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的女作家蔡琰(字文姬)传世有三篇作品:五言和骚体的《悲愤诗》各一篇,载《后汉书·董祀妻传》;另一篇《胡笳十八拍》(简称《胡笳》),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后朱熹收入《楚辞后语》。文学史家很有些人不相信《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所作。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先生作历史剧《蔡文姬》,引用了这篇作品,并写了  相似文献   

2.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书法名帖,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历来为书法界和文学界所器重。唐宋以来,人们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存在着分歧。至清光绪年同,李文田又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文尚难信,何有于字”(《文物》1965年6期郭沫若文引)。到了本世纪60年代中期,郭沫若同志再次提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对此曾有过一场辩论。今天,《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无人重提。事实上,人们是把它作为王羲之的作品来临摹、诵读的,承认了它的真实性。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也基本是众口一词,无有歧义。可是,当前这种基本一致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王羲之和《兰亭序》误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以便按《兰亭序》的本来面目认识它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署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和四首拟作构成了《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五篇作品皆是关于战争、乱离题材,都是由十八拍合成的长诗,均表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其在发展中体现出这些变化特点:从自言其事发展为他人代言,由"一人之悲"变为"家国之悲",由个人创作发展为集句,诗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从音乐学角度旧话重提,对自唐代至今文学界各家观点和音乐史学界当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加以归纳,对琴歌《胡笳十八拍》的作者问题提出质疑,从琴歌《胡笳十八拍》作品名称、文辞特征和曲调情绪等角度,分析其作者绝非出自蔡氏或董氏哪一位名家之手,而是千百年来中国历代琴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工,赋予新的技法和内涵,形成不同版本与不同风格,流传至今的作品已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倡议学界能够在琴歌《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谁的看法上早日趋同。  相似文献   

5.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琴歌《胡笳十八拍》所受到的殊遇,是没有一篇诗文作品所能相比的。从一九五九年起,几十名第一流的中国文史专家,对它的作者、时代、艺术成就,作了详尽讨论,后由中华书局辑成一本专集。信它、疑它的两派,均实力强盛,因而旗鼓相当。虽然这场讨论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对这篇题为蔡琰作的作品,其精义可以说阐发得至尽至微。  相似文献   

6.
《过客》是鲁迅《野草》里的一篇散文诗剧。它具有戏剧的要素,又兼备散文诗的风格,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构思和形式的作品。长期以来,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吸引了许多读者和专家的注意。但是,由于作品的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使大家的理解还不一致。本文想分析一下《过客》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戏剧冲突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意义,以供读者参考。一《过客》的背景是某一天黄昏,某一处荒野,东边有几株杂树和一堆瓦砾,西边是荒凉破败的丛莽,其间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通向一间小土屋,屋门侧有一段枯树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塑造了一个“困顿倔强”、不顾饥渴、不舍昼夜地奋然前进的“过客”形象。这  相似文献   

7.
宋玉在古代是与屈原并称为“屈宋”的文学家,但近代以来,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愈来越成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传世的宋玉作品,大都认为不是宋玉的作品,而是后人伪托的。随之而来,对汉赋的起源问题,也发生了怀疑,似乎与宋玉没啥关系。为此,笔者不揣疏陋,拟就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有赋十六篇。留传至今署名宋玉的尚有十二篇:王逸《楚辞章句》一篇,《九辩》、《文选》五篇,《风赋》、《高唐赋》、  相似文献   

8.
重新讨论蔡琰生平及其作品的真伪顾农中国古代的女性作家,几乎都是些才华磺溢遭遇不幸的人,蔡琰(文姬)在这两个方面都尤为突出。据《隋书·经籍志》,萧梁时尚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后来亡佚了;她传世的作品现在只能看到三篇,却每一篇都有其他之争:关于《胡笳十八...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姚内奇》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高峰长期的作品。在契诃夫描写知识分子和揭露庸俗习气为题材的作品中,它完全可以与《套中人》、《醋栗》相(?)美,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示出作家成熟时期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同《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主旨何在?这是评价这篇小说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伤逝》研究中人们长期探讨、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观点略作归纳,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种意见:第一是“社会黑暗”说,即认为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它不仅剥夺了这对青年的爱情自由,也不给他们以生存的权利,使他们无论怎  相似文献   

