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兴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艾青的诗歌创作是相当突出的。对他的诗歌作现实主义的分析和定位已成为流俗。如果从启示美的思路来考察艾青诗歌,可以提供全新的视角,对于理解艾青诗歌也更全面。同时,循此思路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也会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永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3)
艾青的意境理论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联。他把意境剖析为主、客观两个方面,阐明了意境浑成的主客体交融,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导作用。笔者并从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情景相间相融、物我合一等方面论述了艾青诗歌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艾青的诗歌创作,始终坚持形象思维的艺术法则,凭藉艺术想像的魔力,运用抽象寻求具体、具体升华为抽象、抽象与具象相契合的三种类型的构思,进行取材和立意,成功地处理了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与抽象、现实与理想、思想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形成艾青诗歌艺术的总体格局,亦为中国新诗艺术铺展了一条切实而开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李廷媚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艾青的诗歌,富有绘画美和音乐美。艾诗的绘画美,具体表现为构图简约,形象富有质感和意境创造的诗意美。以诗歌的内在旋律感动读者的心灵、注意表现音乐的流动美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艾诗音乐美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德宜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7-60
曹操诗歌蕴含着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并创造出阔大雄奇的意象,洋溢着高昂的格调,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旋律,表现出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6.
姚国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15-18
牛汉是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痛楚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大量表现历史的血泪、生命的痛楚、灵魂的抗争的诗篇而蜚声中国诗坛,在广大读者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被人们誉为"汗血诗人". 相似文献
7.
陈国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68-69,109
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崇高美的三个来源,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崇高美偏于社会领域,它主要来自诗人对人和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抒写,来自对崇高情志和崇高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林平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129-137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的崇高。这种崇高包孕在壮美图景的描绘、"凡俗"生活的展示、神性写作的坚守中,体现在对刚毅人格的阐扬、对不幸生命的悲悯、对永恒精神的仰望。 相似文献
9.
梁丽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994-996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还是艺术中,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和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客体的艰难搏击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和宽广胸怀。许浑是晚唐时期的主要诗人之一,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一起被称为"晚唐铮铮者",其诗歌在当时尤为杜牧、韦庄所推崇,陆游也称之为"晚唐之杰作",其诗歌饱含着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并创造出雄浑浩大的崇高意象,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旋律,表现出了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0.
雨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自从《尚书·尧典》第一次提出"诗言志"后,我国历代的进步诗人以此为座右铭,比较正确地处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赋诗陈志,或美或刺,或讽或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本质,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屈原到李杜、到白居易、到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 相似文献
11.
艾青诗歌的生命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忆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面对历史上的文本,如果尊重其原初意义,试图重建文本的历史语境,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把文本推向了历史的远处,把作者还给时间之河的彼岸,以致消失在当代读者的极目处。如果文本的确只有写作时代的意义,那么它会自动退出我们的阅读视野;如果文本仍为我们阅读,仍与我们构成对话状态,那么采取客观主义的态度显然违背有效的审美阅读原则。面对艾青早期诗歌,可以强烈感受到诗歌里那种穿透时间之幕的永恒魅力,倾听到对我们发出的交谈声音,它不是作为过去时代的见证物供后人瞻仰,而是自身裹挟着郁勃汹涌的生命之流,漫过时间堤岸,涌向我们,渴望对话,渴望重读。因而必须重建对话的现代语境,在承认先前所有解读有效性、合理性基础上采取一种新的阅读姿态,面向文本语言结构,又不弃绝写作语境和历史素材,以现代姿态 相似文献
12.
雨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21-24
艾青作为一个伟大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实践的同时,对诗歌美学也有深湛的研究,他对诗的审美特性、诗的内容和形式及诗与画的关系都有独到的不同于前人的见解,从而形成他比较完整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周义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艾青诗歌中的“粗俗”,还很少为论者指出。本文从“不入诗”的事物入诗、现代诗歌发展与“粗俗”、苦难比幸福更美三个方面,对艾青诗歌中的“粗俗”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8-32
艾青早期的狱中诗歌创作多采用"回忆与怀念"的抒情模式,并且喜用长句抒发和挖掘内心感悟与想象,既充满对西方都市文明的怀念与批判,又贯穿着对青少年流浪生活的回忆与无奈,这种矛盾情感的相互纠缠构成了艾青早期狱中诗歌的情感主调。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着对个人身份命运的思考,对艺术选择的探索,并且在迎战苦难的征途中寻求多种方式反抗以求得到精神解脱,这些探索成为支撑艾青意志的力量,也为他日后能够承受更大的苦难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5.
翟大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
1937年7月7月,中国的土地上燃起了神圣的抗日火焰,全国人民怀着敌忾同仇的决心投入对敌斗争的洪流,而站在斗争前列的作家中,诗人们尤为活跃,但就其影响之大来说,当首推艾青。绿原将这一时期的艾青誉为“那个时代的领唱歌手”,他说:“不论在延安还是在重庆、桂林,新诗同祖国、同人民共命运、共呼吸。人民需要诗,在寻找诗;诗需要人民,在表现人民。”“不能不令人想起当年的诗人艾青。那时,即使在最低沉的政治气压下,只要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他的新作,读者无不奔走相告:今天读到了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一口气念完了《火把》——我背得出《假如我是一只鸟》(即《我爱这土地》)——不,还是《向太阳》好……”绿原所说的上述诗篇,就是艾青抗战前期的一些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马德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著名的诗人艾青虽然被迫二十年没有歌唱,但是就他重返诗坛之后所发表的诗来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思想深邃,而且诗艺高超,仍然不愧是我国当代优秀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7.
柳小英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艾青是推动一代诗风的巨匠。半个多世纪来,诗人的诗魂依附在祖国多难的土地上,诗情进发于时代的奋进中。我们从诗人的作品中听到了历史的回声、人民的呼唤,感到了人类永不停息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获得一种深切的鼓舞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诗人歌唱他所生活的伟大而独特的时代,伟大而独特的时代也哺育着、铸造着、王成者属于它自己的伟大而独特的诗人。诗人向我们展示的是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他自己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积极易备、丰富美好的心灵世界。在艾青整个创作生涯中,有一种持续的诗歌精神,那就是:"植根于… 相似文献
18.
王彪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三十年代,灾难深重的岁月,青年诗人艾青从喧嚣的大都市,从阴暗的牢狱,从粗犷辽阔的北国,从山峦起伏的西南,吹响了他的芦笛。这笛声传遍长江南北,大河上下,振奋了古老的正在苏醒的土地,给那些被困乏和忧郁所压倒的人们以“生命的不羁与狂热的欲望”;给渴求着“给我以火,给我以火!”的广大国土以引爆的火种;给用宽阔的步伐进击着的兵士们以“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般的召唤……,每一个听到过他的歌唱的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艾青的诗里有一种为他所独有的力感。这力,有时如暴风骤 相似文献
19.
蔚志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3,(4)
崇高既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体现着一定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大真”、“大善”,它以客观存在的“强有力”与“不同凡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独具“非常”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0.
黄力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长期以来,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认识,总是在诗歌语言声音形式的音乐化类似上去认同,强调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等外在音乐性要素,闻一多先生就认为诗的音乐美主要是“音节的美”.这种理论往往导致将声调与意义相分离的倾向,而不能从声调与意义的关系中去发掘诗的深层的音乐形式的美.艾略特在谈到诗歌音乐性问题时认为:“‘音乐性的诗’是具有声调的音乐型式(musical pattern)以及构成诗的那些字所具有的深层意义的音乐形式,而这两种型式不能分离且合而为一的那种诗,假如你提出相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