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将意识形态研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话语幕后,从认知层面解构或重构话语生产者如何通过操纵话语受众的概念化认知来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合法化的过程,是认知语言学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践。话语是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作为话语的构成,话语中的概念化表征方式如隐喻、转喻、注意、构式及观察者的主体性处置承载了话语中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而表现出同话语意识形态的连贯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官场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官场话语生态位的生物-逻辑环境、社会-逻辑环境、精神-逻辑环境因此成为动态语言研究的必有要素和重要动因。借鉴生态语言学考察当代中国的官场话语,可以构建官场话语生态位的框架体系,以此来解释官场话语接受中的独特话语现象,从而发展领域语研究的新面向,探索话语分析论域中生态语言学视角研究方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微博话语分析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微博话语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从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对新浪微博话语从信息性、情感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博话语具有独特的信息性、丰富的情感性和广泛的社会共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课程语类是F.Christie以B.Bernstein的教学话语理论为基础,利用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语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概念,其分析模式从社会的角度观照教育和教学领域,彰显了话语分析中语言建构现实、建构经验、建构意识的研究角度.文章对此进行介绍并对英语专业课程“综合英语”从课程语类的角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60年来.话语分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话语分析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需要人们对其以前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述.对话语分析研究的评述不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角度进行.今后,话语分析研究可以从话语分析的哲学转向、心理学转向及整合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语言、文化、社会、语境和认知的不同观点,比较了国外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和社会学路径,讨论当代话语分析的主题,即多模态话语、多声话语、语篇和语境、跨文化分析,最后探索话语分析在帮助应用语言学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话语分析模式主要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然而,这样的模式缺乏对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探究。从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界定、话语行为中认知发生机制、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挖掘方法三个方面来看,认知语言学将会成为话语分析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个纯理功能假说中,人际功能侧重反映和描述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即那些用来建构话语互动中的社会角色和话语角色的语法资源。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马丁及其同事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模式"这一研究范式,旨在描述话语互动中的价值判断和评价的语言资源。评价模式根植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其核心概念是系统,其中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评价模式的提出无疑推动了人们对语言中评价意义的认识和描写,也推动了话语分析这一研究范式的发展。由于该模式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和语言的复杂性,该模式在应用于具体的话语分析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存在也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分析话语表征和概念表征的框架,认知理论和概念可以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本文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的可行性,介绍了相关认知概念及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为从更多认知视角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