性与宗教性特征。荀子的德福统一论则基于改善社会伦理秩序的现实需求,总体上具有现实性、工具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常见的一种经济行为,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对盈余管理道德属性存在界定上的模糊与不一致.基于伦理学关于道德评价的两大主流理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分析表明,盈余管理道德评价存在功利主义原则下的评价悖论以及道义论原则下的研究困境.明确盈余管理道德评价的实践路径,构建统合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理论基础和评价原则对于完善盈余管理研究以及完善经济信息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理论视角主要有:功利论(目的论)、义务论(道义论)和德性论(美德论).功利论注重行为善恶的后果,义务论着眼于行为善恶的动机,而德性论注重道德行为主体本身的品德.对于网络伦理学而言,虽然功利论与义务论都是道德问题论证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们都存在瑕疵或矛盾.网络伦理学的构建应该选择德性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鲁宁  李海青 《理论界》2012,(12):56-61
西方伦理学者关于德福一致的观点可以划分为内在一致论和外在相关论两种,"个人美德与物质幸福统一"之类观点属于内在一致论,而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之类观点则应当属于外在一致论。把德性列为幸福的重要内容,将德性直接等同于幸福本身,这类观点可以简称为"内在同一论"或"直接统一论";外在相关论一般都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可以简称为关于美德与幸福统一观念中的"工具论"、"条件论"。无论是"直接统一论"或者说是"条件论"及其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经典性命题,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甚至说相当的合理性成分,并且对后来直至现代幸福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主要由于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致使它们在总体上都还存在着一定和明显的偏颇、缺陷或者说是硬伤,有必要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幸福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西方伦理学德福一致观念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9.
赵鑫 《兰州学刊》2007,(10):211-214
<论语>与<圣经>分别代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基,过去我们只关注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文章通过道德教育这一平台寻求两书的共同之处.在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目的、道德实践、道德依归、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对象、道德典范等方面对<论语>和<圣经>若干的相似之处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古老文明最初都有着共同的道德观念,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当努力从先辈继承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西方效率与公平理论的道德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经济伦理关于效率与公平的理论十分丰富 ,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和伦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权利论和阿瑟·奥肯的效率和公平统一论等。它们虽然观点各异 ,但共同之处都是为解决提高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公平。这对我们正确解决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