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政治学的分析路径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最高政治权威。中国共产党创造最高政治权威过程的根本是将中国广大民众凝聚成作为整体政治力量的人民,进而以人民作为最高政治权威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政治大一统。党的领导要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仅必须以制度体系来保证党的领导落到实处,而且必须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并对各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纵向分析,描述了发展观在中国的探索、形成、完善和深化的历史进程,旨在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观上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思想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由"均衡发展型"、"非均衡发展型"到"可持续发展型"和"科学发展型".这一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经过实践检验后,统筹兼顾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是一个形成、发展、创新与完善的演进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完善,表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思想为研究中心,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法治思想的历史演进:从"人民正义"、"民主法制"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安全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成功的经验和挫折教训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关系事关党的执政安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具有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双重含义;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建理论与战略实现了价值取向和现实取向的统一,这将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改善执政环境,扩大执政资源,确保执政安全。  相似文献   

7.
从建国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没能形成经常化和制度化,致使这几十年的探索历经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并从肃清封建遗毒出发对制度建设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制度改革的精神上进行制度创新,胡锦涛则在吸纳继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从零散到系统,从雏形到定型,从初步到成熟,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却日渐理性科学的发展之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党的宪法理念的先进与否对我国宪法的创制和实施以及民主宪政建设的进程至关重要。党的宪法理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相伴而生,并因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其每次更新都折射出党在不同的时期对宪法本质及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内蕴科学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永恒课题。从理论维度看,党从经典作家的学术旨趣中总结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原则,吸收了其中关于党的全面领导、党的政治权威、党的政治纲领、党的团结统一等真理性观点;从历史维度看,党的政治建设的百年航程经历了启航与初探、前行与偏航,纠偏与调整、行稳与破浪四个阶段,在砥砺奋进中实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从现实维度看,党的政治建设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持续发挥着问题破解、固本增效、方向校准、行稳聚力的实践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注重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承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政治建党思想始终贯穿于建党百年历程中的“不变”与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具体内容、方法路径中蕴含的“变”之间的矛盾运动当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历史的发展演变。这一历史逻辑要求当前要确立不靠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的管党治党新思路,正确认识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要坚决围绕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来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核心内容,要突出党的政治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夯实政治信仰和政治生态两个基础,抓好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制度体系三个环节,强化党的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关系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百年演进,经历了探索与形成阶段、丰富与发展阶段、恢复与完善阶段、拓展与深化阶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3.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理论,探索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百年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2)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3)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统一是文化繁荣的客观条件;4)坚持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是文化进步的价值导向。这些基本经验是新时代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关系被强制性纳入到西方支配的不平等条约贸易体系中,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性的集中体现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主张独立自主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积极组织动员人民参加各种收回关税利权的游行、示威、罢工等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外贸易被纳入到根据地政权建设之中,一方面对国民政府统治下消极关税政策给予批判,一方面在根据地努力探索贸易自主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除继续开展收回利权斗争之外,出台了一系列对外贸易统制政策,抵制日本贸易走私和倾销,对外贸易成为对日战争的斗争策略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探讨和制定主要是以未来国家建设为着力点,探索和制定有利于人民的对外贸易政策,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也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段先峰队性质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只有能够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进行胜利斗争的政治力量,才有资格充当中国的领导者,只有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才能够把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解放的斗争引向胜利,从而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开辟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坚持是中国人民作出的选择;为了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并切实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就一直在探索领导体制的科学建构。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沿袭继承了一元化领导体制,后因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体制得到了强化,文革中,则是极度集权的领导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领导体制的科学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得整个领导体制呈现法制化、制度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所倡导和创新的人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追溯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建国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没能形成经常化和制度化,致使这几十年的探索历经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并从肃清封建遗毒出发对制度建设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制度改革的精神上进行制度创新,胡锦涛则在吸纳继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从零散到系统,从雏形到定型,从初步到成熟,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却日渐理性科学的发展之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20.
"舆论导向"思想是近二十年来党的新闻工作的指导理论.随着社会历史条件、执政党治国方略的变化,这一思想体系也在动态性地发展之中.有必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时空脉络中梳理这一思想的演进轨迹,明确其内涵拓展变化的特征与实质.演进的实质是"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的理论扬弃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铸舆论导向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不断走向开放,在与时俱进中不断突破其原有理论的不适应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