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元代朵思麻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和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及在中央政府中管辖它们的机构宣政院,自从韩儒林先生《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一文发表以来,近四十年间,学术界已经做过许多的研究。不过,由于藏族地区地域的广大,各地社会历史和宗教状况存在相当的差异,元代史料中对藏族地区各地的状况又缺乏系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清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行政管理的加强,藏族与汉族和其他各兄弟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来,都更加频繁和密切,满汉官兵和不少文人学士,不断进入藏族生活地区。藏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丰富了文人学士的想象,并为之提供了丰富多采的创作素材。歌咏藏族生活的篇章(我称之为“咏藏诗”)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我国西部藏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祖国内地的政治联系、经济文化交流长足发展的时期。它上承元代开始的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的直接统辖,下启清代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行政体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对这一地区的社会进程发生过深远影响。明政府在藏地建西番诸卫所,设置乌思藏、尕甘行都指挥使司及各宣慰司、招讨司、长官司,扶植佛教,册封各级僧人,确立朝贡、制度和差发赋役,开展茶马贸易,其后果不止是魏源所说的“终明世元西番患”。(《圣武记》卷5),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藏地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增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王朝国家、地方政府与各地土司利用土司制度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称为“三位一体”的土司制度治理。明清政府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的举措有三:中央政府规定土司官秩;中央政府颁布土司承袭法规;中央政府管控土司权力。地方政府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的举措有四:落实土司制度治理的规章和决策;提出土司地区制度治理的对策建议;协调王朝国家与土司地区社会关系;更替土司地区基层社会权力。各地土司对其辖区治理举措有二:土司机构保持正常运行,执行国家的成文制度;土司族内统治阶层等协同运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土司制度治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土司制度的研究,而且对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元代吐蕃驿站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在吐蕃建立驿站制度,是元王朝加强对吐蕃地方的统治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极其重要。元朝中央政府在吐蕃建立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驿站,对加强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无疑起了颇为显著的作用。一元朝中央政府实现对吐蕃地区的统辖,即结束了吐蕃地区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自从九世纪末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在奴隶大起义中瓦解,形成了各地方势力的割据,长期分裂和互相斗争,佛教亦与地方势力结合,教派林立,严重地阻碍着藏族社会的发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本质上是国家对各地土司和土司地区民众进行治理的制度,土司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诠释。在“制度治理”语境下,元明清土司制度遵循制度建构——制度改革——制度运行——制度效益等一整套制度逻辑,并始终遵循这个制度逻辑和理路渐次展开,为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丰富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元明清中央政府土司制度治理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教等五个方面着力,以此充分显现国家治理能力。从土司制度治理的实际情况看,渐次从元明两朝的“因俗而治”逐递向清代“依法而治”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王朝国家制度治理的必然。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虽然在不断丰富完善、充实优化,对土司及土司地区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尚未达到土司制度治理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土司制度并不是什么先进制度,最终不得不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流官治理土司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悄然进入了"治理时代",并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和政策创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无疑应该成为我国中央政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是一种重新改变各民族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如何应对城市中日益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治理问题。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城镇规划要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良性互动,使民族地区的城镇继续保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成飞 《西藏研究》2022,(2):33-41
雍正朝对康巴地区东部的治理在康熙和乾隆两朝之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雍正帝以“必属内地”和消除青海蒙古对康巴地区长时间影响为思路,维护川藏道畅通及区域稳定,以常规驻军代替临时派驻的新思路,以完善康巴地区东部行政建置等新措施,实现了清中央政府对康巴地区东部更加有效的直接治理,奠定了清朝治藏战略以康巴地区东部为依托的新模式,使康巴地区东部成为连接中央王朝与青藏高原的关键地缘纽带。  相似文献   

9.
四川藏族地区土司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四川藏族地区在元、明、清时期曾比较普遍地设置了土司,清代以后尽管多次推行“改土归流”,而多数土司却未能废掉,成为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保存土司较多的地区。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材料,对四川藏族地区土司的设置,封建王朝和诸土司的关系、土司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作一个粗浅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比较全面、基本可靠地反映青海藏族人口的文献记载始于清王朝雍正三年,即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定之后,青海藏族完全纳入清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之时。然而,当时青海藏族居地辽阔,归辖不一,族口之载,零乱错讹。鉴于今日研史修志者不便利用,故撰文考察,以明详实。 一、沿革与分布 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藏族,在雍正三年被分别划定在四大地块内,历史文献称之为“西宁番族”,“河南番族”、“塞外贡马番族”和“郭罗克番族”。  相似文献   

