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是对英法式的启蒙理性意义上的自由与康德实践伦理意义上的自由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认为自由与伦理的最高形态是实现现实与理性的和谐,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的发展,为此创造了现实的基础,但要使现代劳动分工体系真正地达到其理性的作用,国家的总体调控地位就非常重要,黑格尔认为这是走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前提,而自由时间的获取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人工智能时代,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主要是源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人类劳动的解放:使劳动复归到“自由生命”;加快旧式分工的消灭,使人的劳动自主性与选择性增加;最大可能地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支配时间,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也进一步地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人占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促使对机器机械的否定,给人以人文关怀;促使主体对自身的否定,促成终身学习;促进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促成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是贯穿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在现代社会的双重展开催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所催生的现代分工使个人越来越成为机器的附庸,思想启蒙所唤起的人本精神则使个人自由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的目标.如何实现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成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反思和重建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秉承这一问题,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生产力、劳动异化和阶级斗争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无产阶级运动来消灭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建立生产力高度发展与职业选择高度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涂尔干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团结、社会失范和社会道德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普遍社会道德来克服社会失范,建立个人主义与社会整合相结合的有机团结社会;韦伯则把劳动分工与理性化、祛魅和工具理性支配对接在一起,通过勾勒价值伦理迷失、工具理性支配和诸神之争的社会景象来表明个人自由的灰暗前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深刻分析,三大思想家展示了个人自由的三种前景:通过消除外部强制来实现个人自由;通过重构个人认知结构来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暗淡前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立足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对自由的二重性做出了辩证的阐释,使得理想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建构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批判地考察自由主义自由观存在的缺陷及其造成的社会问题,科学论证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为此,必须进行一场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革命实践活动来实现这种自由共同体。当前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应该以此为价值取向,在推进中国“本土化”的自由与民主进程中,实现“大同世界”,这乃是中国人所期望和欲求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精神是由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所整合成的社会总功能,它标志着人类超越被动物质而具备的主体能动性。社会精神一旦建立就上升成为相对独立的,以整体中心为原则的社会作用核心。这是人类智慧由以产生,社会能动机制由以形成的原因。以社会历史整合性精神的核心力量,反过来调控社会以及主导人的活动,指挥物质实践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选取有效性价值进行优化存续,促成人的精神进化,从而使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自觉。  相似文献   

6.
形式需要可分为从对象上直观自身的需要和形式创造需要两种,对现代审美和艺术活动而言,后者具有本质意义。当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的形式建构能力,并在目的实现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由精神意向,为了实现对现实的能动超越,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达到自由境界,在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通过形式化的世界图景的创造表达主观心灵意向的要求。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精神意向的最佳方式,因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即精神创造领域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形式作为一种需要,是在精神上进行形式创造的需要决定的,是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物质世界的分化与统一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同时也是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分化是以人类的出现为标志的,其中内涵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以及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之间等多重维度的分化。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真正动力是劳动实践,也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人类一方面使世界不断人化,同时又使自身的目的不断对象化,从而使分化的世界在以实践为媒介的交互作用中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源和基础。[1]劳动生产出物质文化产品,满足着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创造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与此同时,在劳动创造美好富裕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地实现着人的劳动幸福权这一初始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幸福权就是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哲学依据;而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目标追求的“共同富裕”则与劳动幸福权的实现同频共振,是人的劳动幸福权实现的最终样态。  相似文献   

9.
在马尔库塞看来,劳动存在着"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两种形态.只有实现了自由劳动,真正人的历史才开始,人类普遍面临的任务是通过斗争而实现自由劳动.  相似文献   

10.
<正> 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孟子在同陈相的辩论中,就用物质生产中分工的必要性,来论证脑力劳动(劳心)和体力劳动(劳力)分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说明了一定要摆脱物质生产劳动,才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精神劳动的道理。在古代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当时欧洲的思想家认识到,只有摆脱物质生产劳动,才有条件从事精神生产(如亚里士多德就讲过:“哲学是闲暇的产物”);但是,他们都认为,只有把物质生产的重担推给广大劳动者并对他们进行剥削,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表明了他们都是为剥削制度辩护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也在他们的阶级立场上反映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实: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分离,同社会的分裂为不同的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6.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然的和谐     
科学创造文明 ,也使世界受到损害。当代人的生存被合法地虚无掉了 ,这种合法化的生存危机只有通过艺术的“解合法化”才能克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全音阶 ,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与世界的和谐 ,是自然而然地拥有的。只是由于人的不断超越 ,这种本然的和谐被遗忘掉了。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对城市景观小品需求增大。速生的景观小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设计质量较高的景观小品也因奢华而与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景观设计将野草文化、就地取材纳入设计理念中,可以实现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景观的人本表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多克特罗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相互交织,构筑了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共同世界;使文学政治化,政治历史化。它表现了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都被无法控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所异化的命运,也讲述了一段作为拉格泰姆音乐撰写的历史,从而构成了一部节奏明快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从怀疑论所揭示的自然认识的超越之谜入思,遵循直观明见性的原则,以向原初的经验视域回溯的最终奠基观念为引导,论证了先验还原的必然性。借此,通过先验还原的具体实行,开启了先验经验的研究领域。最终,在经验的视域结构的揭示中,凸显出现象学的世界问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