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疾病比较特殊的一点在于:治疗期短但康复期长。这意味着患者离开医疗系统之后,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恢复各项功能、重新融入社会。笔者认为,对于离开了医院“庇护”的精神康复病人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排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康复进程。而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旨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恢复、发展其自身功能的科学的助人者,其拥有的资源整合者、教育倡导者等多重角色可以帮助精神病患康复群体实现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2.
职业康复     
《中国社会导刊》2012,(31):F0002-F0002
10月26日,北京回龙观医院职业康复工厂内,一名精神康复者正在工作。 作为北京市市级层面的精神疾病患者职业康复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在该中心内设有流动图书馆、小卖部、职业康复工厂、职业康复农疗基地和社区职业康复工疗站5个工作环境。其中,职业康复工厂依托北京市卫生局洗涤中心的环境和技术优势,为患者提供分拣、熨烫、缝补、整理被服的工作;农疗基地为患者提供以种植为主的康复训练项目,从而帮助患者从职业康复项目中受益,使其工作技能和社会功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3.
2012年,我来到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为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提供服务和支持.在这两年与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无奈.因为患病,许多家庭支离破碎、经济困难;因为患病,许多家庭饱受折磨,受尽白眼;因为患病,他们犹如被命运之神抛弃,陷入绝望的泥潭……  相似文献   

4.
我在长沙心翼会所工作,这是一家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机构,帮助那些曾患精神疾病的人们走出困境,重返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里仿效现代办公室工作,精神病患者以会员的身份加入会所,与会所职员平等地并肩管理会所的日常运作。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10月10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贵刊以精神康复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我作为一名精神康复领域的医务社工,在此也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有关病耻感.鉴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如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退化、接触被动等特点,医务社工自然会非常热情地去"主动帮助",但这有时却会弄巧成拙,加重康复者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6.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3‰增长到现在的4‰.据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重度精神病患者约1600万人,许多重度精神病患者都面临着精神残疾和病耻感的双重挑战.记者近日在广州市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广州在册的精神病患者超过了8万人.1998年,为满足广州市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需要,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与香港利民会共同筹划成立了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以下简称利康).该中心以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为精神病患者及家属提供以社区为本的服务,弥补了广州市精神病防治与康复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严格说,《精神病自诊手册》是一本医学类书籍,但笔者更愿意将它做为“社科读物”推荐给大家,特别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因为该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病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化解由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创造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良好氛围大有益处。有专家提出:中国已悄然进入“精神病疾患年代”,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这一论断并非危言耸听。据国家卫生部及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50年代,中国精神病患者率为2.7‰,而目前中国重性精神病患者率则为13.4‰,病人总数为1600万,其中精神分裂症高居首位为600万,并且新病人每年至少以10万人的速度增加;强迫症等轻性精神病患者率,据北京地区调查显示为35.18‰;5%的国人患有不同的精神疾病。就绝对数字而言,称中国为精神疾病患者大国恐不为过。精神疾病的大量存在及上升趋势,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引发的社会问题怵目惊心。北方  相似文献   

9.
管理人语     
《公关世界》2009,(12):7-7
中国式管理重视树状的组织精神.根部吸收水份,源源不断供应树干;树干也毫不保留地让枝叶予取予求。这种我支持你,你放手去做的精神,符合中国人“你办事,我放心”的心理需求。——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相似文献   

11.
数字     
1600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相似文献   

12.
传统自杀学大体有两个基本模式:社会学的与精神医学的。依照涂尔干确立的基本框架,社会学家往往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理解自杀率的增加,精神医学家则喜欢从抑郁症的角度谈论自杀。但对于当代中国的自杀现象,这两个基本模式都不适用。在自杀率比较高的地方,我们看不到社会整合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自杀者并没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人们既不会从社会整合的角度,也不会从抑郁症的角度来理解自杀。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首先要超越上述两个模式,从问题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13.
岳晓东 《中外书摘》2007,(11):88-88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躯体疾病在受到控制,可精神疾病却越来越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介绍,当今世界上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性障碍,其中精神抑郁症列第五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的养老体系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支持作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前者主要是指由国家和政府提供或干预的社会保障支持,后者主要指由亲属、邻居、朋友等构成的初级群体对老年人提供的经济、照料、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目前的正式支持作用还正在发展与进一步完善,家庭成员等对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女性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王献竹 《职业》2016,(27):116-1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本文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及途径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精神残疾人多生活困难,构成社会最为弱势的群体。本文采用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精神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进行专门考察。研究发现,精神残疾群体的主要需求包括治疗、基本生活支持、康复、长期照护与监管以及社会参与。对此,我国政府已通过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予以回应,基本满足了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与治疗需求,但还存在社区康复服务匮乏、替代性照护服务供给不足、就学、就业难等问题。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权虽得到较好保障,但是对其发展权和参与权依然关注不足。原因在于当前精神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三个不平衡: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发展的不平衡,医疗服务与社会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卫健、民政、残联不同部门能力与投入的不平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未来政策的完善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重要讲话中,概括了文化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那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导引,它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在当代具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于蕾 《现代交际》2022,(11):115-120+124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彰显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价值追求。为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学术期刊应从增强思想引领力、设置学术研究议程、新兴技术赋能、助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特色化”建设等方面着手,让中国学术走出去,传开来。  相似文献   

19.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延安精神给广大军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发挥,需从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事业的发展原则及文化精神的内生凝聚力出发,确保其运作过程的张力与连贯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洞察现实的认识功能、精神滋养的培育功能及和合共生的交流功能是驱动文化价值发挥的本质动因;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文化价值发挥的现实依托即文化事业的建设原则;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树立,是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民心、聚国魂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