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日本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以及兰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思想中的"日本优越论"取向.从江户初期开始,江户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水土""日本文化"三个层面论证了日本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性,渐进式地清除了中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这意味着,江户思想中的"形而下"取向绝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哲学性的思考,更凸显出日本思想的自我主体性,客观上加速了日本自身思想文化的觉醒,由此折射出江户思想的"日本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儒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传入日本大约在距今1500年前。儒学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如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发展的高峰期。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幕府大力提倡儒学,从而形成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义学派等各种不同的派别。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物理小识》东传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知识界的广泛重视和推崇,对当时日本的洋学主流——兰学学派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物理小识》所主张的自然科学观、经验实证研究法促成了兰学"条理思想"的成型和"实学"认知论的发展;而文中有关"宇宙""真理""矛盾""石油""望远镜""体质"等新式科技词汇的日译也为日本近代学术用语的生成与建构打下了基础。兰学学派对《物理小识》的引用、模仿和阐发,表明了中国曾是日本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近代科技的重要窗口,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江户时期,荷兰成为唯一与日本交往的西方国家,进而荷兰成为西方文化传进日本的通道,其中以医学最为瞩目.西方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使得日本"兰学"兴起,并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科学基础.这一时期,医学主要通过荷兰商馆医生口述、江户参府、日本翻译西方书籍、开办西医学塾等方式传播.  相似文献   

5.
《天义》是辛亥革命前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中的主要派别之一"天义派"的机关报刊,"天义派"是早期经由日本传播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渠道.《天义》记录了辛亥革命前经由日本传播到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全貌,它倡导"人类平等""废除政府""妇女解放""暗杀异己"等主张.通过剖析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想内核,厘清《天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探究中国无政府主义与日本无政府主义之间的理论和实践联系,拟在尝试论证日本路径对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绘画从飞鸟时代到江户时代历经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 ,此期间的绘画从发生到发展一直都在学习中国的文化。日本各时代的绘画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日本歌舞伎是日本传统芸能的集大成,它既继承了日本传统芸能,也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是在江户时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之下的日本民族创造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江户时代的汉诗是日本“汉学”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对这一时期日本汉诗的评价,日本经历了从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和臭”到树立中日相对化的“和习”的评价坐标的变迁.然而“和臭”与“和习”仍旧是以中国/日本或者外部/内部的二元对立为基准的评价方式,而取而代之的突出日本自身优越性的“和秀”观念,不仅意味着日本自身的“文化自觉”,也代表着日本文学中一种新的评价基准的树立.只有重新审视江户时代日本文人创作的汉诗以及当时日本文人的文学评论复现日本文学中中日文化融合的现象,才能理清日本文人对日本汉诗乃至整个汉学的评价观念的历史演变,昭示江户时代日本“汉学”逐渐脱离中国文化影响,走向文化自觉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9.
日本科举制的兴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日本积极模仿唐朝的科举制,选择性地施行了考试选拔的贡举制,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体制。但是,随着贡举制的贵族化与高等教育的私家化,贡举制也蜕化为一种"科名世袭制",逐渐走向消亡。到了日本封建体制趋于成熟的江户时代,日本没有施行大量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而是提出倡导学问、普及教育、推动出版的文教政策,从而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打下了一个连续性的思想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中国儒学的对比,着重分析了日本儒学的多元包容性、道德观念及其认识论对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家”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了中日两国"家"概念在姓名体制、血缘关系和家业继承等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地评述了中国儒学东传日本后产生的变异,指出其在推动日本"家"文化的形成以及在日本社会结构方式、家业继承和"忠孝"观念的形成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制定了"在大学中的培养"和"教师资格证颁发的开放制"两大原则,旨在谋求教师的量的确保和质的水准提升.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出现了"从学习中的逃跑"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教师实践性应对能力和在对两大原则反省的基础上,日本在大学中进行了以教育现场中的体验与反思为基调的教师教课课程改革,并对进行教师培养的大学提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质量保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冲绳方言与"冲绳日语"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冲绳方言是日语中主要的方言之一。不同于日本本土方言,冲绳方言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冲绳,方言与日语标准语并存。但在日本推行的标准语教育的背景下,冲绳方言被不断地同化,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冲绳日语”。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文学思潮观形成于对欧洲文学思潮的译介,厨川白村最早进行欧洲文学思潮史的系统研究并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潮观,成了后来日、中研究者仿效的主要范例。受厨川白村影响,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一文,是中国人研究欧洲文学思潮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以及文学研究会均受到日本影响。中国的艺术思潮研究走了一条与日本近似而且联系紧密的道路,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依赖于“日本桥”的中介。  相似文献   

15.
通过系统解读《记纪》神话,可知其中的小竹、竹林、竹笋以及箕、梳、笼、箭、箸、竹秆、竹刀等竹文化意象是上古日本竹文化在神话文学中的折射和形象表述,反映了上古时期日本竹文化的历史悠久、灵力巫术、种类丰富、内涵深刻等特征,隐含着上古时期隼人族等土著民族遭受欺凌压迫的历史秘密.  相似文献   

16.
“普通国家化”是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变化的主题。“普通国家”的深层内核是对“自主性”、“平等化”与“大国化”的追求。这一战略目标与目标实现手段的确定深受对等级制度的追求、集团主义文化意识与危机意识等日本文化特点的影响。对日本“普通国家化”前景的预测必须考虑日本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而日本右翼势力却一直竭力否认日军当年惨绝人寰的暴行,公开叫嚷“南京大屠杀是无稽之谈”。日本政府为表彰当年上海派遣军的“功绩”而颁发的“征支纪念”币的发现,是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经过日本朝野上下多年的论争,终于在冷战结束后趋势明朗化,日本政要小泽一郎在<日本改造计划>中所提出的"正常国家"脱颖而出,日本"正常国家"定位及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观念为21世纪初的日本外交、安全战略调整规定了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的“随着”一词从语义和语法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语义扩展机制。“随着”主要表现跟随义、任凭义、依据义、方式义、同时义、条件义六个义项。跟随义是原型义,具有服从性、同时性、动作性三个基本语义特征,其他义项由原型义扩展而来,每个语义项都具备了原型义的一个或两个语义特征。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动词性削弱,介词性逐渐加强,出现了新的义项——关联性。相对于中文“随着”的六个义项,日语则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这六个义项。分析表明,中文“随着”的语义有较大的笼统性和模糊性,相对而言,日语的表述则有根据具体事物和不同语境细化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