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朝时期,现实太多的灾难决定汉地诗文容摄功德、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小说对称观世音名以得救思想、僧尼传对佛经功德都表现出强烈偏好;汉地发达之实用—经验理性决定容摄称观世音名以得救思想显现较高艺术性之文章比较多,决定容摄其他佛经内容显现较高艺术性之诗文少。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东晋时期,佛教兴盛,现实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诗文比较多地容摄功德及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决定了汉地诗文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决定了赞体对佛经中佛、菩萨言行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佛教的传播的范围不很大,决定了容摄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汉地诗文不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本土文学对佛经空义的容摄篇数多、力度大,空义部分地支配了本土文学的思想、情感、情节、语言等,艺术性高低不等,基本上是积极的;此容摄在唐代发展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4.
东晋时期,大量佛经出现了汉译本,佛经对汉地本土文化的浸润加强。作为东晋高僧,支遁的诗文不仅在题材层面容摄了佛与菩萨之行事等,对佛经诸法空、禅定思想的容摄更已深入到核心的主题层面,其五言赞则容摄了汉译佛经赞的五言形式,显示出汉地本土诗文容摄佛经初期阶段的特征。支遁诗文容摄佛经有力地开拓了汉地本土诗文容摄佛经的道路,确立了后世汉地本土诗文容摄佛经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萧梁是南朝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梁武帝、沈约、王僧孺、粱武帝子简文帝萧纲等人诗文均受到汉译佛经比较大的影响,粱武帝尤具代表性.梁武帝各体诗文受汉译佛经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共通性,或以佛经教义作为行文的思想基础,或依据佛经内容述说,而受影响的轻重程度并不完全等同,其部分诗、论、序受佛经影响,已偏离了汉地各自体裁的根本特征,愿文更完全是以佛经为存在基础.梁武帝及其同时代人诗文吸收佛经尚处在刚刚开始消化的不成熟阶段,但为唐及以后汉地诗文吸收佛经的成熟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相似文献   

6.
文章重点探讨佛经英译过程中的翻译标准,名词和术语翻译,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在佛经英译中的反映及英汉佛经翻译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汉译佛经长篇故事情节链很长,出自虚构,唐前已有一些在汉地流行;这类故事在唐前纯汉地诗文中几乎没有,而初唐小说《游仙窟》突然叙述了这类故事,则《游仙窟》这类故事的出现受到了汉译佛经同类故事的影响。盛唐及其后,汉译佛经中的这类故事在汉地已流行了很长时间,汉地人叙述同类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可以说,汉译佛经长篇故事对唐代叙事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围绕权力和翻译的关系探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并试图证实这一论点:唐朝的佛经汉译表明翻译活动,特别是宗教文本的翻译,在翻译政策、译者和翻译策略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通过揭示翻译文本生成中的操纵机制和政治动因,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特别是宗教文本翻译的本质.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交际活动.而是权力控制下源语和译语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隋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前汉译佛经语言含较多的口语成分,是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典型代表,在所调查的941部隋前汉译佛经中,可提取出224个复音连词,它们基本上反映了中古时期汉语复音连词的大致面貌。在这些复音连词中,有186个双音节连词、31个三音节连词及7个四音节连词。据对照,这224个复音连词有约四成是《汉语大词典》所未收的。根据通行做法,以逻辑关系为标准,可将这224个复音连词分为两大类、十小类。这些连词的内部构成颇为复杂,而其通类现象也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从佛教的语言观念与译经的特殊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译佛经中白话与文言因素并存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白话,既有佛教传统语言现的原因,更受制于早期主译僧人的汉语水平,汉译佛经中的文言因素.则来源于担任笔受及润文的中土文人.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译佛经叙事中,叙述者为了使受众能更好地皈依佛教,在使用顺叙之外,多采用预叙、插叙、倒叙等其他打破时间的矢量流程的叙事时序,形成了佛经叙事变幻多姿的叙事特色。这些手段的运用,强化了佛经叙事的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相似文献   

13.
中古律部汉译佛经故事性强,记录了大量的俗语词,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语言材料。今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对、■、哯、■、捻、■、僦赁、湄、汪水等八个俗语词略作考释,以期对汉语词汇研究、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及汉译佛经的阅读与校理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诠释了"臭秽"一词的意义, 重点探讨了该词在汉译佛经中的特定含义及其语源, 纠正了个别辞书释义的错误, 并结合中土文献补充了辞书漏收的义项.  相似文献   

16.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一种显层的影响,而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影响层面,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影响.其虚构叙事本质对中国小说叙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一种显层的影响,而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影响层面,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影响。其虚构叙事本质对中国小说叙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反复仇"书写,未见关注,其在不排除功利性的同时,透露出人性本真"无缘无故的爱",非常可贵。初探明清小说"反复仇"书写,须考索外来宗教文学源流,厘清这一复仇主题分支基本脉络,确当定位,总结其反主流文化、文化批判价值才能较为全面客观,意义重大。反复仇思想分先秦、汉魏六朝、唐代、宋元、明清五阶段。中古汉译佛经主张"果报""业报"、戒杀,倡扬不复仇会得好报,好处随之而来,迎合并强化了中土反复仇思想实用取向;明清小说多状写对妖怪"宜囚不宜杀",消解除恶务尽的简单化诛仇理念,接受了佛教转世轮回观念,有时可遏止个体仇怨动机结聚生成。明清小说以世俗化、日常化经验消解复仇,原因有三:一是对复仇文化积累的反思;二是佛教因果轮回观念同中国主流文化融汇,一定程度上必与"实用理性"冲突,构成对个人家族有利的释仇解怨伦理;三是反复仇观念已渗透到华夏之邦固有的务实释怨传统中。于是释仇解怨之上加有更高一层的"忠义"伦理范畴,理性地以个体自我牺牲来化解仇怨,富人避免与穷人结仇,及时释仇以中止无休止循环报应,不可轻易复仇而不顾代价,宽恕过失害己者,等等。反复仇文本叙事印证并增拓了佛经故事的文化内蕴,将果报宣传转...  相似文献   

20.
东汉汉译佛经是口语化程度较高的翻译作品,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东汉汉译佛经中大量使用的代词进行梳理,并对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录代词方面的疏收、书证晚收的情况进行补充,以期弥补在收词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