11.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同志的早期代表作,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号上。 这是一篇命运奇特的作品——从它问世的二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中期,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只要政治气候稍有变化,它就成为批评的对象。一九五七年被列为毒草,作者为此吃了许多苦头。因此,今天对这篇作品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从中总结我们文艺批评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的重要的原则。能否按作品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分析莎菲这个人物形象,是正确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作品的关键。 莎菲是一个诚实、纯洁、善良的姑娘,但是没有人理解她,这使她感到精神上的极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隐秀”的含义及柔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曾着力地论述了一种“壮言慷慨”的美,一种阳刚形态的美,这在《风骨》篇里表露得很明白。但对柔美的剖析阐述则相形见弱,这从《隐秀》篇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隐秀”并不纯粹是论述柔性美,它的含义比较丰富、复杂。它除论及柔性美外,还论述了含蓄美等。由于对《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考据家们争论有年,迄无定论。这里则着重探讨其中的柔性美因素。因此,我们对《隐秀》篇的探讨以现存正文为基准,结合《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有关论述一起研究。至于《隐秀》篇的补文,即使纯为明人伪作,那么最低限度也可看作是明人对该篇的一种理解、引申和阐发,所以我们在讨论中把补文也作为一种参证。  相似文献   

13.
对《水浒》进行探讨和研究,我们自然就会对它究竟是歌颂投降派还是歌颂农民起义这个根本问题,引起极大的注意。因为这实质是关系到对《水浒》主要思想倾向的认识问题,是关系到对《水浒》是基本肯定还是基本否定的问题。如果《水浒》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歌颂投降派,它在历史上当然也就毫无进步意义可言。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也自然要持否定态度,充其量也只能把它当作一部反面教材。但是,如果《水浒》的主要倾向不是歌颂投降派,而是歌颂农民起义,那么它在我国文学史名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了。问题的关健,是如何正确认识《水浒》的主要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一部故事时间跨度超越百年的小说。确定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及时间间隔,对于把握纷杂的情节推进,甚至了解作者写作方式、判断作品内容的真伪、作品传抄过程中的错漏都有非常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拟从作品内容互证、明清社会事实等方面确定《儒林外史》的故事编年,并从编年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和回答章培恒等各位先生对于故事时间推进与相关情节是否扣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真理报》上的短篇小说《码头上的女人》,是一篇毫无特色的作品,思想上既无新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是,仔细读来,这篇小说也颇有些妙处,值得人们一读。 《真理报》是不常发表小说的,编辑先生们之所以看中这篇并不怎么出色的小说,把它  相似文献   

16.
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斗争激烈搏斗的时代,是奴隶主贵族复辟奴隶制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的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代。就在这个时代里,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光辉的作品——《离骚》。《离骚》是当时楚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屈原这样一个法家人物政治思想观点的表露。今天,我们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离骚》和屈原,给它一个恰当的评价,这对于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生于阿佤山长于阿佤山,深深的爱也“埋在阿佤山”的董秀英,以一篇三千来字的散文《木鼓声声》敲响了她文学创作中“第一声木鼓。”现在来看这篇作品,我们当然可以列数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毕竟是董秀英向我们讲述的第一个来自阿佤山的故事,并且,客观地说,浸透在作品里的那股子清新和朴实也的确亮人眼目。从那以后,人们又陆续看到了她的几个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后来获奖的《佤山风雨夜》和《最后的微笑》。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篇作品其实依然只是董秀英正式步入文学创作的几声“前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尉缭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著名兵书,但因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真伪有争议而不被重视。1972年在山东沂县银雀山一号汉基中与其他先秦兵书一起出土了《尉缭子》竹筒的残卷,其内容与今本《尉缭子》大体相同。这就证明了《尉缭子》一书的真实性,此后学术界对它的研究逐渐加强,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对于尉缭子军事思想的论述似尚嫌薄弱,本文拟从《兵谈》一篇入手,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伤痕》在《文汇报》发表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人们争相传阅,读后为之下泪。社会实践是检验作品的尺度。《伤痕》不胫而走,深入人们的心灵;而那些“三突出”“八股腔”的胡编乱造,群众早巳厌恶得唯恐避之不远。一篇作品能有这样的反应,至少说明它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艺术上有自己的探索。《伤痕》这样一个朴实真切的故事,并没加多少渲染雕饰,却如此感人肺腑,重要的一点,是作品的悲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读《伊则吉尔老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是一篇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高尔基无情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个人利己主义,树立了为人民的幸福而勇于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大的革命英雄形象。这篇小说对于研究高尔基的创作有很大的价值,而且现在读它对我国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也是一篇极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