11.
德吉草  切排 《中国藏学》2023,(1):119-125+217
历史上的藏族千百户制度是朝廷对青海藏族部落头目委以官职而形成的一种基层管理系统,它的性质与士司制度的相同,主要在藏族牧业区实施。千百户制度在青海藏族地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边政策以及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千百户组织是千百户制度的载体,为该制度提供了发生相互关系的结构,将不同地位、角色和利益的个体联合起来,维持了秩序,且形成了更有成效的整体。千百户组织作为藏族社会的组成部分,在青海藏族的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千百户制度被废除。文章对青海藏族千百户的形成过程、组织结构与权力变迁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啸 《西藏研究》2008,108(2):15-26
文章运用政治互动的概念与模式,对明代中央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的状态重新进行剖析与解释,认为明朝与蒙古之间形成了武力对抗的互动模式,与藏区形成了政治招抚的互动模式,并对这些模式产生的背景、双方的动因、互动的内容进行了探究,尤其注意蒙古和西藏方面对中央政府治理蒙藏政策的反应与回应,以期探查相关政策实施的效果,探索和总结明代治理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成败与得失.  相似文献   

13.
公元13世纪,西藏已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元17~18世纪,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掌权时期,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全面行使了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力.西藏地方事实上是一个行省.西藏地方政府完全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本文试图就清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政策进行探索,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事实说明西藏地方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清朝中央治理西藏地方政策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派遣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事务,是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年间对大小金川土司的用兵结束后,为了加强对康藏及川西藏族的统治,乾隆帝特设成都将军,统辖八旗和绿营,治理川边。成都将军在维护川西藏族地区的稳定、保持川藏大道的畅通、巩固西南边疆的安全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16.
马啸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2):133-138
清代前期对蒙藏民族地区的成功施治,堪称历代中央政府处理这一地区政治统辖关系的典范,素为后人所称道,也为研究者所重视。20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成果主要体现在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具体措施、管理机构、统治效果等各个层面。对之进行必要的总结,尤其进行以治理西北蒙藏地区为重点的梳理与评析,指出不足,不仅从整体上对于深化治理蒙藏地区的研究十分必要,也对西北民族史、边疆史、区域史的研究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安多地区是藏族传统的三大区之一,区域位置重要,南邻西藏,北联蒙古,东通中原,西靠新疆,是各族文化交流的战略要道,也是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战略前沿要地。安多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在历史上也从未形成过统一的行政区划。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安多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位于我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安多处于汉藏文化的交汇地带,除藏族外,还有汉、回、蒙古、土、撒拉、东乡、保安及羌等民族在该区域聚居繁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基于历史的和现实等多种因素,各民族在此创  相似文献   

18.
藏式佛塔,是指藏传佛教体系中一种独具特色的佛塔形式。长期以来,由于藏传佛教信徒以造塔作为一种修德积福的途径,无论僧俗都热衷于建造佛塔。藏族地区遂成为当今世界拥有佛塔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藏族地区,随处可见大小不等、形制各异的佛塔,  相似文献   

19.
原西藏地方政权对墨脱及其以南地区的统辖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脱及其以南地区过去是我国珞巴族和门巴族的重要聚居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珞巴族先民就与藏族先民有着紧密的联系。珞巴族居住的珞瑜地区(包括墨脱)很早就为原我国西藏地方政权统辖和治理。  相似文献   

20.
明朝前期中央治藏措施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方从有历史记载 ,特别是吐蕃王朝建立以来 ,与内地之间往来关系相当密切。 12 47年 ,蒙古汗国阔端王与萨迦派萨班“凉州会谈”后 ,西藏地方正式归入元朝版图 ,中央王朝开始经略西藏。明朝建立后 ,就接替元王朝 ,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明朝治理西藏的措施是对元朝治理措施的继承、变易与发展 ,其基本政策是在明初确立起来的。这些政策除对西藏外 ,对其他藏族地区同样适用。如洪武朝在藏地① 设卫建制 ,永乐朝定封王纳贡制 ,两朝先后建立与完善茶马互市制 ,为有明一代的治藏措施奠定了基调 ,几未更移。本文试谈这些问题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