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劳分配应当是按劳动成效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按劳分配的几种理解——按劳动量分配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论、按劳动力产权分配论 ,皆不妥。因劳动而有成效方可进行分配 ,劳动若无成效便无从分配 ,故按劳分配只能是按劳动成效分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及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被不少学者视为马克思倡导的分配正义原则,但这种解读越来越受到质疑,因它不仅与马克思在该文本中对“平等的权利”“公平的分配”的批判多有相悖,而且诠释为分配正义的汉译也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时代印记,未能体现法语、德语原文表达的原意。结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图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被译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文,更宜译为“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且与其将它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不如理解为个性原则更合适。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除了当前提供的劳动以外,还包括过去的劳动;有的职工得到较高工资,是因为包括了对他过去的劳动的报酬。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马克思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分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从这段论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按劳分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按劳分配中作为劳动尺度的劳动只能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陈云同志关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比例,是“人及其需要”的比例,按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社会需要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依据,以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与平衡为条件的,在我国现时的生产力水平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按比例,只能是“紧张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和价值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劳动是人类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它和人类本身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而价值作为劳动的转化形态,只是由于商品经济出现的结果。前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后者则是历史的范畴。因此,价值固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但是,不能反过来推论凡是人类一般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人类一般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才表现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批判三位一体公式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现实中,实现按要素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特点来决定的,因此,不能由此否定劳动价值论思想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7.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斯大林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公式”而首次提出来的。 斯大林在讲“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时候,使用的俄文是“ ”(参阅《斯大林全集》俄文版第十三卷、《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俄文版)这句话是完整的句子,但是不完全句。根据逻辑和俄语语法,这句话如果把省略的句子成份恢复过来,将是:。如果把这句话译成中文,它的完整的意思是:社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要求他劳动,又根据每个人的劳动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相似文献
8.
按贡献分配原则本身是一种中性的分配关系,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分配规律和要求。按贡献分配原则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要与按劳分配制度相结合,在非公有制经济中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的劳动要素能够得到相当于其所做出的贡献的份额。因此,按贡献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范畴。按贡献分配原则的实现,既要有反映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分配规律和要求的一般机制,又要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的特殊机制和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9.
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依赖的各种经济资源即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专利等。按生产要素分配 ,就是在生产和经营中 ,按投入及其所贡献的要素的多少进行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换言之 ,出租土地就应取得地租 ,提供劳动就应获得工资 ,投入资本就应取得利息 ,企业家付出的经营管理就应获取正常利润、技术、信息、专利等提供的所有者也应取得相应的报酬。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 ,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政策上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它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新认识和深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把按生产要素分配视作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代名词而予以排斥。事实上,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资本主义的专有物,而是所有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们没有在理论上承认可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我国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1978年,仅仅二十余年的时间,国民经济便出现过两次大的比例失调,出现了“两起两落”的局面。究其原因,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外,主要是由于我们工作上的失误所造成的,而工作上的失误又同理论界缺乏对社会劳动的分配与调节理论的研究不无直接关系。研究社会劳动的分配与调节理论,不可能离开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或社会分动按比例分配规律(以下简称按比例规 相似文献
16.
略论按要素所有权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按要素所有权分配□邓于君一、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导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内的分配方式只能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建国初期,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随之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这一重大的变革源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百... 相似文献
17.
分配理论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焦点问题。二十年改革的实践已经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现阶段我国的分配体制应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不应当也不可能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分配方式。这一点业已成为共识,并有很多人因此而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有必要指出,也有不少人仍热衷于用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牵强附会地去解释改革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把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仅仅看成是目前经济改革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或只是笼统地认为: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由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 相似文献
18.
19.
在当前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中,价值创造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及用什么理论指导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成为整个争论的焦点。我总的看法是讲价值创造,只能是活劳动;论价值分配,又只能看要素所有权;公有制要求按劳分配,市场经济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正确的选择正在于把两种分配原则在制度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不仅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大理论突破,而且对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把握按生产要素分配,清楚地认识其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框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