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岱不仅是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而且也是戏曲理论家。称他为散文家、历史学家,因为他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等散文集和  相似文献   

2.
《西湖七月半》作者张垡(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人。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出身于官僚家庭,为人傲岸,不同于流俗。明亡后,“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隐居剡溪附近的小村里,过着游山玩水、读书品艺一类的生活。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石匮书》等。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生动地记叙了杭州人于中元节(七月半)游逛西湖的情景。寥寥几笔,将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的人的情态,描摹尽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赞赏的风雅,也不过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罢了。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期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明清自传体笔记,自问世以来便因其中深蕴的夫妻缱绻深情而备受推崇。本文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的文本为根据,以人文状况为背景,通过对文中沈复和陈芸、冒襄和董小宛的婚姻生活,以及士人重情与薄情背后原因的分析,试图以小见大,借芸芸众生的一隅看士人情爱观。  相似文献   

4.
一张岱留存的文集中至少有三处提到《水浒传》: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描述了明崇祯五年,越中以祷雨为口实,严选角色表演“水浒”故事,观众之多无怪其然,正如鲁迅所说:“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二是《陶庵梦忆·水浒牌》、《琅环文集·水浒牌序》和《水浒牌四十八人赞》,记述了陈章候(洪绶)应周孔嘉之请,用四个月功夫画了《水浒》人物画像四十余幅,热烈称扬了“章候自写其所学已耳,而辄呼  相似文献   

5.
论文结合晚明社会特有的思想、文学景观,对张岱的《陶庵梦忆》从题材、人物、笔法等 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最终得出其审美特质世俗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陶庵梦忆》(下称《梦忆》)是明末散文家张岱明亡后追忆昔日繁华之作,它多侧面反映了晚明社会生活,艺术上融公安、竟陵之长,代表小品的极高境界。研究它,对认识晚明社会、晚明文风及中国散文发展有重要意义。对《梦忆》主旨,历来学者重视其寄托故国之思的倾向,三...  相似文献   

7.
《陶庵梦忆》是明代绍兴散文家张岱的代表作,是他在明亡之后作的旧日生活的一些片断、琐事的记录。张岱曾说这是对旧日繁华绮靡生活的忏悔。这部实录性的小品集,亭台池阁,书斋山房,古物玩好,花鸟  相似文献   

8.
明代遗民山阴古剑老人张岱是明末清初重要作家。鲁迅在他的著作和日记中,曾多次提到他的《陶庵梦忆》及《有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现笔者对鲁迅所提到的这两部作品略作些介绍并提供点有关资料供参考和研究。张岱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约卒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相似文献   

9.
杨铁夫的《梦窗词全集笺释》中,有"留""补""不缕述"这三个出现频率较大、较有代表性的词学判断。杨氏提出的"留""补""不缕述"等判断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将三个判断关联起来恰好能反应出梦窗词章法的特征与魅力,显示出梦窗词章法的严谨,同时也是对梦窗词研究中曾经流行的"意识流"说的一种校正。  相似文献   

10.
《文选》中的"难""对问""设论",历来对其文体分类、特征及其文体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蜀父老》"难"体具备先秦"语"体的特征,即对问的形式、有关国家政治的内容、强烈的议论说理目的,以及相对类型化的写作体制,其文体当来源自"语"体。同时,《难蜀父老》在对话双方人物的设置方面,较"语"体有所突破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对楚王问》《答客难》《解嘲》《答宾戏》的文体特点,可以发现先秦"语"体与"对问""设论"都有源流关系,并在汉魏六朝时期展现出的新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五千年文明中,义利观是其核心的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传统义利观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其精华部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在当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中,传统义利观不应受到全盘否定。现代文明应借鉴、吸收传统义利观,注以现代意识,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white”与汉语中的“白”并非完全对应。通过对“white”一词的追根溯源。分析其现有的常用义项,并对其相应汉译进行归类分析,可以为英语颜色词汇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帮助.并对基本颜色词汇的翻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是学术史上一桩难以解决的公案。探讨《左传》的身世来历, 理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证明左丘明《左传》先于孔子《春秋》而成书,孔子《春秋》依据《左传》而撰 成,提出先《传》后《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的语用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词是语用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话语中的信息指示是理解和表达意思的关键.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各有其特性,它们之间是不完全对等的.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它植根于文化世界的体验,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隐喻映射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通过多角度对比分析“风”和“w ind”的隐喻映射,有利于揭示产生二者异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7.
在证券市场上 ,“壳”公司本无价值 ,但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具有价值 ,并成为众多公司和企业买卖的对象。作者以“壳”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来分析其价值本质及其相关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从“壳”价值的形成入手 ,认为其价值的本质在于其“稀缺性” ,并分析了“壳”资源的买卖行为对证券市场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指出对“壳”资源的买卖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和而不同,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影响了全球,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全球化趋向,就是和,和而不同的必然反映和写照。同时和,和而不同引领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使全球化展现其鲜明的活力和生机,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以及应予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两个三角”理论,从大三角“古———普———方”与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来分析“作”与“做”的异同,试图理清这两个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按照"杜恒-奎因命题"的理论阐释,科学作为认识现实的整体,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它包含边缘层、内层和中心层.以此理论维度来分析,清朝末年洋务派的科学观就缺乏这样的整体结构,并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思想.同时,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和机制,使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完整性,并最终导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