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过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进爵,所以成就了大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才能的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被怀疑,所以他才失败。  相似文献   

2.
汉高祖元年十月(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战争的强烈冲击下趋于灭亡,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自马素车,奉天子玺符”(《史记·秦始皇本纪》),向起义军投降了。刘邦回军霸上,令“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史记·高祖本纪》)。为了笼络人心,给自己日后王关中打好基础,刘邦召集咸阳诸县豪杰父老,表白自己入关  相似文献   

3.
《史记.高祖本纪》载:"沛公……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①上文说刘邦与杨熊战于白马,《汉书.高帝纪》、《资治通鉴.秦纪》均从之,当今学者的有关论著也多有信从。但笔者怀疑,《史记》上文记载刘邦与杨熊"战白马"是错误的,试证之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史记》互见法看其历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见法乃史家常用之法.李笠曰:“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堪称确论.但他又说:“史公(指司马迁——引者注)则以属辞比事而互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则失之皮毛.“避讳”“不敢明言其非”何以当‘史德,“史笔”之誉?况《项羽本纪》位于《高祖本纪》之前,未睹高祖之丰采,先见沛公之卑劣,刘邦后裔连此也看不出来么?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亦有此记载,何谓“不敢明言其非”?对项羽的描写亦多互见之处.项羽,刘氏之大敌,何“避  相似文献   

5.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秦汉之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里既是汉代基层居民单位,又是基层政权组织。 公元前2O6年,刘邦入关灭秦,西入咸阳,曾“与父老约法三章”,并宣布“诸吏人皆案堵如故”,“乃使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所谓“父老”、“吏人”,系乡里民众领袖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角度看张九龄籍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飞 《学术研究》2004,(9):136-137
关于张九龄籍贯 ,历来有范阳 (今河北涿州市 )、始兴、曲江 (二县均为今广东省韶关市属县 )三说。这三种籍贯说表面都有很硬的证据。说张九龄为范阳人者 ,有唐徐安贞撰《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 (张九龄 )公阴堂志铭》 (广东韶关市张九龄墓掘出 ,以下简称《徐志》) :“  相似文献   

7.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十月,秦王朝在农民战争强烈冲击下趋于灭亡,秦王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向起义军投降.刘邦回(?)霸上,命"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为了笼络人心,给自己日后王关中打好基础,刘邦召集咸阳诸县父老,表白自己入关破秦的原因.鉴于秦的统治"举措暴众,用刑太极",关中又刚刚经历了农民战争的厮杀,局势动荡不安,人心浮动,为了稳定关中的社会局势,刘邦与诸县父老制定了三条应急的法律条文,让大家共同遵守. 关于这三条法律条文,历来的研究者都称之为"约法三章",已成定论,似无异说.从现有文献资料,仔细考察刘邦入关所订的三条法律,笔者认为,实际上应该称之为"法三章",而不是"约法三章".故笔者不揣成陋,冒味言之,以释其疑. 刘邦入关所订之法,最早见于《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8.
《人文杂志》1986年第三期发表了周嘉向同志为刘邦“平反”的文章,题为“为刘邦辩一言——读《史记·项羽本纪》”(以下简称《辩》)。  相似文献   

9.
《晋阳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刊载了嘉泉、碧波二同志的《‘安刘必勃’辨》(下称《辨文》)。文中对“安刘必勃”以及周勃“厚重”的品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怀疑,并且得出“安刘必危吕”的结论。怀疑是容许的。但是,须以史实为根据。为此,本文试就“安刘必勃”和周勃品质等同题,予以质疑,就教于二位作者。“安刘必勃”一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临终时吕后问相中的一段,原文已见引于《辨文》。从“安刘必勃”一语中,可引出三个问题: 其一,“安刘”到底安谁?《辨文》认为安刘就是“确保刘邦的‘安刘’对象赵王母子的安全”。我以为这不是刘邦的“安刘”原意,“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1983年版《后汉书》点校本《文苑列传》(第2603页)上有唐李贤注解的一段文字:“高祖至平帝十一代。历,涉也。合二百十四年,此言‘三百’者,调出二百年,涉三百年也。”笔者以为二百十四年是错误的。检读史书,笔者发现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纪年均从汉元年,即公元前206年开始算起的。《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第366页)、《汉书·百官公卿表》(第746页)、《汉书·外感恩泽侯表》(第679页)以及《史记·高祖本纪》(第362页)都可以证明。再按,唐张守义《史记正义》中所载“柿公动未年十月至霸上。项羽封十八诸侯,沛公封汉王…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唐求,鲜为人知,湮于诗海。这对于唐代诗歌来说,实不免有遗珠之憾。一、生平籍地考证关于唐求,能研究的资料极少,他的诗遗失很多,《全唐诗》仅收录三十首。他的生卒年已无法翔实考出。至于他的籍贯,有三说。一说是长安人,居味江。(《舆地纪胜》),明人杨慎则说:“唐求,嘉州沫江人,所谓诗瓢唐山人也”(《升庵诗话·卷八》)。这两说都不确。今据乾隆《崇庆州志·隐逸三十二》)引宋人《茅亭客话·卷三》有味江山人一  相似文献   

