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9-69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在对农村的主战场位置、老年人的需求状况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历时性地看,既有研究经历了从“资源匮乏”到“精神空缺”的老年需求定位转向,并基于客体本位视角提出文化公共品供给路径,但这种过于强调老年人的受众角色以及“物”的供给内容,忽视其精神需求实现于村庄主体间性的社会交往这一事实。伴随乡村社会转型,生产性交往、仪式性交往逐渐失去实质内容,而社会性交往因为“熟人社会”与“需求同质”双重条件支撑,被认为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主要实践类型。然而,以公共空间衰落、公共文化异化、公共组织无为和公共利益脱嵌为表征的村庄“去公共性”,致使老年人面向村庄的社会交往面临不少困顿。以迈向友好为取向,提出组织动员同辈群体与适老文娱活动、加强国家宣传下乡与村庄精英吸纳、重塑基层组织自主性与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土地确权模式和结平衡账机制四重路径,以促动社会交往所需的空间再造、文化亲和、组织有为和利益相关,推动“不分年龄、人人参与”的村庄社会交往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日新街道为了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建立了书画工作室、健康指导室、科普传播室、阅览室,在各社区办起了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设了书法、绘画、唱歌、舞蹈、吕剧、京剧、腰鼓、日语、英语、摄影等31个课堂。街道组建了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登山队、有氧健身操等老年文体健身组织79个,实现了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3.
许媛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71
随着我国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把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工作上,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家人,去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然而退休后,充足的时间会让退休人员们不知所措,导致他们产生空虚、孤独和寂寞等心理。虽然我国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东勃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7-11,60
借助精神现象学相关理论,考察当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可以发现,经历了剧烈社会转型的这一群体有着独特而复杂的精神特征与心理体验,主要表现为对生命意义的惶惑、对死亡临近的恐惧、应对心理情绪的调适危机等。从哲学视角解读老年人主体性的衰落、实践性的被遮蔽、社会性的沉寂以及历史性的消解等精神现象,研究由此产生的失落感、冷漠感、孤独感与保守性等心理情绪,有利于理解老年人的行为方式与真实需求,有助于深层次探索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一些老年人的实际健康状况,通过对他们健康转移过程的分析并结合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转移主要受到农村生活用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针对这四点,我们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可以通过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增加与农村老年人的情感联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意识;健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吸引高素质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等方式,帮助农村老年人减缓健康转移速度,打造更加健康幸福的老年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地区的空巢老年群体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需求,精神慰藉需求便是其中之一。空巢老人在精神和情绪上一旦陷入困境,便会长期陷入消极落寂的状态,这些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本文聚焦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研究,以郑州市万福社区为研究对象,发现城市社区中空巢老人面临着人际交往、情感支持、文化娱乐、自我实现等精神慰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空巢老人疏导消极情绪、缓解孤独感,使案主能够安享晚年生活,同时为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战老兵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之一。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层因素的影响,抗战老兵精神慰藉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X市G区12名抗战老兵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入访谈法、观察法,总结该区抗战老兵在精神慰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系统分析抗战老兵精神慰藉问题的成因。针对问题,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抗战老兵个体、家庭及朋辈、社区及社会层面提出社工介入的多元服务路径,以期改善抗战老兵精神慰藉服务,增强抗战老兵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8.
健康状况、社会保障与居家养老精神慰藉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日益提高。本文基于实证数据,描述了我国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保障中精神慰藉需求的基本情况,采用logit模型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精神慰藉需求的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经济水平较低、传统孝文化缺失等原因,导致目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精神赡养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了解现状的前提下,加强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骆海飞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8
置身现代社会,不少人丧失掉精神家园,正经历着精神危机。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找回属于我们的幸福安宁呢?慧能禅宗主张自性即是真佛,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公",皆能解脱成佛;与此同时,慧能禅宗认为万法空如相即,人与万物之存在皆如其本然,故能不分彼此,相处和谐。"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一旦众生识得自心、悟得自性,从此融空摄有、物我两忘,在自他俱泯、万物一体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回归"真我"。 相似文献
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5-47
"三农"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笔者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村镇银行的社会责任,提出秉承高效廉洁理念、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经营服务模式、强化风险防控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正红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5):15-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反映统一的理论,是我们研究精神生产的理论渊源;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体现在精神生产本身具有实践的内涵、内在结构、基本形式、特点和功能,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7-50
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年人群体的权益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老年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要于物质层面需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但目前我国的相关支持系统建设还不完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要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就要从家庭、社区、组织、国家等层面进行改进,进而形成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方曙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2):177-184
农村失独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晚年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处于生活、社会关系、社会融入等全方位的身心困境中。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失独老人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影响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供给各主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中心的“六社联动”的失独老人多元社会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对农村老人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两类,对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健康变量的情况下,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农村老人健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构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通过影响农村老人的身体活动和积极心态进而影响老人的健康评价;积极心态在社会资本影响老人健康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大于身体活动。为充分发挥社会资本这一非制度性因素对老人健康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提升农村老人社会资本的积累,注重农村地区信任、互惠和互助等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的研究包括了乡村文化载体与乡村文化价值两个层面。乡村文化载体呈现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嵌入”而乡土文化不断“退场”的过程,乡村文化价值呈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衰退”与现代文化价值的“新生”。两个层面的嬗变表征了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过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应对乡村公共文化载体治理与乡村文化价值功能做出反思,不仅要寻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土文化的“接点治理”,而且应推动传统乡村文化价值与现代乡村文化价值的“双向涵化”。为了保证这一路径的实施,应着力提升基层治理和“社区营造”能力,并真正确立起农民和农村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48-53
人生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觉醒。现实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昏睡和梦境当中。这里的睡梦不是指晚上躺在床上的睡梦,而是指人对身心内外的境况及其真相不觉察的生活状态,这事实上也是造成各种身心疾病和人生不幸的重要根源。觉醒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彻底醒来,认识真相,活出真我,类似于传统文化所讲的开悟、明心见性或超凡入圣。觉醒是一个通往心灵宝藏的漫长旅途,而觉察就是这个旅程的开始。更深入的觉察就是观心、正念、活在当下等,这乃是传统文化中各种修行修心方法的核心,也是到达觉醒目标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养老安全感是老年人安全感中非常重要的维度,与健康老龄化、晚年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面临着多种风险。基于调研数据,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现状堪忧;进一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来源四维度中,经济支持来源以家庭支持为主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安全感显著强于以社会力量支持为主的农村老年人,且该结果非常稳健;社会保障二维度中养老保险显著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但并不稳健。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潘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28-14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购买养老项目扶持乡村公共服务,深化多主体协作,构建乡村养老联合体。依据供给主体不同,乡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分三类:“互联网+”公司主导的社区居家助老项目、医疗养护机构主导的家庭养老床位项目和社区治理面向的老年社工项目。借鉴网格治理理论,比较不同属性的供给主体在服务规划、服务体验和服务成效上的差异性,揭示项目制下主体分治产生异化的微观过程。目前此三者的服务供给面临三种困境:盈利组织服务低质化,混合型组织服务目标偏离,非盈利组织行政吸附、服务碎片化,最终三者走向服务“疏离化”和人员“内卷化”,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边界模糊和各分治主体自主协调困难。建议根据生命周期,构建以家庭需求为本的协同机制,理清各主体彼此义务并创新流程,在新层面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重塑多主体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