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所讨论的是唐人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独特的故事场景——佛寺。一方面,考察了佛寺这一宗教活动场所与唐人小说故事来源的关联,认为在唐人小说创作尤其是一些带有佛教辅教色彩的小说中,不少故事的素材来源都与佛寺或寺僧有关;另一方面,则从叙事文学的艺术建构的角度,分析了佛寺这一独特场景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功能,认为唐人小说中所出现的佛寺,分别具有故事情节的背景场景、故事发生与展开的场景及故事情节的场景部件之作用;最后,则通过小说中佛寺这一独特的故事空间场景所发生的各类故事,分析了蕴藏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透过上述内容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代兴盛的佛教文化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萧乾作为三十年代现身文坛的“文学奇才”,一开始创作就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艺术自觉,即特别关注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的内在规律.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小说叙述视角的精心选择上,通过这种匠心独运的叙述视角来保持作家在表现生活时所必须的审美心理距离,以求能够全面、真切地再现生活.这种创作追求使其小说与当时文坛盛行的浪漫主义的生情创作区别开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3.
现代派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深入到了潜意识的层次 ,这就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从而更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灵。本文就潜意识的内涵、作用、表现方式 ,作一些例析 ,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续夷坚志》采用以小说存史的笔触 ,艺术地再现了宋、金、蒙交战的实况 ,有些作品表现出对这一段历史回顾的凄苦余韵。其关于战争描写的特点 ,在小说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兆言小说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已不属偶然。尽管“先锋小说”已经消逝,“新写实小说”也已辉煌而过。但作为文学发展的一种历史现象看,“先锋小说”与以往小说相比,实际已形成一种转折的趋势。它使我们看到,当代小说已由“伤痕”、“反思”、“改革”、“寻根”阶段所注重的理想、意义、责任、背景、内容、情感、语文表现等审美层次,进入到了“后现代”小说重形式、重冷漠、重死亡、重叙述方式、重消解传统悲剧观、重历史寓言式演绎生活、重对原生态的逼近与描述的审美层面。这,引起了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这,也衍生本文对叶兆言小说的理解与解读。  相似文献   

6.
英国小说名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过去曾被人认为文字古朴而滞重,技巧陈旧而无新意.其实,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传统小说艺术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本文仅从场景角度,对其小说的情节艺术作一粗略的探索. 场景是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人们常说的小说的场面和情景.人物,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领域内,“表现”与“再现”一般说来是两种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与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彼此割裂。在人类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对具体的“掌握”、“反映”,一般地体现为对客体的艺术“再现”。而艺术对具体的“肯定”、“观照”,一般地表现为对主体的艺术“表现”。单纯的“表现”或“再现”是不存在的,表现艺术是不能脱离再现艺术而孤立存在的;同样,再现艺术也不能排斥表现艺术而单独生存。如果说,在艺术领域中,“再现”是“表现”的基础,那么“表现”则是“再现”的升  相似文献   

8.
有人称苏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象苏州秀气的园林,淡雅清峻,玲珑透剔。陆文夫自己也以园林比小说,说“网师园是个短篇”,“它小巧秀气,比例、尺度缩小。十分怡人。”对于陆文夫小说的读者来说,这不难体会。然而,作为一座园林,不能设想其色彩是单调的,除了其布局结构的精巧独特外,色彩的丰富和斑斓不可缺少。陆文夫的小说对于色彩艺术独到的运用,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探索陆文夫小说的色彩艺术,对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不无裨益。陆文夫还没有作过关于小说色彩艺术的理论阐述,这也许是他正埋头创作、精心构筑之故。然而,他的小说色彩感是何等浓烈!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陆文夫是善于对社会世象进行调色的作家。尽管陆文夫作品中对色彩描写的词句那么少,有时几乎整篇作品中也找不出多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表色字眼,但色彩感依然十分鲜明。那么,其奥秘何在?依笔者浅见,陆文夫小说色彩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陆文夫对小说色彩追求的是整体性艺术效果。在小说创作的艺术实践中,陆文夫深谙小说这种文体的整体性优势。曾有人说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写得很美,陆文夫却把“美”归功于苏州这个整体,他说:“如果真是比现在写得美的话,那也不能归功于我,得归功于苏州。苏州的姑娘长得美,园林美,小巷也有一种深邃而宁静的美。”(陆文夫《〈小巷深处〉的回忆》显然,其色彩艺术也最宜于在整体性中表现。美国学者利昂·塞米利安在《现代小说美学》一书中曾精到地指出:“一部小说就是一个复杂的画面系统。”他把小说  相似文献   

