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人生”是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中国新文学初期现实主义流派的创作出发点(包括某些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也接受“为人生”的口号)。一九三三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  相似文献   

2.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3.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读小学时就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对鲁迅、叶绍钧等作家的作品特别喜爱。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时,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文章。毕业后曾流浪于北平,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相似文献   

4.
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意识流”小说,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蒙前几年写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其实,在我国最早把“意识流”手法系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当推伟大的文学革命先驱、杰出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无意识采用的。但到了鲁迅则不同,他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采用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这种“良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营养,加以自己的发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识流”。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杰…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人们公认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宣言,是新文学的基石。“五四”时期的小说,特别是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从艺术上看,同“五四”时期以及晚清以来大量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借鉴不无关系。据统计,晚清小说刊本一千五百种以上,其中翻译小说就占三分之二。远在“五四”以前十年,鲁迅留学日本时就邀集同志译了《域外小说集》,他自己译了《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五四”以后就全国看来,翻  相似文献   

6.
论茅盾等人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社会剖析派”的提法出自严家炎.因其较准确地概括了三、四十年代茅盾等人代表的现实主义主潮小说,既区别于初期革命文学中有罗曼谛克倾向的普罗小说,又区别于此前与此后出现的其它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而被承认和使用.剖析派是二、三十年代之变革命处入低潮,进入新的准备,意识形态迅速政治化的背景下,现实主义文学生态的产物.它以对中国“当代”性质和现状作科学、冷静、严肃的剖析,当然也是艺术形态化的呈现,真实地再现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各横断面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人生世相而著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社会剖析派可说是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一个流派.”(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鸟瞰》)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向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但是 ,本文通过对茅盾现实主义的理论倡导及其动摇性的研究 ,并对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冰心、庐隐、孙工等作家的具体分析 ,发现茅盾的现实主义倡导并没有导致文学研究会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相反 ,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是以非现实主义倾向为主导的。而这又是与“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是以个性自由为主导的伦理革命、以及中国传统抒情诗的渗透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以一大学者而兼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其人,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郭沫若都如是。四十年代,钱钟书也如是。他于治学之余,从事创作,计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钱钟书的创作,无论散文抑小说,都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风格,处处让你感到作家学识的渊博,精深,中外古今,皆能贯通。以这种学识为利器,品察人物,判析世相,犀利、睿智,自能给读者一种特殊的美学享受。当然,小说不是学术论文,不能徒以学识去论证某个观点,必须尊重小说的特点,这是一切以学者而兼作家的人都不可不虑及的。清代纪昀是一位“位高望重”的大学问家,鲁迅批评他的笔记小说《阅微革堂笔  相似文献   

9.
张学军 《文史哲》2011,(5):66-73
在鲁迅研究领域,孙昌熙教授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是鲁迅的文艺思想和鲁迅"小说史学"的研究。他的《鲁迅文艺思想新探》,论及到鲁迅文艺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悲剧、喜剧、创作、风格、欣赏等。而他对鲁迅比较文学观的研究,确立了鲁迅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开创者的地位。孙昌熙先生首先提出了鲁迅"小说史学"的概念,并从鲁迅研究小说史的资料准备、科学方法、历史分期、发展规律、评价标准等方面,论述了鲁迅"小说史学"的体系。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孙昌熙先生尊重史实,无论是主编现代文学史,还是对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都能实事求是地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各具特色的创作实践为这一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极具意义的作品基础.他们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其标志性的创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创但不成熟,如胡适的诗歌作品;首创同时达到顶峰,如鲁迅的小说创作;非首创但成为成熟的标志,如郭沫若的《女神》等.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乡土情结”一个奇特的“鲁迅现象”:鲁迅,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将,大都市里生活、创作、战斗的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竟主要描写农村.《故乡》、《风波》、《孔乙己》、《杜戏》、《祝福》、《阿Q正传》、《明天》……它们不仅数量大,而且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鲁迅现实主义小说的总纲。在作品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表面上“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犤1犦但“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犤2犦。如果说《狂人日记》高度概括了封建制的‘吃人’本质,那么,《呐喊》、《彷徨》中的其余篇章,则是对封建制度如何‘吃人’的形象化演示,《祝福》正是鲁迅先生具体阐释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经典力作。遗憾的是,对《祝福》这样一部以“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传之于世的不朽名作,…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的重要作品是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是以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卓越成就而奠定了他的文学家的地位,并以此为世界所知名。但是鲁迅的创作小说,并不自提倡文学革命后的《狂人日记》始,早在1911年冬,他就曾写过后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文言体小说《怀旧》。《怀旧》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二十年代,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创作回忆乡土生活并带有乡愁情调的作品。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这一文学现象作出了科学的总结;此后半个世纪以来,新文学研究者对于作为文学流派的乡土文学的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是,使我们惊异的是,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5.
论路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路翎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路翎的小说创作深受古典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联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他的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摹仿①。路翎的小说对那种双向延展着的生活与生命原生态的描写的确具有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特征,认定路翎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毫无疑义的。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家,如鲁迅,文学研究会、乡土文学派、社会剖析派的一些作家们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在社会关系上所受的压迫和物质生活上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人民群众精神奴役…  相似文献   

16.
<正>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如果知道杨振声的话,其中不少人可能主要是因为鲁迅曾经严厉批评过他的小说《玉君》才知道的。鲁迅的批评,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几十年来却被许多著作与文章所引用,几乎已成定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杨振声(1890—1956年)早在“五四”初期就开始小说创作,是当时“新潮社”主要成员。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渔家》、《贞女》等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初期有一定意义和影响的作品。此后几十年,杨振声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先后任职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联大,但也从未忘情于文学创作,写了不少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鲁迅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先驱。鲁迅写了许多出色的杂文和小说,给“五四”新文学带来了眩目的异彩。本文试图从启蒙的角度,对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鲁迅启蒙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世情与言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缘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是充分汲取传统小说丰富营养并籍以形成独自个性的作家。她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 ,尤其欣赏《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写实作品。她的小说创作 ,便是在世情小说的基础上 ,形成对惨烈现实的如实描绘 ;在言情小说的传统上 ,形成对情爱世界的冷峻审视。因严酷的“世情”而寻求温馨的“言情” ,又由颓唐的“言情”返归无奈的“世情” ,构成张爱玲创作的基本路径 ,由此 ,她也激活了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的“讲述”叙事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时代的需求而逐渐转换为“显示”叙事方式,作家放弃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以普通人的角度进行观察、感觉和想象,客观地为读者“显示”一个复杂的世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先驱鲁迅先生在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开始了对“显示”方式的尝试。叙述者进入一个人的内心,将这个人的思想客观地显示给读者,而自身却沉默着,只冷漠地闪现在文章开头的题记里,那个万能叙述者已经无从寻觅。在以后的《孔乙己》《药》等作品中,鲁迅先生又对“显示”方式进行了不同方面、不同层…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作随着经济运行、社会政治及个人命运变动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式”书写。《教育杂志》作为近代最富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在商务印书馆的运作下,于创刊初期凭包天笑的商业化教育小说站稳脚跟。包氏教育小说火爆一时,鸳鸯蝴蝶派诸人随后加入,声势浩大,后却因其商业化运作与陈旧思想陷入低谷。五四以后,“新文学”进入教育小说及其市场。此时,鸳蝴派观察到市场动向,将创作思路向“新文学”靠拢,谋求转型。文学研究会则入主《教育杂志》,锐意革新风气,在“儿童文学运动”中创作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教育小说,并在五卅运动后向左翼文学发展,引领了“后五四”时代的教育小说潮流。这一进程有着极丰富的历史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