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词汇由于承栽的文化信息不同会产生一些差异,表现为:对等关系、平行关系、全空缺关系、半空缺关系和冲突关系;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特色词的字面意义和伴随意义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联想意义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交际的主要途径之一,词汇的翻译成为跨文化商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商务交际环境下词汇翻译的空缺现象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如何应对这种词汇翻译的空缺现象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对应词空缺或语义空缺等词汇空缺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民族思想方法、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从而造成了语言上的差异。唯有了解相关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还原不同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4.
理性意义相对应的两种语言的词汇因文化的不同而附载不同的文化信息,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如果忽视词汇的民族文化特征,就会因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因此,在词汇习得中,重视词汇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比较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不习者培养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达到文化理解和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了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空缺会给交际带来障碍,通过分析英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提出英汉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一些方法,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及其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不断加强.但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的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二为文化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从文化词汇空缺的分布领域及其可译性两个方面入手,指出词汇空缺虽然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成为跨文化翻译的盲点,但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加深和跨文化翻译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词汇己逐渐在译语中找到了对等词;并进一步给出了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到的一些处理词汇空缺的可行方法及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本民族语言中都留有痕迹.一切文化都是不同的、独特的.不同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由于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的信仰,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及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而产生的.要想真正掌握词汇就必须在理解词的内涵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词汇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 ,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 ,造成了障碍。因此 ,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其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印着某一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偶合现象与空缺现象分类别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以加深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从词汇空缺角度透视中西文化之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词汇空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政治体制、语体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原因,探讨了其对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指出了研究词汇空缺现象是认识异族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词素的意义包括规定意义和联想意义。汉语词素和英语词素的联想意义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文化价值观。不同语言动植物词素及色彩词素的异同,其反映的文化价值观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广雅疏证>所涉及的"正反同词"现象的最重要的形成原因,是由词义性质和词义范围产生的词义引申.由词义性质引申形成正反同词,其内在理据是"义相反而实相因",其具体方式是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由词义范围引申形成正反同词,表现为由语境引起词义范围缩小,从而使上位意义降格为互相对立的两个下位意义.视角单一和比较对象不同,也是正反同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空间隐喻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着重讨论了AT-ON-IN三个介词的概念隐喻意义,指出意象图式是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相似是构建空间隐喻的认知基础,还揭示了人类躯体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词义分类理论和词义与文化关系理论分析德汉词义的非对应性关系,以一些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词汇如称谓词和色彩词为例进行重点分析,有利于语言学习者真正掌握词义,避免语用错误,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称指示语,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第一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进行了研究,而对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的研究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试图对表示指示意义的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进行浅析,挖,掘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在言外行为和文化属性方面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英汉语颜色词从字面意义、隐含意义、来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中英文颜色词的使用相比较,得知中英文颜色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传递意义的交际媒介。它既是一种交际系统,又是一种可以表达和代替其他交际系统的超符号系统。不仅语言形式可以表达意义,在社会交际中,与语言交际有关的非语言手段也可以表达意义,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不仅包括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包括由非语言手段体现的意义,双方共同组成语篇的意义整体。文章拟从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境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目的是说明非言语表达手段同样在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促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段的频繁运用,往往造成词的临时性功能固定化,从而促成词的新义的产生;运用同一修辞方式,使得本来不同义的词成了同义词;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使原本意义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转喻作为主要认知机制之一,具有邻近性、凸显性和认知可及性等重要特征,为词义拓展提供理据和认知通道。词义通常由概念义、多面义和微型义组成,其中前者是词汇的固有义,后两者是词汇的语境特指义。在转喻机制作用下,词义拓展可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概念义转指多面义、概念义转指微型义以及概念义转指概念义。通过论述,进一步印证了转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更是意义拓展最基础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