9.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在文艺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审美特征,还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作品的构成和文学鉴赏等都和再现与表现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艺术形象是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又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和成果,也是文学鉴赏的对象和起点。把握艺术中再现与表现同形象生成的内在联系,可以作为进一步认识和确立再现与表现在艺术中的客观地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不门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一向是文学力图表现的重要主题。英国著名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花园茶会》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于日常的平凡生活中,捕捉瞬间的变故,通过女主人公萝拉的亲身感受,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主题。小说行文如山涧小溪,清澈幽深,、潺潺如诉,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花园茶会》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以薛瑞敦家的花园茶会和以事故身亡的工人斯考特的家为中心的两个场景。  相似文献   

13.
美学思想、文学与绘画在互动中发展,美学思想、文学深刻影响着绘画的风尚,而美学思想、绘画也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莫言的小说展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绘画性。他在文学创作中十分重视色彩的描绘与运用,且注重利用场景来构建意境。色彩和画境这对艺术范畴,和谐统一于莫言小说所构筑的感觉世界中。莫言对色彩语言特别青睐,其很多小说标题都含有色彩语汇。他在对语言赋色着彩时不只是停留在感觉的捕捉上而以此悦目,更多的是在色彩的铺陈中艺术地埋进了一层深义,使读者能透过色彩的表面见“色外之画”、闻“弦外之音”。莫言小说的画境体现为:在富于主观创造性的写意建构中,使用遵照现实主义原则的局部工笔描写、油画式的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给予主观意象以一个坚实有力的负载物。此外,莫言在其小说叙事中,还充分使用了复合双层色彩的油画式的描摹方法,这种层次透视效果使得小说魅力大增。总之,绘画性是莫言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成为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洁是当代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反响颇大。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下简称《爱》)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以下简称《翅膀)》又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张洁小说明显地呈现出重抒发的艺术特色,这是张洁最为鲜明的创作个性。关于张洁小说的许多争议,都与如何理解评价这一特色有关。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探究一下张洁这一创作个性的表现形态及其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15.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力于戏剧、电影尤多.戏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电影的影响表现在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和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影剧式技巧的运用,使金庸创造了一种新的武侠文体.  相似文献   

16.
复调小说是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929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此书1963年经过修改更名为《陀思妥耶夫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一个文艺理论概念。由于这一理论深刻地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确切地概括了小说艺术发展的某些实质性问题,对现代小说创作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引起苏联国内外许多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作家的广泛兴趣,大大地提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巴赫金因而享有世界声誉。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哪些历史性贡献,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对现代小说诗学又有何意义,本文拟对此作点美学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型”。在许多学者看来,余华转型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展示暴力与苦难,而是强调忍受、乐观,和“温情地受难”。但在笔者看来,对苦难的展示与“忍受”并非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层思想主旨,而再现由传统社会步入消费社会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中国人“经验”的日趋萎缩与贫乏,以及面对这种困境而试图重新整合“经验”的努力,成为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刻主题。正是对这一独特而深刻主题的挖掘与艺术表现,凸显了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写作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意境创造,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尔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统现《红楼梦》的意境创造,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完成的,即:借虚实相生的描绘,诱导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参与,模糊集合成实象与虚象相统一的个体意境;将多幅情境交融的艺术画面组成时间的流动线,使不同意境交融转换,形成组合意境;通过整体性统一运筹,将大大小小、请趣各异的意境整合为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统的整体化意境。  相似文献   

20.
《枯枝败叶》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发表于1955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由众多不同的片断组成,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面对上吊身亡的大夫时的所见所思,因此小说的叙述以第一人称“我”来完成,但在不同片断中的叙述者“我”却时常在祖孙三人间变化;小说的叙述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左右,故事时间却近30年,故事的场景也被作者局限于死者的居所,但故事背景却涵盖了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马孔多镇、甚至整个拉丁美洲,表现了与《百年孤独》相类似的主题,显示了作者极高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