12.
王粲的籍贯,今人主要有两说:一说在河南修武,如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78年10月第1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86年5月第1版)等;一说在今山东邹县西南,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78年12月第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79年7月再版)等。两说都有影响,以致有人不加分辨,将两说并存,如吴云、唐绍忠《王粲集注·前言》(84年3月第1版)、曹大中  相似文献   

13.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4.
从《宋史·太祖本纪》到有关史籍辞书,对赵匡胤的籍贯皆载为琢郡(今河北省琢州市)。籍贯系指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地。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这显系指祖居而言。但据《畿辅通志》、《保定郡志》、《保定府志》、《清苑县志》等载,赵匡胤高、曾、祖三代坟墓,都在河北省清苑县御城村西北。哪有祖居琢郡,祖坟却葬在二百里外的清苑之理?未免令人生疑。近读宋人笔记,发现两条线索。一是北宋吴处厚的《青箱杂记》卷九有“故赵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秦方士徐福的籍贯问题,过去一直未受到史学界的重视。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人们才开始注意徐福东渡日本及其籍贯等问题。对徐福籍贯虽有不同的说法,但举其大要只有两种:一是江苏赣榆说,一是山东黄县说。笔者于1987年最先撰文提出徐福故址是秦齐郡黄县徐乡(《徐福故址新考》,《东岳论丛》1987年第1期)。最近在山东省龙口市召开了徐福籍贯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秦汉史、中日关系史、航海史和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黄震 《学术研究》2002,(7):132-133
一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秦始皇本纪》第275页)①案 :此句“杜南”下专名线只应标出“杜”字 ,“南”不在其内。《高祖本纪》叙“汉王之国” ,曰“从杜南入蚀中。” (第367页 )正义 :“韦昭云 :‘杜 ,今陵邑。’《括地志》云 :‘杜陵故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南十五里。汉杜陵县 ,宣帝陵邑也 ,北去宣帝陵五里。’《庙纪》云 :‘故杜伯国。’”此说甚明。今考《汉书·地理志》 ,②京兆尹属县有杜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③卷五十三陕西二下有杜陵城 :“府东南十五里 ,周杜伯国也。秦武公十一年初置杜县。汉宣帝元康元年葬…  相似文献   

17.
苏颂,福建同安人,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关于苏颂的籍贯和徙居地学术界说法不一。对苏颂的原籍,有泉州,南安,晋江,同安四说;对其宦游中的徙居地,有润州,丹阳,丹徒三说。兹列举如下: (一) 《宋史·苏颂传》说:“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福建通志》、《南安县志》的苏颂传略都从此说。几年前出版的《福建科学家小传》和《南安县地名志》,仍将苏颂作为南安县的历史名人,给予列传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一、其祖籍既非安陆亦非丹阳关于许浑的籍贯,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两种意见:一说他是润州丹阳人,一说他是圉师之后,祖籍安陆,后居丹阳。这两种说法包括了两个问题:一、他的祖籍是不是丹阳?二、他的祖籍是不是安陆?其实,对后一个问题,董乃斌与谭优学先生已经提出了疑问。董认为“现存许浑诗中绝无能够说明其籍贯为安陆的证据”,谭认为“说许浑是高宗朝宰相圉师之后,也毫无佐证”。二人所说极是。如此是否可以说,祖籍一定是丹阳?并非如此。因为:第一,宋、元有不少人说:不知何许人。第二,元人《至顺镇江志》将许浑列为镇江(丹阳郡治,辖丹阳县) “七著”的特例,董乃斌据宋人《嘉定镇江志》人物门记隋唐五代五十名人“而偏偏未  相似文献   

19.
<正>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汉初,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废为庶人。吕后向刘邦建议斩之以除后患,刘邦同意,“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1](P259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五年至九年义渠任廷尉,十年,宣义为廷尉,十二年口育(名育,姓氏不祥)任廷尉。[2](P747-749)也就是说,自汉五年(前 202)刘邦即帝位直至他去世,担任廷尉者中无“王恬开”其人。又据《史记》之《高祖本纪》及《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彭越之诛在汉十一年(前196),而 育正是该年起任廷尉的,他的前任是宣义。  相似文献   

20.
吴质是建安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家。关于他的籍贯,《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他是“济阴人”。据《续汉书·郡国志》,济阴乃郡名,后汉时其属县有11个,地域较广,作为籍贯似嫌宽泛。然而此外史籍中别无明确记载。要知其具体籍贯,还须考证。近读《晋书》,发现如下两则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